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自然垄断与人为垄断
作者
拜晶
期数
2000年07期
四月三日,美国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杰克逊法官做出裁决,认定微软公司将浏览器与其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的做法是“使用反竞争手段保持垄断地位”,并试图“垄断网络浏览器市场”,从而违反了谢尔曼垄断法。
美国有垄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从上初中就知道的。从《社会发展简史》上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中国也有垄断,却是近几年才知道的。像石油、电信、铁路、电力等等,我们以前都不叫垄断,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要和国外接轨,“必也正其名也!”老百姓这才知道我们也有垄断,甚至才知道自己原来也不喜欢垄断——有比较才有鉴别嘛。所以有时怨声大了反而是社会进步开放的表现。
可是,在报道微软案子的时候,很多媒体都不能深入腠理,犯似是而非的毛病,受众于是便习惯于把大洋两岸的事儿做简单类比,于是不少骂娘的同胞心里也大感宽慰。结果影响了我们对事情的本质的评价。
在这个时候,经济学的意义便凸显出来。理论也许枯燥了一些,可是它有时颇为犀利,“就像一把刀子",把此垄断和彼垄断毫不留情地剖开,让大伙看个端详。
经济学中的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和人为垄断两种,前者的行为特点是成本函数是次加的,坦白地讲就是,一家厂商生产整个行业产出的生产总成本要低于两家或两家以上厂商生产该产品所付出的成本。因此,自然垄断在生产上是富于效率的。
人为垄断,顾名思义,即植根于特权的垄断,它大多由政府所致。比如政府授予某家厂商市场的独占权,或是针对厂商的独占状态(或行为)给予长期或永久的保护,或者政府直接从事排他性的经营活动。
从概念上讲,自然垄断与人为垄断并非截然对立的。人为垄断的行业,可以是自然垄断性质,也可以不是自然垄断性质的。经济学不能先验地告诉我们哪个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垄断模型中行业成本曲线斜向右下是因为现实中该行业便是如此。从现实经验讲,电力铁路和PC操作系统都属于自然垄断之列,可是我们给中国的垄断者贴上人为垄断的标签的原因在于:潜在竞争者丧失了(更准确地讲,是被剥夺了)进入市场的权利,这是要害所在。在人为垄断下,潜在进入者为实现进入的企图而与在位者展开的竞争——潜在竞争,便不复存在。因而我们看到,LINUX的横空出世可以让盖茨食不甘味,而在中国,只要”看得见的脚"能牢牢踩住“看不见的手",中国的垄断者就可以继续颐养天年。
由于垄断者能够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垄断租,厂商对于垄断地位的觊觎,就成为寻求超常利润的必然途径。但对于厂商而言,两种不同的寻租方式所致的结果有所不同。自然垄断租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往往要冒较大的风险,而且,即使自然垄断能够形成,在这种垄断势力的维护过程中(即存在潜在竞争),垄断厂商也可能因为进入阻挠策略行为的实施而无法保证常规的垄断租。而人为垄断租的获取则是确定的;而且在人为垄断的有效期内,垄断者无须考虑和担心潜在竞争。所以,当人为垄断的可能性存在时,厂商一般来说将首先倾向于把资源用于此项寻租活动。
事实上,就整个社会而言,自然垄断租的寻求从长期动态来看是有益的;它使得厂商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这正是专利制度普遍存在的根本理由。而人为垄断租的寻求以及人为垄断的形成并未对生产成本的下降施加任何影响(寻租的资源根本未用于生产活动),它的直观效应将寻租行为限定于人为垄断租的寻求上。
垄断不仅仅导致资源从消费者流向厂商,它还带来了效率损失。新古典主义的传统效率观念仅限于资源配置效率:当需求与成本条件给定时,厂商的价格-产量选择(定价行为)能否使得净福利达到最大化。如果能达到,则说明其在资源配置上是富有效率的;反之则不是。在任何一本微观经济学教科书里,我们都能够通过标准垄断模型观察到垄断者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损失。我们把它称为福利三角或哈伯格三角。但应指出的是,标准垄断模型只对人为垄断适用,一旦人为垄断形成后,在垄断的时效内,垄断者将会”毫无顾忌"地采取垄断定价方式,因此,人为垄断必将形成哈伯格三角的福利损失。而自然垄断的情形则较为复杂一些。因为自然垄断者可能面临潜在竞争,如果潜在竞争对于自然垄断者而言是微弱的,或者说该垄断市场结构中具有某种特性,使得它在垄断者定价下就能自动阻止新厂商的进入,那么从资源配置角度讲,仍可形成与人为垄断相同的福利损失。然而,在大多数场合下,由于潜在竞争的存在,自然垄断者将无法完全遵循垄断定价规则,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程度将会低于垄断的事例。
除配置效率的损失之外,在经济学中,垄断的效率损失还包括X-无效率和浪费性租金耗散。
X-无效率是一种组织无效率,是由于激励削弱、偷懒等所致的成本增加。严格说来,与垄断之间并无特定的联系;我们只能说,垄断行业X-无效率较竞争行业更为严重。在垄断条件下,人为垄断较自然垄断的X-无效率更为严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竞争(包括潜在竞争)的阙如会导致对厂商乃至对个人的激励的削弱,从而提高组织成本。
垄断的成本扭曲还表现为垄断形成过程中所支付的社会成本——寻租成本。在这一点上,人为垄断与自然垄断也有着截然的不同。如果我们设定:厂商之间针对人为垄断地位所展开的争夺(寻租竞争)是充分的,而且这种争夺并未带来任何对社会有益的“副产品”即非社会生产性支出,那么寻租竞争的最终结果便是寻租成本恰好等于垄断租,即垄断租被完全浪费性地耗散。自然垄断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寻租竞争,也会耗散掉一定的垄断租。然而,自然垄断地位不可能通过贿赂及院外活动而获取(微软无法借此来消灭Linux)。厂商之间的寻租竞争更多要靠创新加以实现。创新可以表述为一定的成本支付(投资)在达到单位效应所耗成本的降低的一项特殊活动。因此,自然垄断中寻租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成本条件的改善。也就是说,租金的耗散不是浪费性的。如果将它与配置效率的可能损失结合起来,净福利的总效应或许是正的。
垄断者垄断地位的保证有赖于行业进入壁垒的存在。进入壁垒可分为三大类:结构性进入壁垒,行为性进入壁垒,制度性进入壁垒。前两种进入壁垒可称为内生性进入壁垒,它主要与自然垄断的形成和维持相关联,而制度性进入壁垒是外生的,它直接导致人为垄断的形成。这表明,无论制度性进入壁垒借以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它无疑产生了与内生性进入壁垒有较大差异的福利效果。
一般说来,由于潜在竞争的缺乏以及腐败现象的不可避免,制度性进入壁垒的存在往往意味着较大程度的社会净福利损失。
分析到这儿,中美垄断者的面目大概已经判然两分了。谁更狰狞一些?谁更温和一些?谁更像一个恬然的掠夺者?谁更像一个精明而泼辣的店主?谁更加不可饶恕?谁是坏的?谁要坏上一千倍?大概都已不言自明。
经济学是研究真实世界的(科斯语)。中国现在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处境。改革欲立先破,我们要“寻找那愤怒的根源”,要“结束那最后的抱怨”,在很多时候,还真的需要来自经济学的智慧。
自然垄断与人为垄断
蝶魂花影惜分飞
它使我执着生活
悠悠长水,悠悠我心
开拓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新途径
谈张爱玲
关于《沈尹默诗词集》
乌托邦王国的逻辑
徐梵澄先生的佚信
民族意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