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边疆”的含义
作者
韩知寒
期数
1999年02期
我在美国南方的历史名城新奥尔良读书的三年间,周围的美国朋友们经常半真半假地提醒我:这里不是美国!想不到等我转学到了夏威夷,还是不断地听到这句话,这里不是美国!按照这些朋友的意见,我虽然已在美国住了六年,却还从来没有到过美国,或至少是从未到过真正的美国。因为六年间我只住过这两个地方。去别的地方,只限于转飞机的短短几个小时。而按我的人类学老师的意见,在一个地方只呆几个小时,是算不上真正到过那个地方的。再说,只到过一个地方的机场也算不上是真正到过那个地方的——机场是个最没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那里的人气被高度标准化的机器(气)淹没了;那里外地人常常比本地人还多;那是个由过客而不是由居民组成的社会。全世界的机场大同小异。
自然,“这里不是美国”这句话,是不能从国际法的角度去理解的,否则就会闹出国际麻烦。它所指的是与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主权完全无关的一些地理的、历史的和种族文化的特殊性。从地理上说,新奥尔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位于美国大陆的南部边缘,属于美国人所说的“尽南边”(Deep South);而夏威夷则与美国大陆隔了整整半个太平洋,连边缘都算不上。从历史上看,这两地加入美国的时间都相当晚。路易斯安那是一八○三年从拿破仑手里买来的,在那之前,新奥尔良在西班牙人和法国人手里转来转去。再往那之前,便进入西方史家所说的“史前时代”,由印第安人主宰着。在“卖身”之后,路易斯安那并没有马上就全心全意地投入新主人的怀抱,她真正融入美国还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内战之后,那时离美国建国已将近一个世纪了。内战时新奥尔良是南方军的大本营。直到现在,那里还留有许多内战的遗迹,还有许多当地人对当年南方的战败耿耿于怀。与路易斯安那相似,夏威夷的历史也是由一个漫长的“史前时代”和后来被“发现”以及被征服等事件组成的。只是“发现”夏威夷的不是西班牙人,而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探险家詹姆士·库克。可惜当地人不知道感激库克的“发现”反把他杀死了。夏威夷最后变成美国的领土,又比路易斯安那晚了整整一个半世纪。而今天这里的分离主义情绪似乎也较路易斯安那更为强烈。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经历也给两地带来了特殊的种族文化色彩。法国裔(当地人叫Creole或Cajun)和非洲裔居民在路易斯安那人多势众,新奥尔良的总人口中非洲裔居民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当地的文化,从宗教、建筑、音乐、饮食,至每年春天为期一个月的狂欢节,都带有浓烈的拉丁文化和非洲文化的色彩。在夏威夷,当地人加上亚裔就占了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八十,白人所占的比例比新奥尔良还要低。亚洲文化和太平洋群岛文化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上也与亚洲、尤其是日本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日文标记和日本游客时时显示着日本在当地的影响力。有的学者就曾主张美国、日本和朝鲜的边界实际上是在夏威夷。总之,“这里不是美国”这句话,其实是很恰当地表述了一种事实,那就是,新奥尔良和夏威夷虽然都是美国领土,却在许多方面与美国的核心地带和主流社会有相当大的差别。换句话说,说这话的人们实际上是想说:这两个地方属于美国的边疆。
但这种说法是与专门研究美国边疆的一些学者的意见相抵触的。这些学者认为,当代美国是没有边疆的,边疆只存在于美国的历史中。在他们看来,近代欧洲对外扩张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后果一之就是在欧洲之外建立了一个“伟大的边疆”。这主要是指那些由欧洲移民建立的海外殖民地,包括澳大利亚、南非、北美和拉美,甚至还包括东欧(参见William McNeill:
The Great Frontier:Freedom and Hierarchy in Modern Times
.Princeton,1983)。这个边疆之所以伟大,除了面积广大这一客观事实之外,还在于她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她纾解了欧洲的人口压力,并为欧洲输送了大量金银。在美国独立之前,整个北美大陆都属于这个“伟大的边疆”,独立建国后,美国不但不再是欧洲的边疆,而且自己也有了边疆,这就是她广大而荒凉的西部。西部对于美国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当年“伟大的边疆”对于欧洲的重要性。特纳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里就指出,边疆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其经济上的贡献,还在于她帮助塑造了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正是边疆那片自由的土地赋予了美国人一种自由精神,正是边疆的生活经历使美国具有了一种不同于欧洲文化的文化(Frederick Turn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
,1893)。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边疆在十九世纪末年以后就不复存在了。边疆的消失曾给美国人带来一阵短暂的消沉,理由很明显,如果边疆对于美国文明是像特纳所说的那么重要的话,一旦边疆消失了,美国文明会怎么样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另一位研究边疆的美国学者就主张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由边疆的消失造成的。这些学者心目中的边疆就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资源丰富,但人烟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像新奥尔良和夏威夷这样的地方自然很难算得上是边疆了。美国人今天偶尔还会提到“最后的边疆”。但那多半都是指的阿拉斯加。而其实今日的阿拉斯加与当年的西部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些学者的观点与我们一般中国人对于边疆的想像倒是很接近。在我们的意识中,“边疆”常常并不是一个纯地理的概念,而是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这就是为什么福建和广东虽然在地理上处于边缘,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边疆,而西部各省区则是不折不扣的边疆。边疆存在的前提是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当代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被消灭了,因此,以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为特征的边疆就成了第三世界特有的风景。这一点只要拿新奥尔良和夏威夷与我们的边疆作个简单的比较就一目了然了。在美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文化上并不是绝对平衡的,新奥尔良与许多地区相比算是较穷的地方,新奥尔良与夏威夷两地的公立中小学在全美都算是水平较低的,但这种差距绝不像中国沿海和边疆地区之间的差距那么明显。