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盛世的恐慌
栏目短长书
作者章毅
期数2001年05期
  孔飞力(Philip Kuhn)把“恐慌”作为一七六八年江南叫魂案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很有眼光的(《叫魂:一七六八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一九九八年版)。在一个传说是盛世的年代里,恐慌竟能像疫病一样在社会的下层和上层同时流行,这本身就极具意味。在这种恐慌的情绪背后,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毫无权力,征服性政权的神经脆弱,皇权和官僚系统之间的紧张,以及天人对应格局的粗疏。
  每个阶层似乎都有恐慌的理由。
  “叫魂”——偷盗他人的灵魂,首先就让人厌恶和恐惧。尤其当普通民众相信“叫魂”确实会发生的时候,这种恐惧更会加深。在传统的观念中,“招魂”是公认的有效行为。既然一个人在刚刚死去的时候,可以通过通灵者的呼唤来招魂,那么,一个有法术的人当然也可以通过窃取生人身上的物件来盗魂。这两者具有共同的观念基础。
  谁拥有“叫魂”的能力呢?在十八世纪的基层社会,僧和道是最可能的人选。但那些固定居住于某一区域内的僧道是安全的,他们并没有“叫魂”的嫌疑,对于社区的其他成员而言,他们已是社区功能的一部分,通常,善意的“招魂”任务正由他们来完成。真正的危险来自游方僧道,他们游离于稳定的群体之外,普通民众既无法测知他们的意图,更无法控制他们所具有的那种通灵的危险能力。这是恐惧的来源。
  但这还不是恐慌。恐慌需要群体的动力。动力来自十八世纪这个传说中的盛世。社会的安定,收入的充足和人口的繁盛是“盛世”的标志,但在一片民丰物阜的赞美声中,有两个问题却足以令人警醒:经济的增长能满足人口的膨胀吗?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口毕竟已增长了将近一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会给人们的“安全”意识造成威胁吗?按照施坚雅的解释,中心地区和边缘区域已存在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差异。
  事实表明,在盛世的阴影中,贫富的距离在拉大,失业的人口在增多,社会的流动量在膨胀。无论是地区间还是阶层间,都充斥了满怀欲望的流动人口。人们对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失去耐性,他们越来越警惕地注视着出现于社区边缘的贫困的流浪者。那些异乡人,尤其是以游僧身份出现的异乡人,一旦和“叫魂案”相连结,潜藏于人们心底的恐惧就开始随风传布。
  高踞于权力巅峰的皇帝在“恐慌”这一点上并不比普通民众好多少。与一般民众一样,他必须承认“叫魂”是可能发生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效力。承认这一点表明他认同人神之间存在沟通的可能。民众接受天人感应的关系仅仅是出于精神和现实生活的需求,但对于皇帝而言,这一点要重要得多,他的国家的合法性需要有天命作支持。
  以武力作为基本手段建立起来的征服性王朝,必须努力用各种方法证明自己的合法。按照儒家的解释,“德”是最好的政权基础,能实现德治的王朝是理想的,也是不败的。判断德治的依据有两个,看天命是否存与,看民意是否归依。对于前者,测知的手段总具有一定的神秘性,祭祀、占卜、嘉应、祥瑞等等都是必备的,它们充分体现着天人感应的规律,又能清晰地表明天命的意志,不过,它们的使用权和解释权只能属于皇帝本人和他下属的各级官吏。至于民意,最关键的一点是防止出现民意讻讻的情况,因为“天听自我民听”,“天聪明自我民聪明”,两者相互为证,民怨沸腾常常意味着天德的震怒。
  皇帝似乎因此陷入了一个困境。对于他来说,人神交通是一个事实,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天命——天子”的联系将无法确立。但怎样才能确保人神交通的规则不被滥用呢?“叫魂”事件虽然恶劣,却是人神互通方式的一种。可以谴责它的恶毒,却不能在根本上否定它的荒诞。更麻烦的是,“叫魂”会引起民众的慌乱,进而滋扰一地的秩序,产生“惑众”的结果。这比“叫魂”行为的不道德更可痛恨,当然也更危险。
  在这些理由之外,“叫魂”案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受害人往往会被剪去发辫。这又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发辫是满清制度的象征,发辫的存留与否曾是建国初年一段惨烈斗争的焦点,很明显,保留发辫就是表明完全臣服了满清,接受了满清的制度,这是形式上最简洁的说明。而现在却有许多人因“叫魂”案而丧失发辫,其中是否存在着叛逆的阴影呢?
  皇帝的恐慌看来在所难免。那么,在皇帝和民众之间的官僚们的情形又如何呢?一开始他们并没有不安,他们并不轻信到处都有人“叫魂”的说法,他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民众的情绪,维持着地方上的稳定,并谨慎地向皇帝做一些汇报。但皇帝和官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皇帝认为涂抹是非,粉饰太平是官僚的本性,是他们利益的来源,他们总会隐瞒地方上各种对他们不利的事端,因此,绕过官僚系统直接过问重要的地方事件是必需的,建立一个秘密而有效的权力网络将直接体现皇帝的权威。“叫魂”案于是成为皇帝直击官僚体系的一个机会。在皇帝的步步追逼之下,官僚们不得不加紧对“叫魂”案的追查,案件蔓延的地域越来越大,为此被斥为失职的官吏也越来越多,“叫魂”案终于也使官僚们感到了恐慌。
  在愈查愈多,愈多愈查的恶性循环之中,事情开始变得无法收拾,“叫魂”案件从浙江开始,由南至北波及十余省,大小数百名官吏被查办,真正的案犯和证据却仍飘忽不定。
  最终的结局是令人疑惑的,事情并没有给出确定的说明就草草地收了场。在孔飞力看来,这正表明了事件结果的重要性超过了事件本身:“叫魂”的行为当然可能存在,但大规模的“叫魂”案则完全可能是人们观念、想像和言语传播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使得这些作用能够发生的重要因素正是“叫魂”案背后的各色人等的“恐慌”情绪。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