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序
作者杨武能
期数1980年12期
  本集选收了歌德、霍夫曼、海涅、施笃姆、凯勒、海泽、托马斯·曼、卡夫卡等二十六位德语国家著名作者的三十四篇短篇小说。按照文学史的传统观点,德国、奥地利以及瑞士的德语文学一向被看成一个整体。这不仅由于语言的一致,还因为这些作家在各自的民族历史上、因而也就在作品上有着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我们把这三个国家的德语作家邀请到同一个集子里来,但在他们的名字前面仍冠以各自不同的国籍。
  从时间看,歌德的《商人与律师》写于一七九四年,是集子里最早的一篇;最晚的则算斯蒂芬·茨威格的《第三只鸽子的故事》,它问世的时间已是法西斯猖獗得不可一世的一九三六年。其间近一个半世纪,恰好是资本主义在德国从兴到衰的整个过程;而集子里的三十四篇作品,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这一过程的某个片断。歌德的两篇小说表达了年青资产阶级的生活理想和道德观点,赞颂了对事业的进取,对生活的享受,对爱情的追求,通篇充满了阳光和朝气。茨威格和卡夫卡的三篇作品则反映了衰老的资产阶级的理想破灭,弥漫着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似的沉郁、惶惑和苦闷的情绪。所有三十四篇作品汇集起来,便构成一幅长而生动的历史画卷。读完全书,我们对德国资本主义从兴到衰的发展过程,会得到一个形象的、感性的、同时也比较系统的认识。
  与英、法等国相比,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自有它的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文学中,便造成了德语文学与其它欧洲国家文学的显著差异。
  十七世纪上半叶,在德意志土地上进行了三十年之久的宗教战争(一六一八——一六四八),使德国分裂成三百多个小诸侯国,大大推迟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缓慢和不平衡,造成了它的资产阶级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的软弱性格。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很难产生象参天大树一般气魄宏伟的长篇小说,很难产生象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擅长写长篇小说的巨匠。但是,作为历史的补偿,德语文学却以诗歌和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一些著名的德语作家除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外,大都写过不少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特别是以一时一事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具备以小见大的优点,它们象生命力旺盛的山花野草一般,在德语国家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出来,发育得多采多姿:霍夫曼和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小说,散发着神秘的“兰花”的幽香;凯勒和高特赫尔夫等瑞士小说家的作品,充溢着阿尔卑斯山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生长在北海之滨的施笃姆,他的小说始终象笼上了一层轻雾似的,弥漫着凄清柔美的诗意……
  日耳曼民族是个善于深思的民族,古往今来产生了不少伟大的哲人和学者。这个民族特点影响到文学,好处是出现了象《浮士德》式的富于哲理的巨著;坏处则是造成长篇小说大都议论冗杂,流于枯燥沉闷。十九世纪末,托马斯·曼等登上文坛,打破了德语长篇小说贫乏和成就不大的局面;然而,即使他那伟大的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也仍被人比作“一部重载而行的车辆”,读起来同样并不轻松。但是,德国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短篇,一般却没有这个毛病。从形式上说,这种体裁本身就决定了必须剪裁经济,要求内容高度凝炼集中,容不得大发议论,或进行哲学思辨。与板着面孔的长篇小说家不同,德语短篇小说的作者们大多是讲故事的能手。歌德、格里尔帕策、凯勒、施笃姆、迈耶尔……他们的作品都结构严谨,富于传奇色彩和戏剧性,思想深邃,充满幽默感和画意诗情,使我们读得津津有味,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语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的地位。在本集涉及的一百多年里,德语国家出了霍夫曼、凯勒、卡夫卡等三位有巨大世界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以《谢拉皮翁兄弟》这个短篇集闻名的霍夫曼,深受巴尔扎克、波德莱尔、狄更斯、爱伦·坡、果戈理以及欧美其他许多大作家的称赞;凯勒创作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等几个优秀短篇小说集,更被誉为“中短篇小说家里的莎士比亚”;至于卡夫卡,他著名的《变形记》和《地洞》等短篇,则被公认是西方现代派小说的经典著作,很少欧美当代小说作者不曾受到过他的影响和启发。此外,还有克莱斯特、施笃姆、海泽、托马斯·曼和斯蒂芬·茨威格等等,这些著名作家在写短篇小说方面也是卓有成就,各具特色。我国过去对这些作家都介绍得既不够,也不系统,不便拿他们与欧美其它国家某个短篇小说大师作比较;但以国家而论,德语国家的短篇小说在传统悠久,作者众多,风格齐备等方面,可以说是不逊于法、俄或其它任何国家的。
  前面说过,德语国家的短篇小说基本上是随着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古典主义时期
