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走向终极的悖谬
作者
康正果
期数
1999年05期
香达的故事把我们带进了诺曼底的一家滨海旅馆,她先一天晚上来到这里,她的伴侣让-马克要次日中午才能到。夜里她做了不愉快的怪梦,起床后又在海滩上度过了孤单的上午,就在这什么事都没发生的日常空隙间,有一道变化的裂缝暗中侵入了香达的生活。先是她在海滩上走来走去,并没有引起任何男人的注意,为此她感到极度的失落。随后是让-马克在海滩上乱找香达,一时间错认了他人。等到他俩终于在旅馆见了面,香达不断地嘟囔:“再没有男人回头注视我了。”而让-马克则突然觉得她面目全非,几乎变得像他海滩上认错的那个女人一样苍老。
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境,当一个与你长年相守的人忽然于某时某地在你眼前显出了异样,而随着对方身份的真实性发生了变化,你对你自己的判断都会产生怀疑的时候,所谓亲者与远者,生人与熟人,自己与他者,真不知界线到底该准确地划在哪里?就是围绕着这一情境及由此引发的一连串模糊的惊讶,在新出版的一本小说中,昆德拉把一对中年情侣的性爱之旅推向了荒唐而又让我们的存在受到威胁的歧途。
年老的昆德拉越来越耽于在小说中铺陈个人和社会鸡毛蒜皮的琐碎,用酷气十足的戏笔来勾画那些他有意要“非系统化”的思想了。这是他早已确立的旨趣:把被思想的东西拉扯到故事的讲述中,纵笔去写那些“只有小说能够发现的东西”。他掂量了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亮出表演的手势讥诮世俗的不朽,在几年前发表的小说《缓慢》中显示时间与记忆,速度与遗忘的关系,现在,他又抽出了今日西方的上下文中触目皆是的Identity一词,孤零零拿给他的新作当了书名。对于这个通常都译为“同一性”或“身份”的抽象名词,要拈出一个适于做书名的对等中译,一时间还确实让人举笔踌躇,我在此只能勉强把它译成《辨认》。因为谁是谁或谁不是谁的问题,同之为同以及其有别于异的问题,都是由辨认的行动引出来的。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活自己的一张脸吗?比如那贴在身份证上的照片,本来它只是一个区分彼此的标志,可事情的麻烦在于,这不同的面目一旦在辨认者的眼中有了悦目与否之分,那个被称为自我形象的东西就无形中成了我们的拖累。自我于是不只与外现它的面目保持同一,它还得迎合别人的目光,别人如何看待你的外表,多少都会影响到你对自身的感受。比较而言,对于他人的此类反应,通常在女人身上尤其敏感,正如让-马克所说:“女人总是根据男人对她的身体感不感兴趣来衡量自己是不是变老。”香达的危机感其实与她的情侣让-马克是否对她投入了爱的注视并无多大的关系,她所欲求的乃是来自陌生男人爱慕的目光,昆德拉显然在用老套的,但多少还是贴近女人处境的模式来写这个四十来岁的女性人物,说她越是感到自己的身体日趋衰老,便越是渴望从更多的男人眼中获得她依然很有魅力的慰藉。这样看来,相对于嗜性的男人潜在着更多地占有女人的倾向,自作多情的女人便可以说是潜在地盼望有更多的男人迷恋她勾引她了。男女在身体上的投资因此而有了各自的侧重:舍得花钱做性备战的男人往往迷信滋补壮阳之类的药物,而重视维持年轻外表的女人便对化妆品的消费永远都有了旺盛的需要。
