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女人会说话吗?
作者
杨念群
期数
1999年01期
“女人会说话吗?”乍一看这是个相当违反常识的陈述,书写出来更有耸人听闻之嫌。可是假设你要当面询问后殖民主义理论健将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她准会满脸严肃地说:“这当然是个疑问。”也许她会同样严肃地向你解释:女人在社会网络的编织程序中,早已被抛进了“次属群体”一类陷阱,在这个群体中,女人虽然是自主的,可是在殖民语境内,性别的意识形态构造方式掌握在男性的手中,女性作为对象被观察和解释都深深地植根于当代的权力网络之中,甚至那些寻求妇女解放的知识分子,也是以女性作为受压迫的隐喻形象而折射出了自己的优越感与虚幻般的解放热情。因此,在如此暧昧浑浊的权力烟雾中熏染过的女人,焉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有可能在男性浑厚的和声中嵌入一丝女声,也往往会被过滤得无影无踪,斯皮瓦克对此现象一言以蔽之曰:女人扭曲变态的失语现象。
斯皮瓦克对弱势群体的极度同情,源于西方“后殖民时代”对自身历史之霸权轨迹的反思意识,他们对现代线性发展观所进行的刨根问底式的剿伐,曾一度弥漫波及到不同的学术场域,点燃起了多处混战的烽烟,一时引得旗幡斗妍,杀声震天。其中“重构沉默之历史”与“历史记忆的重新排练”在如林的“后现代”旗帜中显得异常耀眼。“后殖民”学者走马亮相后,向现代叙事阵营亮出的一个相当致命的杀手锏,就是设定了如下问题:“倾听与辨析历史人物真实的声音是否可能?”这一回合的交手似乎只遭到现代化论者一阵微弱无力的抵抗,从此辨析弱者之声突然变成了当代历史学中“声音考古”的一门显学,颇有蔚成风气之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声音考古”的结局却常常是令人失望的。人们发现车载斗量的历史记录,貌似历史主体原声的高亢表演,实际上是被弥散在他周围的各种庞杂声音和制度所构造着。即便最勤奋的历史学家,用历史复原的方法去开掘诠释那些被弃至角落的文件,以期显现那微弱到听不见的声音,其实也都是徒劳的。它似乎提醒我们,当历史学家使用复原方法时,全部的历史记录所表达的关系连结的方式,只能依靠历史学家自己的地方化先见予以想像的重构。怪不得斯皮瓦克用不无遗憾的语气声称要坚决放弃“声音复原”的考古计划。
不过除了斯皮瓦克等学者之外,学术界对“声音考古”的热衷却似乎并未锐减,相反辨析声音的尺度与范围已达至毫微必究的程度,于是就有了我们面前的这本《危险的愉悦:二十世纪上海的妓女及现代性》。这是一本初看起来让人颇感惊诧的奇书,整部巨著洋洋洒洒近六百页,仅注释即达一百六十多页,相当于一本书的篇幅。尽管自福柯首倡“监狱研究”、“疯癫研究”并予以范式化以来,至少在西方学界已经没有人对作者热衷于辨别妓女声音的行为感到大惊小怪,但是我国史界恐怕仍会对研究者如此细腻入微的追索方式颇觉有猎奇的嫌疑,所以在此仍有释疑的必要。
仿佛专为和斯皮瓦克唱对台戏,作者对上海妓女进行一番“声音考古”之后,断定完全可以追索到妓女自己发出的声音。一个妓女虽然没有笔录于纸的自我陈述,但是其微弱的声音在娱乐指南、轶事集锦、小报闲谈以及禁止妓女沿街拉客的规定,由医生和社工撰写的性病传播报告,援救被诱拐妇女的机构记录、妓女痛苦的小说化描述,以及中外改革者关于取缔还是合法化妓女的争论等等材料中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在作者看来,妓女本身是否有一个能自主发声的主体性,反而是不重要的,我们跟踪的正是其在权力网络中所表现出的“关系特征”。作者有一点和斯皮瓦克的思想相似,即妓女形象进入历史的时刻具有偶然性。在一个大的社会全景下,作为符号被欣赏、申斥、计算、管理、治疗、警告、挽救、调度乃至消灭的时候,妓女才会进入历史记录的视野。然而与斯皮瓦克强调弱者主体声音的纯净度有所不同,作者承认妓女本身的声音有可能在社会的泥淖中为其它声音所污染,但是通过探究妓女声音与其它声音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同样能逼近复原妓女发出的原声。关键在于要辨析清楚各种噪声进入的方式与区别,并予以分类和界定。所以整部著作实际上讲述的就是上海妓女形象如何被各种声音反复塑造和转换的奇妙经历。
由于作者自称要做一位讲故事高手,故而这本书充满了妓院神秘生活中关于交往诡计、谋财策略、挟妓程序、主奴斗法等传奇场面的描写,使你往往能在品味故事的紧张与悬念中,具体领悟权力仪式在妓女身上的聚焦与构造过程,读起来十分引人入胜。现代青楼故事告诉我们,上海妓女有一个从“娱乐的主体”转换为“危险的主体”,从审美对象转化为无序及疾病之来源的复杂变化,其中对“性”的控制技术与转变类型的划分与考察,颇可视为本书的一条主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上海对妓女角色的界定一直存在着“高层话语”与“低层话语”两套表述策略。前者由传统精英阶层所热衷宣示,妓女在他们的眼中是标准的男性审美消费的对象。上海绅界控制的指南类书籍和小报,总是以欣赏的姿态描绘妓女的美貌仪表,渲染浪漫的私通,传达的是男性主义的权力与荣耀。如此表述由于沿袭了传统士大夫青楼挟妓赋诗、秦淮宴饮歌吟的审美情调,所以一度颇占上风。
