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巴埃特的《未建成的通天塔》
栏目
西书拾锦
作者
冯亦代
期数
1997年05期
英国女作家安托尼亚·苏珊·巴埃特(Antonia Susan Byatt,1936—)是位小说家也是个批评家,她出版的小说有《太阳的阴影》(一九六四),《游戏》(一九六七),《花园里的圣处女》(一九七八)。后者是写一九五三年英皇加冕大典时的故事,其中夹杂了史宾塞、雪利、莎士比亚等人的复杂众多的讽喻,还写了五十年代生动的外省生活,以后又出版了续集《寂寞的生活》(一九八五),其第三部《未建成的通天塔》则于一九九六年夏季出版。
《花园里的圣处女》、《寂寞的生活》和《未建成的通天塔》是巴埃特所写的四部曲的前三部。女主角弗雷德丽卡·波特在第一部里不过是个书生气十足的女学生,而在第二部里则成了个热情洋溢的剑桥文化人,精通文学,从事写作;到了第三部,她已成为六十年代中期伦敦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一面讲授小说的校外课,同时经常写一些介绍新书的文章。作家巴埃特曾经说过自己是个有责任感的现实主义者,在她脑中久已酝酿着那个时代的文化景观,并要写成皇皇的四大卷。《未建成的通天塔》是四部曲中富有戏剧性的关键:遭遇到一次文化革命,读书成了准备战争的冒险行动。
巴埃特在一九九○年出版了一本《攫为己有》,显出了她的写作才能,从而获得了声誉,进入英国的文坛。这是本披上侦探小说外衣的著作,叙述两个职业文学批评家的故事,实际则是对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在七、八十年代侵入高等学府的讽刺作品。这四部曲在某种意义上是巴埃特为“校外授课”预备的课程,写一位业余文学爱好者在五、六十年代不得不意识到现代主义面临的危机(弗雷德丽卡是个真正爱书的文学之士)。她尝试着探索即使没有全心全意却品格高尚对文学力量饶有信心的人,在生活与语言的泥淖之中,究竟能否发现真理与生活的意义。
把一种文化流程的经历记入编年史中,作家巴埃特抓住了一个十分巨大但也自我反省的题目:眼前,小说是否可以真正起到作用,为这时代做些什么?在她的事业里混和着道路上的现实主义和渴望中的唯美主义。巴埃特对小说的地位怀着满腔矛盾心理,同时又是满腹的老派写小说的雄心。如果因为这些使她声调严肃,她实在是个天赋的讽刺作家。在《未建成的通天塔》中,她显示了一贯动人的将难以捉摸的概念和可靠的细节两者混在一起,变成一种新的力量的能力。巴埃特是位既无情而又多嘴的小说家,又和六十年代的喧嚣生活成了很好的匹配。这就是书评家安·休尔勃特对她的看法。
弗雷德丽卡是渴于读书的外省人,她逃亡到大城市,那儿有幻灭与出奇的自由正等候着她。并不是她在约克郡的青少年及在牛津作学生的时期缺少文学的营养,相反,正如巴埃特在前两部小说中所写的波特家里藏书丰富,足够供给她孜孜不倦的阅读,但正因为这些而成了问题。弗雷德丽卡不能停止她的阅读——她躲不过她父亲文学道德观的伤害,她父亲是个可怕的美学教授,认为他女儿所需要的只有古典文学著作。但做女儿的却一直渴望能读到T.S.伊利奥特所首创的流域,以后又是D.H.劳伦斯流域中的一切书籍,庶可发现一种尚未离去的敏感性。弗雷德丽卡既要性生活,也要书籍,成了一个激情奔放的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个志得意满的独立女人。这并不合乎伊利奥特和劳伦斯的想望,但作为五十年代的妇女,则很容易做到。
在《花园里的圣处女》和《寂寞的生活》里,一个看得见的叙述人灵敏而又经常沉重地忧心仲仲于弗雷德丽卡如何与她的家庭、友人、大学、国家与战后时期相适应,因为这个时期的任务及规定已不如过去那么清晰明白了。在《寂寞的生活》的末了,作家巴埃特需要一些新鲜空气——就是人们在《未建成的通天塔》所得到的那种,以安抚她躁动不安的角色和她所写的典型史诗。弗雷德丽卡固执而又热切地抱住不放,而这部小说与另两部一样追求着要为一个时代说话。书中的女主角已经获得了新的深度,时间的脚步又走得飞速,结果便使这部《寂寞的生活》成为比较鲁莽的作品了。
