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多样的文本
作者袁晞
期数1998年09期
  八十七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出版了《牛棚杂忆》,他谈到出版这本书的缘由时说:“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季先生可谓智者,但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在那十年中“像喝了迷魂汤一样”,虽屡遭批斗、身陷囹圄,却“衷心拥护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的希望——至今还没有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季先生说,受害者心里难道没有愤懑吗?为什么不抒一抒呢?“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埋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季先生说他还有“一个十分不切实际的期待”:“折磨人甚至把人折磨至死的当时的‘造反派’实际上是打砸抢分子的人,为什么不能够把自己折磨人的心理状态和折磨过程也拿出来表露一下写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呢?”他还说,并不要求这些人检讨和忏悔,只期待他们秉笔直书。他认为若把这些人写的东西与被折磨者被迫害者写的东西对照一读,“对我们的人民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我们后世子孙的教育意义,会是极大极大的。”季羡林先生的这些话发人深省。只有把十年浩劫的危害和根源说足讲透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而说清过去的方法之一就是留下文本。没有多样的文本何以书写准确丰富的历史?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