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残缺的阅读空间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郭勇
期数
1998年11期
在我印象里,《读书》杂志好像与常人所谓“读书成才”无甚关联,当然也不能作为考试指南。闲来无事,翻检去年几期旧文,竟意外地看到有一篇谈中学教育的文章,由文法笔调推测,作者来自香港。文中说,香港中学生所接受的语文教育基调是绝对的阴柔和浪漫,所接触的文学名家多是“文弱的、感伤的、愁肠百结、涕泪交零的”。譬如金兆梓的《风雪中的北平》、夏丐尊的《白马湖之冬》、徐志摩的《我所知的康桥》、易家铖的《可爱的诗境》等等,这些都是香港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由此青少年长期浸淫在古典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翰墨书香里,而对眼前惊涛拍岸般的时局状况却知之阙如。
读文章的时候,正好手头有一本即将使用的新编教材,翻开一看,依旧是李杜白、鲁郭茅、巴老曹的格局,扑面而来的依旧是浓郁的阶级情感和时代气息。香港学生已经熟视无睹的那些名篇,在内地课本中不太容易找到;而彼岛鲜少闻问的如《白杨礼赞》、《荷花淀》之类却被我们弦歌诵习经久不绝。一边不乏风花雪月的旧人故事,一边则是主旨鲜明、风萧马鸣的雄文巨制,两相对照,恰好形成一个意味深长的反差。
如果说香港学生确是生活在“借来的文学时空”中、因殖民文化意识的影响而对自己的母语认识、人生观照显得很不完整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学教育是否就没有缺憾了呢?
自从世纪初梁任公先生以其“新民”思想为文学张目,并逐渐拴定了它的意识形态情结后,我们据此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健康接班人”。但是,我们的眼光似乎只囿于道理、教益、引申、象征和实用价值,而忽略了个性、情趣、审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浸润熏染。要知道,当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读着那些拗口的老三篇,眼睛老往窗外瞧时,他们实际上是在渴望更加愉悦的心灵交流,更为完整的阅读空间。
当“重读”、“重写”成为学院派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和理想后,我们这些正在从事基础性素质教育的人师,该怎样卸掉身上的“八股”重负,放飞想像的翅膀,去拓展已经变得十分逼仄的心灵空间和文学世界?
残缺的阅读空间
红楼探美的人
好“大”
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
所谓“非虚构小说”
盛世的恐慌
且说薛涛
“徒劳”的悲壮
知识和认知
从中国实际出发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