弗雷德丽卡的故事,在《未建成的通天塔》开始的一九六四年之前五年就有了惊人的转变。她姊姊的猝死使她心受创伤,弗雷德丽卡这位女才子下嫁给一位贵族生意人。她的丈夫尼琪尔·里弗尔对于书籍一无爱好,却是一位有床上功夫的人,同他在一起才使她发现了自己的情欲,这是她在剑桥那些头脑灵活的男朋友处无法得到的。但是在文学方面她就成了个饥渴的人,而这是她一向的生活内容。弗雷德丽卡现在已有一个四岁的儿子里奥,她自责掉在里弗尔乡村别墅这个陷阱里,一直到她丈夫发现她的焦躁不安而报以狂暴的反应。
在走投无路中,弗雷德丽卡策划了一个夜间潜逃的计划。巴埃特完全意识到这是难以置信的事实,在弗雷德丽卡的生活中加上一滴不真实的色彩,这是在她大量阅读的现实主义道德观中所无法得到的,使她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角色。她以新面目在小说中出现。原来她的倒霉处境本是作家巴埃特给她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到了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还得由小说的作者来亲自解决了。
在伦敦,弗雷德丽卡重新建立了一个文学与感情的生活,成为特定的长篇传奇中的冒险家了。她并不是个十字军战士,拥护或反对传统或是先锋派人物。巴埃特这位左右她命运的作家,又把她表现为沉浸在更为宽广,而风向常变的主流之中;她有时作为生活不羁的艺术学生或老师出现,有时又为那些不是颓废派的成年人讲课;作为批评家,她对那些高级或低级以及大批不高不低的人道短论长。“一贯性的死亡”是当时热中的话题,她把各种论调用纤细的尼龙绳连缀在一起,夸夸而谈。
如今她已成为一个单身的母亲,弗雷德丽卡又不得不为她的儿子里奥临时张罗一种生活。他只有六岁,她可舍不得把他推给他的父亲,她在城市肮脏的角落里找到一处地下室作为她的家,同时把里奥送进一家进步的学校。她不愿娇养里奥,但也真心使他有个舒适愉快的童年——当然很困难,因为连她自己也还不能安定下来。巴埃特并没有把六十年代自由与分裂的精神加以浪漫化,弗雷德丽卡又经历了一次苦恼的恋爱,里奥也不是一个快活而又幸运的小孩,离婚诉讼的结果对弗雷德丽卡很严厉,她的大学写作计划也未如愿得到批准,一切都使她失望。
作家巴埃特在弗雷德丽卡周围,设置了一个平行的文化混乱的戏剧,当苦涩的一代人进入繁荣得使人头昏眼花的年月,而这些显然都是由人缔造的,既有临时性而又不牢固。巴埃特却致力于讨论其发展。结构主义之令人激动,多种传媒的运用,使她成为多方面的口技表演者,而不再是个心理学上的现实主义作家。当她鹦鹉学舌式的冲动使她口若悬河而胜过她的辩证本能时,她被延入官方作后盾的一个委员会里。那里乌托邦式的气氛十分浓厚,竟然要求重新考虑学校中教授英语的方法。
她在撰写的小说中织进了她一本极糟的寓言《婴孩学语之塔:给我们这一时代婴儿的故事》的若干章节。这本书是由弗雷德丽卡的友人所写,由她介绍出版,因内容猥亵而被禁止发行。这一故事也占了《未建成的通天塔》的最后篇幅,描画了“人类感情与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可以有一个和谐的时代,传至后代却变成一个残酷的年代。反对和赞成这本书的人都误解了书里的原意:一方反对的称此书为危险的色情文学,一方赞成的则称此书以预言作警告,是六十年代特许出版供批评之用,但由于这一寓言本身似乎是狡黠而又令人失望,因为这一切滔滔不绝演说似的谈论关于书籍的力量,结果只能使人感到这不过是种说教而已。
作家巴埃特已经自觉感受到关于用想象力进行创作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只是用老派手法引出道德上教训的形式,使读者只能感到她的大胆与鲁莽,不过是她留恋过去传统小说的“想象世界价值感”而已。至于弗雷德丽卡是否同意这一结局,则作家巴埃特将在第四部小说中告诉读者:读者的画像能成为艺术家的画像吗?巴埃特是位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她的回答必然会是清清楚楚的。
A.S.Byatt,BABEL TOWER,Random House,New York。
巴埃特的《未建成的通天塔》
唐太宗与箭毒
一套别出心裁的好丛书
留住斯文赫定的探险梦
谈“全集”
当代世界的一部发展通鉴
热闹中的冷想
把人当成植物吗?
罗斯福:宪政精神
自立门户与径行独往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