昆德拉笔下的女人通常有两个特征,一是相对于男性人物,她们多被安排了弱者的角色,二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她们的行动往往都显得有某种怪癖或受到妄想的支配。与动辄昏眩的特丽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用墨镜来替代泪眼的洛拉(《不朽》)一样,香达也是一个弱者。小说里明确指出,她之所以在她与让-马克的关系中处于弱者的位置,是因为她比他年长四岁。昆德拉给这一对男女安排的处境实在有些陈腐,在他的笔下,较为年轻的让-马克甚至不无遗憾地回忆,他根本没有作过什么征服她的行动,因为从一开始她就委身于他了。她与他多年来相守在一起,他当然没有回头去特意注视她的必要。小说中尽管没有明确点出他真正想干什么,但从他的行动不难看出,平淡的同居生活似乎滋长了他古怪的情欲野心,使他或想在暗中扮演一个勾引者的角色,或想转换一个角度来目睹香达一旦被挑起了情欲会是什么样子。就这样,他无端拿他们互相的忠诚做起了冒险的实验,好像借了这个机会就能弥补他未曾征服过她的缺憾。因为两个相爱的男女的关系圆满得成了情欲的孤岛,他们的和谐便丧失了发展的前途,现在,只有在人心的黑暗一角点起妄想的火苗,一个像香达这样极度失落的女人才会藉情欲的抬头容光焕发起来。
故事的讲述接着把我们引向了现实与非现实边界上的迷宫,你越来越分不清哪些是光天化日之下发生的事情,哪些是意念在心里煽起的虚火。外遇的戏仿和一对情侣的同居生活重叠在一起,挑逗的游戏使做戏者本人陷入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天早上,香达在其巴黎寓所的信箱里发现了一封匿名信,或者说她看到的只是一个陌生人向她表示爱慕的短简:“我像一个间谍跟在你身边,你真美,太美了。”爱慕和追求表达得简单明了,如此而已。不管日常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做为一个戏谑的检验,这封短简以及此后接二连三的匿名信的确对妄想和欲念可被激发的程度做了令人迷惘的刺探。人到底有多少面目?我们对“他者”最终能有多大的了解?别人对你的评价到底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改变你的自我,刷新你对自己的感觉?昆得拉现在让男人让-马克执行检验,让他站在明处,让女人香达接受检验,因而把她蒙在鼓里。一个本意是把香达从她的危机感中疏解出来的行动慢慢地变了调,远远走出了预期的界线。那已经不是让-马克原来所想的变个法子来安慰失落的香达了,而是变成了他作为检验者在一边静观每一次刺激所产生的效果,看她那隐秘的一面如何现出了癫狂。
她的癫狂之一是,从一开始她就相信有一个写匿名信的陌生人存在,她甚至为此而努力回忆每天乘车上班的路途所见,好从日常印象中搜寻出可能给她写信的那个人来。她有了自己的秘密,并为了保密而做起偷偷摸摸的行动,把那短简藏入衣柜,可笑地盖在胸罩下面。癫狂之二是,陆续收到的信开始对她的行动产生暗示的作用,她竟然真的按信中对她的某些赞赏打扮起自己。信中说她戴红珠串很美,她与让-马克上街就真的戴上了那串珠子。信中想象她赤身裹在红袍里光彩照人,她果然专门买回红色的睡衣上床时穿上,刺激得让-马克和她做爱时达到了极其亢奋的程度。妄想现在从梦的暗穴公然走了出来,像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照得香达如获新生,使她换上了有点神经但却非常吸引让-马克的面孔。到底哪一个面孔是他所爱的香达,是他一直熟悉的那个,还是他妄想她成为的那个?面对他自己暗中的运作在香达脸上频频唤起的红晕,他感到兴奋而又困惑。让-马克的静观其变越来越有了愚弄香达的成分,但随着香达入魔渐深,让-马克自己也受到了反作用的影响,他投下的阴影开始抹黑他的眼睛。他偷窥了香达的衣柜,面对那由他一手制造出来却又避开了他而为香达独自拥有的秘密,他忽然感到了不悦,甚至嫉妒起那个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是谁的第三者来了。他现在落到了自己捣鬼扰自己的地步,香达越是被匿名信弄得晕头转向,他越是觉得确实另有一个她倾心的人存在。他陷人于背叛性质的虚拟行动,结果却把自己的爱情侦探导向了刹不住车的趋势。而就在这好戏演得正起劲的时刻,香达偶然觉察出事情的破绽。她发现她藏信的胸罩有谁动过,由此才对写信人的身份产生了严肃的怀疑:对比笔迹,推敲措词,回忆细节,她开始猜想那个陌生人就是让-马克本人。她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他也因对方的有所觉察而惭愧起来。但他们谁也没有把事情说破,彼此的隔膜接着引起了新的误解,一直弄到两个人先后从家里出走。事情闹到了最后,好像确实有一个情人在另一个城市等着香达去寻找似的,让-马克的信口胡诌不但使香达踏上了通往伦敦的列车,同时也惹得他自己紧跟着追了上去……
