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坚硬而清晰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原伦
期数
1999年01期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学术界、批评界在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批评理论方面做了大量的“拿来”工作。但是,在短短的十来年中,拿得太快、拿得太猛,难免有点麻烦,有点毛病。
应当说,理论输入的过于迅捷和缺少规范,造成了混乱,混乱来自不同理论体系的混杂,来自重复介绍中的衍生,来自各类概念和学术范畴的相互混淆,因此,对于各种理论和概念的清理和辨析是学术界的当务之急。申丹的近著《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的优长之处就在于清晰的理论辨析,亦即作者在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评析西方的相关理论时把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都理得十分清楚。不要把这种整理等同于资料的归档,在叙事学这类活泼而尚无确定边界的领域中,材料的搜集、排比并作出到位的评述,需要的是视野、识见和缜密的分析能力。术业有专攻,作者留学英伦,在这个领域治学经年,所讨论和清理的是小说理论界比较“坚硬”的问题,如关于叙事理论中“故事”与“话语”的区分与重合,关于叙述学的“话语”范畴和小说文体学的“文体”范畴的差异和相交等等,这是一些善于取巧的“研究者”往往绕开的、显得相对枯燥的问题,但是又是一个严谨的、有责任的理论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是这些年来批评理论中的热门,国内的有关译著和专著的出版似形成了相当的气候。正如作者在向国外的同行释疑时所说,当西方的学者纷纷转向文化意识形态分析时,对于从极左思潮中走出来的中国学者来说,“小说的形式,审美研究代表了思想上的解放”。然而,思想的解放并不同于思路的合理、绵密和见解的深邃敏锐。由于叙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自西方,不同的实践环境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中作梗,有时并不复杂的问题在译介和阐述过程中被弄得很费解很深奥(其实是左支右绌),在这样的时候,梳理概念、弄清问题比各种各样的理论创造和自以为是的发挥性阐述更有价值。因为再拖延下去,叙述学的发展已经有了建造巴比伦塔的危险,大家各说各的。
而申丹的这部近著正是在廓清问题方面作了细致的工作。澄清了一些相当关键的问题。如关于古今“情节”观的辨析就是一例。作者将故事层面的情节观和话语层面的情节观区分开来,又引入了“结局性情节”和“展示性情节”的说法,对历来被搞得含混不清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爬剔。再如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在视角上的差异也是容易被人大而化之地简约掉的问题,而作者在此所作的细致而不怕烦琐的辨析,为叙事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作出了切实的努力。
当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有意义的还不仅仅是澄清和辨析,而是根据自己阅读小说的经验来理解或校正各种理论。故作者在描述小说中的转述语时,精微地指出由于汉语表述中没有时态和人称上的差别,造成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两可状况,加之汉语写作中叙述语境对间接引语的压力比西方语言要小得多,汉语写作有其独特的优长之处。这种建立在认真分析态度上的结论比那些仅仅出于民族自尊和自豪而没有多少实际根据的立论或所谓的直觉判断更加可靠,更有价值。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第一版,20.00元)
坚硬而清晰
提供没有砂粒的精神食粮
爱是不存在的
曹聚仁在香港的日子
一点感触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人和书
说《乌篷船》
心灵深处的对话与冲击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