而在传教士控制的租界“低层话语”中,胁肩谄笑的妓女恰是备受压迫与疾病传播的代表,是黑暗中国的表征。“五四”时期,妓女作为一种关于性病传播将影响中国种族之健康的科学话语开始进入知识分子的视野,“妓女问题”的讨论逐渐被导向一个有关“公共健康”的话题。与妓女形象被医疗化几乎同时,出现了针对妓女的法律控制技术,妓女被当作城市无序化之根源受到驱逐、取缔或监控。三十年代的警察与法官在扩大城市日常生活管理范围之时,加强了对妓女街道拉客的限制。到了四十年代,妓女作为国家衰弱、民生不振的城市暗喻,已经完全从知识人构筑的优雅视野中消失了。
妓女作为“性”审美符号在男性中心视界内的衰落,昭示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休闲时尚与风气的转移,而且是都市欣赏兴趣如何被各种权力取向塑造的过程。妓女形象中所包含的“性意义”不断被诠释、裁割、扭曲与抑制,恰恰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空间中进行微观运作的符号体现。
具体言之,国家或地方权力对妓女行为进行仪式塑造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一面即是“语言”的规训与控制。例如在一九三五年的上海,当某位妓女被捕后,警察都会问一句程式化的问题:“你为什么想当妓女?”妓女的回答经过时间之流的淘洗同样变得简练干脆:“为生活所迫。”其含意乃表示沿街卖笑是为人所强迫的非自愿行为。书中的追踪研究证明,二十年以后,许多妓女仍然沿用这套老话来陈述自己为妓的动机。很明显,这是长期训练出的本能反应。因为从直接的功利角度看,这样回答决定着被捕妓女有可能被课以较低罚款或被尽快释放。然而这样一来,女人自己的声音一旦进入警事记录就会变得极为单调和平淡。由此看来,无休止的捕捉与释放会规训出一套妓女“为生活所迫”的凄惨画面,在这里,“历史”与警事记录的内容无关,而是一个被创造重构的对象,妓女的自我表述是警察权力暗示和操纵的结果。
另一个仪式构造的例子是对“梅毒”传播的文化表述。“梅毒”传播的文化社会阐释与下列思想有关:中国已被外国资本和致命的疾病给双重殖民化了。女性身体已作为被侵犯压榨的形象变成了国家有机体受到西方侵略的标准隐喻,性病的滋长与抑制已和中国人为种族生存而斗争直接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妓女的躯体变成了“身体的政治”的指示物。作为性疾病的传播中介,她使病菌延伸扩散至男人的家庭中,使他们的妻儿成为受害者,从而最终损害了国家肌体的健康和种族和谐的未来。
一旦把身体作为政治权力运作的一部分加以看待,我们就会注意到,中国女性的形象始终与现代性问题纠缠不清。“性”与诸如公共卫生、科学崇拜、民族主义、女性意识等等相互缠绕,不可分割,成为中国激进知识分子想像中的“现代中国”与自己黑暗的过去加以对比的重要参照。“妓女”不仅成了国家贫弱地位的象征,也成了知识分子顾影自悲的“自画像”。与此心态相映衬,妓女活动的仪式化无疑具备了双面刃的功能,它既可使之成为救亡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而达至相对合法化(例如“五四”时期有“青楼进化团”),又可成为恢复古老道德水准的“禁欲主义”借口。
“身体的政治”仪式被长期反复地加以排练,使得对妓女的控制时松时紧摇摆不定,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一九四九年。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妓女已不被作为“现代性”的组成部分,而只是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被割去之毒瘤而得到了根除。可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沿袭这一根除政策却难以回避一个悖论:当代妓女行为作为现代性的表述方式往往拥有制度性的根基。在国门开放以前,禁绝妓女的行动是在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隔离的状态下进行的。中国一旦融入全球体系,妓女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就很难从资本主义鲜活的肌体中割除出去,这在西方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西方现代社会科学在讨论妓女的作用时,首先会把道德意识撇在一边,主要集中在妓女是“性奴隶”还是“性工人”这一区分上。比较一致的意见倾向于认为,“妓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已具有合法性,她们是提供性服务的有执照的劳动者。这一结论虽然透出了些许无奈,却是相当现实的选择。