在经济上,个人与种族之间在生产与分配上的差距远比地区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说,美国如果真有边疆的话,那么它并不在边远地区,而是在各大都市的内城,因为贫穷的少数族裔的居民有往大都市城区聚集的趋势。但由于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即使最穷的人也可以获得基本的生活享受,包括教育和医疗。在教育文化方面,首先,各地区的教育普及率并没有太大差距,再以代表一个地方教育和学术最高水平的大学来说,美国西部边疆开发成功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产生了足以与哈佛和耶鲁抗衡的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新奥尔良和夏威夷也都有很不错的大学。位于新奥尔良市区的杜兰大学以学费高昂著称,她的生源就主要是美国北部的富家子弟,因而是一所地地道道的黑人城里的白人大学。夏威夷大学也以某些领域的优势吸引了众多来自“真正的美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相比之下,中国不同的地区受教育的机会相差很大,而且,西北过了兰州,西南过了成都、重庆,就很难找到一所对全国各地的学生都有吸引力的大学了。美国经济普遍发达的另一个结果就是随着各地区之间的交通与交流的加强,边疆与中心地区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在中国,五十年代库尔班·吐鲁木要从新疆骑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六十年代草原上的红卫兵要骑着马去天安门,至于住在山高路险的西藏的同胞们,就只能把去北京的愿望寄托给“金色的大雁”了。这些故事和歌曲的浪漫和动人其实是建立在边疆和中心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这个冷酷的事实之上的。很难想像一个同时代的新奥尔良人会不得不骑着马去北方,一个夏威夷人会不得不划着独木舟去美国大陆。主要由于距离感的消失和各地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美国人对于边远地区也没有什么恐惧感。在中国,“支边”是英雄们的业绩,但即使是英雄,也不是个个都愿意永远在边疆干下去。为了子孙后代,干了一段就得想方设法调回内地。这当然不能怪英雄们:边疆确实是个不同的世界。美国人根本就没有支边的概念。有人为了爱爵士乐就去新奥尔良谋职,有人为了爱冲浪就到夏威夷去工作。作这样的决定并不需要多大的勇气,因为各地的生活品质没有多大的差距。
应该说,美国对边疆的开发基本上是成功的。这成功的背后并非没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少数民族的剥夺。美国西部的印第安人就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基本上被斩尽杀绝了。路易斯安那虽保留了较浓厚的拉丁和非洲的传统,当地印第安人的传统则几乎荡然无存了。幸存的少数民族也难以从边疆的开发中获得均等的利益与机会。痛苦与残酷的一面并没有完全成为历史,在新奥尔良就依然有成千上万的非洲裔居民要靠政府救济维持生存,但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基本上是一片平稳与安定。如果说历史上中国对边疆的开发主要表现为文化的蔓延的话,那么近代美国对边疆的开发则主要是一种经济的蔓延。这种经济的力量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它不仅能迅速地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而且也同时具有一种文化同化的功能。以标准语言的传播来说,今天我们的领导人到了边疆,常常要借助翻译才能与当地的同胞谈话,而任何一个在美国出生、有正常语言能力的美国人,都有用英语交谈的能力。不仅如此,那些新移民们,也都争先恐后地去学英语,因为这是与经济上的机会联在一起的。国会山那些担心英语地位会衰落的议员们,是太有点杞人忧天了。
像这样开发边疆的成功例子,中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广东和福建就曾经是令人生畏的边疆,但今天已有要超过中心地区的势头了。闽粤两省与新奥尔良和夏威夷有许多可比性:她们都与中心地区建立了各方面的紧密联系,都基本消除了与中心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距,但同时又成功地保存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许多学者都曾拿中国人的南进与美国人的西进相比。对中国边疆情有独钟的欧文·拉铁摩尔就曾指出:历史上中国的北部边疆与南部边疆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北部边疆是封闭的,因为汉人农民对不宜耕作的北部草原和沙漠毫无兴趣,他们惟一关心的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相反,南方的边疆却是开放的,因为南方有的是适宜耕作的土地(
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
,1962)。这种划分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只是到了近代,中国人也有了一段北进的故事,那就是成功地开发了东北。今天的中国人已普遍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文化不平衡的问题主要不是在南北之间,而是在东西之间。也就是说,中国真正的边疆是在西部。我们所急切需要的就是一种自东向西的强大的经济蔓延力,以便使内地和边疆都达到沿海的发展水平。
的确,如果以我们的边疆做标准,我们似乎不得不附和那些研究美国边疆的大家们的意见,那就是,今天的美国的确已没有边疆了。新奥尔良也好,夏威夷也好,阿拉斯加也好,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与美国其他地区并没有显著的差距。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这里不是美国”这句话呢?其实,换一种角度,我们也可以说,美国也是有边疆的,只是她的边疆与我们的边疆含义有所不同罢了。或许,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并不是美国到底有没有边疆,而是美国的边疆和我们的边疆究竟有什么不同。就边疆与中心地区的关系而言,中美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美国,边疆与中心之间只有种族文化方面的差别,而没有发展水平上的显著差距;在中国,边疆与中心之间不只有民族与文化方面差别,还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不只中国是这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是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而我们开发边疆的目的主要应该是消除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不是消除民族与文化方面的差别。在这方面,美国的历史中既有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边疆”的含义
《夜泊秦淮》杂记
再谈经济学的关键词
超越“中西体用”
一部西方经济学的入门书
果戈理到中国也要有苦闷
东亚经验与历史资本主义
记恋冬妮娅
吴佩孚,吾佩服
今日美国黑人的穷根儿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