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可叹的悲剧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范军
期数
1998年06期
读完葛剑雄先生的《我看王莽》(九七年《读书》第十期),再读《汉书·王莽传》,心觉先生言犹未尽,“当皇帝,他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当圣君,这样脱离实际的目标就注定了他的悲剧下场。我不能否认王莽改制时巨大的热情和极高的道德理想。市无二贾,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犯者像刑。”这正是王莽复古理想的写照。如果仅此而已,我想也无可厚非,但王莽偏偏如托尼(Towney)所说:“尽管不相信有独角兽和火怪,但马基雅维里(Ma Chiavalli)和亨利八世的时代仍崇拜那个稀有怪物——害怕上帝的君主的盲信找到了支持。”同时王莽所替代独角兽和火怪的是道德君子理想和皇帝的权威,并推行理想,才注定了他的圣君梦是一场悲剧的诞生。
班固称王莽“好空言,慕古法”,只希望王莽成为当时周公伊尹,王越界代汉则是有违先训,而反对力量微弱,所以这都不成大问题。问题出在社会秩序出现过渡时,严重的“反常形式”。西汉末突出的问题在土地兼并和社会危机加剧。这是反常形式突出问题,需要认真理性地解决。如卡尔波普所论述的,只有少数社会建构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而绝大多数的社会建构只是“生长”出来的,是人类活动未经设计的结果。马克思也指出社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王莽干脆来了个重新设计,社会总动员,从王田私属大钱到降奴服于,“教民煮草木为酪”,忽略了反常形式,忽略了人的因素不确定性,忽略了各个阶层利益特殊性。他的道德理想也只能形成社会混乱。
于是王莽改制范围不断扩大,对人的控制加强。王莽作为道德君子付出巨大的代价,但道德标准的普世化,未免强人所难,大臣阴违阳奉,小民“盗贼起”,结果差强人意,所以对人的控制也就剩下了屡试不爽的严刑酷法了,为道德形象找了把利剑,如此悖论,王莽所描述的复古蓝图也只能成为大棒下的社会生活全面控制。因为社会生活中如果有任何一个部分没有加以控制,那就有可能酿成意外变化危险的力量。最终吕母起义,社会力量激变,各种矛盾都指向了王莽,他的道德理想国全线崩溃。最终也吞食了他自己,也为社会留下了毁灭性的伤害。王莽的道德理想覆灭了,他的悲剧诞生了。我不知道这样的悲剧是否会重演?
可叹的悲剧
漫漫丝路接天涯
在铁丝网畅销背后
晚年的周作人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们
“心脑营销术”的时代
并不仅是性与爱
马克思与十八世纪的美国革命
语言的困扰与理想的追求
费慰梅的一个侧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