在中国,妓女被划归非劳动者的行列,是妇女身份不平等和缺少“现代性”的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从不打算把经济发展和道德意识分开加以衡估,仿佛经济进步必然促成相应的道德进展,随着社会繁荣而来的道德失落常常是感叹“人心不古”的中心议题,并触发出许多道德训练的构想。其实这类心态正是传统“道德主义”历史观的一种现代遗留。在全球互动互渗的大背景下,社会变革已不可能把非道德的一面经过甄别排斥在外,相反只能把“恶”相对制度化,在制度的框架和界限内建立起辨别善恶的是非标准。比如通过建立“红灯区”,限制妓女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使之成为识别“正常”与“非正常”的标志性区域。而不是总企图用道德训诫的形式把“恶”无望地剿灭在理想化的“纯洁社会”里。从此角度而言,这本书对上海妓女改造经验的细腻观察及评论,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策略选择的一面镜子。
阅罢此书,一幅二十世纪中国社会风情沐浴下的妓女图像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对于妓女的身体,上海的传教士、学生、市政官员、医生、社会改良家、警察等各阶层均从不同的角度予以窥视、检查、研究和规范,并通过对妓女身体的借喻,创造出相互之间的联系线索。在二十世纪的上海城市氛围中,妓女并非处于公众与精英话语的边缘,而是男人讲述欲望、危险、性及国家命运的故事主角。而这幅刻意描绘出的图景所昭显出的意义,显然与作者的初衷不相吻合。妓女成为故事的主角与妓女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然不是一回事。
作者的笔触游走于大量罕见史料所构建的“声音迷宫”之中,以图寻觅、拼接直至复原妓女游丝般的声音时,她给人的印象其实仍是在对“复合的声音”进行考古,而真正妓女的声音并没有从中被剥离出来。因为整本书的史料,包括各种公安局档案、街头小报和当事人访谈,都似乎在极力证明着妓女从未治好过久患未愈的“失语症”。
不过我们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失落,尽管我们会因为听不到妓女的真声而略感失望,但我们仍会从作者在事实、事实制造者和事实阐释者之间的转换关系中,清晰地发现遮盖妓女发出声音的机制是怎样运作的。就学术立场而言。“声音考古”的过程分明是宣称,在人类创造意义的过程中,事实是被构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复原妓女真声的努力表达了想终结现代化叙事的一种鲜明态度。
国内学界看待妓女问题基本采取了两类极端取向。一类是企图通史性地展示妓女的畸型特征,通过把妓女与鸦片、黑帮、赌博相并列来构造出现代化叙事模式的权威感,妓女一旦被定性为“社会病症”,一切论述都围绕着这一先入主题展开,而妓女生活的一些细节和活动,比如妓女的分层模式,妓女与男客之间围绕各自利益构成的交往系统,妓女自我意识的结构等等好像都自然被消解了。因为“被压迫”的主题是现代化叙事中妇女解放的一个意识形态组成部分,这一意识形态必然有意删除着断断续续压抑在历史岩缝中的不同声音,从而遮蔽了对围绕妓女身体所构成的复杂权力关系的揭示。
另一类极端取向是把“妓女”作为古代文化的本质性产物予以溢美式地描述,而忽略了各个时期各种势力加诸其身的不同暴力仪式所产生的作用,其中不乏相当阴暗的赏玩心态。因此,国内史界在“现代主义”与“复古主义”的两个极端来往徘徊,最终造成了妓女形象的残缺与学术诠释的贫困。而这部上海妓女的研究则在“现代”与“复古”的缝隙中穿梭掘进,也许据此拼贴出的画面略显琐碎断裂,但是其中凭借多元复合的手法重构出的妓女图像,未尝不具有相当合理的学术观赏价值。特别是对于中国史界已呈现出的“资料越多、问题越少”的“学术内卷化”疲态而言,也未必不会是一贴清凉剂。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写于洛杉矶
(Gail Hershatter,
Dangerous Pleasures: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女人会说话吗?
荒谬的世界3
存在哲学阐释的新思路
台湾的佛教与政治
环境戏剧,傩戏,地戏
从到爱丁堡萨摩亚
法·法律·法治
小山
标志性建筑的五十年
危险的回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