  十八世纪下半叶,德国从三十年战争的大破坏中逐渐恢复过来,进行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和“狂飚突进”运动。一七八九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不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随着拿破仑的大军进入了莱茵河地区,加快了德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时候,歌德、席勒、黑贝尔等一批作家,把原来流传在市民客厅和广大群众中的童话、故事、笑话、传说、轶事加以整理提高,写出了第一批短篇小说。从本集所选的歌德和黑贝尔的几篇作品可以看出,当时德国小说正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内容富于民主性和人民性;情调明朗、欢快、幽默;风格质朴、和谐、单纯,主人公往往连姓名都没有,全靠年龄、性别、职业等来彼此区分。这就是说,德语短篇小说在现阶段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与笑话、传说等民间口头文学的界线还不很分明,其中有的还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十四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的影响。例如,歌德的第一组小说《德国逃亡者讲的故事》便多少借用了薄迦丘的写法,本集从中选的一则即《商人与律师》,如果不是结尾处流露出德国十七世纪“道德小说”的痕迹,几乎是可以搀入薄迦丘的《十日谈》中而乱真的。
   二 浪漫主义时期
  接着,法国雅各宾党专政的铁腕打破了德国资产阶级对革命所抱的美妙幻想,使知识界的大部分人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一八一四年维也纳会议以后,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在德国表现尤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浪漫派文学,其特点是逃避现实,缅怀往古,沉迷梦幻。他们在诗里歌颂夜和死,在小说中描写神秘、怪异、病态和令人惊惧的事物。霍夫曼和克莱斯特虽然算不上是浪漫主义集团的嫡派正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较多,但是基本倾向仍然和整个浪漫派相一致。尤其是霍夫曼,他同样醉心于描写自然和人生的“夜的方面”,作品情调阴暗诡谲,被同时代人称为“幽灵霍夫曼”。尽管这样,他和别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小说,仍然应当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时甚至是很鲜明的反映。他那篇《赌运》,看来似乎描写赌博欲望的魔力,实际却揭示出阶级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它不仅破坏人的幸福和爱情,更败坏人的道德和良知。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和《义子》,则十分有力地控诉了以教会为支柱的封建社会,其中暗无天日的情景和主人公的悲惨结局,充分反映出作者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愤懑和绝望。这个阶段的德国短篇小说,艺术上已渐趋圆熟,数量也大为增多。一些浪漫主义作家(特别是霍夫曼)的作品,至今仍影响着欧美许多小说家。
  三 现实主义时期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在欧洲一系列革命、特别是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社会逐渐恢复活力。从此直到一八四八年革命爆发,是孱弱的德国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段时期。人们面对现实,瞻望未来,激起了改造社会的希望。浪漫主义运动已告衰落,继之而起的是充满乐观精神的革命诗歌和现实主义小说。这时期的某些作品,纵然仍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但内容积极,情调明朗,与消极的浪漫派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请看海涅笔下的帕格尼尼,这位音乐家在小说中是如何运用他的琴音,替处于奥地利统治下失去言语自由的同胞发出悲愤的控诉,解放的呼号,并且为人类描绘出一幅何等灿烂辉煌、宏伟壮丽的前景呵!在伯尔内、维尔特、凯勒和哈克伦德尔等的作品中,我们更能呼吸到一股革命年代的清新气息,听得见作者们健康、爽朗和幽默的笑声。短篇小说这时在德国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峰,这一方面表现在一些出色的作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作为中短篇小说家享誉国内外;另一方面表现在作品已不再仅仅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动人,而是开始重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刻画,并取得了颇大的成功。《事在人为》里那个做了半辈子荣华梦、最后才懂得只有靠诚实劳动方能换来幸福的卡比斯;《穷乐师》里那个在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备受欺凌、至死仍不改忠厚善良本性的雅各布;《德国商界笑谈》里那个唯利是图、仇恨革命、既可鄙又可笑的大奸商;《在圣乔治养老院里》那对受命运残酷播弄、两地相思五十载而终未得团圆的情人……我们读完他们的故事,不是很难再把这些血肉丰满的形象从记忆里抹去么?
