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张爱玲的苍凉晚境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顾国泉
期数
1997年03期
真正对张爱玲有一番客观、冷静、公允而不炫耀的批评,实在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张爱玲晚年以及她在异国他乡的境遇,了解和知悉的人稀少,并且留下的史料也极为匮乏。这样,再如何剖析张爱玲的文学思想包括创作生涯和艺术灵魂,始终缺少一种脉息相通并贯于一体的重要环节。据一些研究者分析,张氏的异乡境遇以及再婚经历和晚年著述,是她整个文学生涯的不可或缺、不能遗漏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早期的创作之谜,似乎只能在晚年中得到印证。
司马新著《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发掘和提供了张爱玲移居美国后的许多不为人知的资料。尤其是张氏与美国左翼文人赖雅一段婚姻经历,还有赖雅故世后张爱玲孤身一人的生活境遇,都有其真实、可靠的记述和写照。难怪夏志清先生为此书作序时称:关于张爱玲来美之后的下半生,司马新发掘资料之多,实在没有第二人可同他相比的。
从该书披露的内容来看,张爱玲抵美后一直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个人生活犹如一叶飘浮之舟,而且其精神寄托也好似无萍之根难以落定。她同赖雅的结合,从本质上看是为了让自身有个暂靠的庇护所,而远不是创作生活和艺术精神的“抛锚”之地。她的惊恐不定,她的疑惧不安,她的窘境不堪,直接牵连到她的创作心态。她生命的孤寂导致创作枯萎应该可想而知。张爱玲在暮年那种近于隐居的状态,其实早已在来美后不久就悄悄蛰伏了。此书的作者在张氏不多的几封通信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张爱玲那种旧时中国女子与现代才女的矛盾症结。张氏的晚年景观,有许多可折射出一系列其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她的思想深度、艺术趣味和人生体验,几乎都与她的出自灵魂深处的某种神秘的东西相吻合。
披读这些真实的史料后,似乎对张爱玲创作中的某些谜案更为着迷。我们应该滤去表面的浮象,更不应在一种虚饰的、外化的研究观念中津津乐道,也不能让一种完全出自主观理念的推断蒙蔽自己,而应该把张爱玲放置于全新的研究领域中予以观照,这样才不致流于人云亦云、观念老套的模式中。这本传记为人们进行深化研究提供了新颖材料,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一些貌似正传、实为乱编的传记、著述。
(《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司马新原著,徐斯、司马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七月版,13.00元)
张爱玲的苍凉晚境
从一个戏看两种莎剧中译
陈垣与《四库全书》
见血见肉,方为真实
文学教皇和《没有个性的人》
关于“需要层次论”
化干戈为玉帛?
读书与看书
京华书事
梅兰芳美学见解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