  四 批判现实主义和其它流派并存时期
  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德国资产阶级从此一蹶不振。可是在普鲁士凭借武力和阴谋诡计实现德国统一以后,资本主义却得到迅速而畸形的发展,到九十年代已成长为一个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怪物。时代风云的激变相应引起了文学的激变。从德国和这时已被排斥出去的奥地利以及瑞士三国原有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潮流中,便发展和蜕变出各种新的流派来,批判现实主义是其中的主流,此外还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以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所谓现代派。尽管名目繁多,而且确实各有一套创作理论和手法,但在反映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这一点上,这些互不相同的流派又是共通的。差别只在于有的自觉地反映,有的不自觉地反映;有的反映得真实一些,有的却对现实加以歪曲;有的反映时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有的却批判得不深刻,或仅仅暴露而已。《特里斯坦》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曼的杰作,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和虚伪,“爱因弗里德”疗养院可以说就是当时病态的德国社会的缩影。《格利琴》塑造了二十世纪初一群典型的德国臣民的形象,其中女主人公是个十分庸俗的姑娘,却被海因里希·曼取了跟《浮士德》里那位纯朴可爱的少女相同的名字(郭沫若同志译为“甘泪卿”)。这就象他的弟弟托马斯·曼用中世纪传说中多情的英雄特里斯坦的名字,来称呼残酷害死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的颓废作家一样,具有极其尖刻的讽刺意义。里尔克是象征主义的重要代表,他在《掘墓人》中所描绘的人和人关系以及社会状况,令人怵目惊心;尽管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通篇色调朦胧晦涩,其揭露和批判的深刻性仍然不容忽视。斯蒂芬·茨威格的《第三只鸽子的故事》,对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进行了谴责,喻之为人类的第二次大灾难。卡夫卡的两篇作品告诉我们,在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形同虚设,人已退化到不如猿猴。从卡夫卡和里尔克等作家的几篇小说,我们可以窥见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斑,并且看出他们和一个世纪以前的浪漫派之间的亲缘关系。
  纵观德语国家短篇小说的发展史,我们承认歌德——凯勒——托马斯·曼是上述发展过程的一条主流;但同时却不可忽视,沿着这条主流还存在着从霍夫曼到卡夫卡的一条巨大的支流。对于按照比较文学史观点研究现代派文学的学者来说,这个情况似乎颇值得注意。
  我们从上述四个阶段的大小流派中选出几个或一个代表,编成这本《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供读者阅读欣赏,参考研究。至于一九四五年以后的德语短篇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已经出版过《民主德国作家短篇小说集》(1959),并将出版西德作家的短篇小说选集,故均不属本选集着眼的范围。此外还有一些本来应该入选的名家名篇,或者由于已另有专集(如《凯勒中短篇小说集》),或者由于已多次编入其他选本(如《茵梦湖》、《变形记》),或者由于篇幅过长,都不得已而割爱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集所选作品绝大多数在我国是第一次发表,即使重复的几篇也系新译。
  目次按作者出生年月编排。书末附录的作者简介是选编者写的。
  选编者自知眼界窄,水平低,疏漏错误在所不免,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
  一九八0年三月(本书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