他把他所爱的女人变成了她的假象,同时也使他自身虚化为他的影子。不管是他或她,其自我的本质均丢了魂似地撤离了躯体,结果只剩下了名叫做香达或让-马克的个人,徒具面目,像一身穿在衣裳架子上的服装,空心地出入在现实与梦想交织的边界上。这就是昆德拉在其众多的小说中制造的结局:一个“终极悖谬”(terminal paradox)的情境。
这本由五十一个小节构成的薄书情节单纯,叙事也比较紧凑,关于神秘的写信人到底是谁的疑问,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颇能抓住读者阅读兴趣的悬念。因此,昆德拉笔下泄出的迷雾尽管充满了他所谓“终极悖谬”情况下的虚空、塌陷和错乱,让读惯了普通小说的人难免摸不着头脑,但总的来说,文字依然谐趣横生,特别是叙事中夹杂的奇谈怪论,其俏皮的洞察和胡言乱语的机智只有在他的小说的上下文中才足以肆意发挥出来。昆德拉早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就兴致勃勃做起了“独具小说特点的论文”,他把媚俗的问题与对粪便的绝对否定放在一起讨论,在小说这样的文体之外,你根本无法设想任何一个论文作者能用如此亵渎、戏弄的语气发表雄辩的高论。在此后的作品中,昆德拉写论文小说的意图越来越重,就《辨认》这本新作而言,见缝插针的议论几乎像大小不等的珠子穿满了叙事的主线,成为与故事同等重要的内容。诸如广告把生活的基本目标变成了诗,朋友是我们的镜子和记忆,火葬与绝对的死亡,古人的敬业精神及现代人对工作的冷漠,一棵树和人的并置,论个人的秘密和可能性之树,洗涤剂、精致的手纸和卫生尿布如何美化了现代世界的荒芜等喷着兴奋的唾沫星侃出来的滑稽妙论,全都体现了昆德拉向来都努力“把极为严肃的问题与极为轻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艺术雄心。大概只有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放纵的议论才不仅有了脱口秀一样谑而近虐的娱乐效果,同时还满足了这个“终极悖谬”时代的读者对梦想、疑问和思索的心智需求。
然而,昆德拉也许在这本新作里把机智的疯话说得太多,这使他的依然有趣的叙事明显地缺乏了内在的动力,香达和让-马克都过于平面化,他们的剪纸一样的形象令我想起了罗布格里耶的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中的人物,僵硬地移动在庭院的树影间。《纽约书评》上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了这方面的不足,说书中人物的“形象大都显得草率而不够丰满,与早期作品中的人物相比,已不再那么栩栩如生地抽象,不再那么有血有肉地观念,他们的血肉之躯如今反而成了观念本身,这样一来……自然就显得贫乏空洞,他们的想法不管多么有趣,也都是支离散漫,而非出于深思熟虑的。”比如像母亲与婴儿的快乐肉感,唾液传播的海洋,以及受精卵的口交等怪论便令人感到费解而饶舌,荒诞得现出了奇思怪想的鬼影。至于香达的脸红,她的眼皮像雨刷扫过挡风玻璃一样的扑闪,以及她的存在编码——弥天的玫瑰花香,据网上读者的反应,这些被重复得太多的意象已以其震颤症似的为重复而重复,令人开始厌烦昆得拉一再模仿音乐变奏的写作实验了。因为这些变奏实在看不出任何明显的文学目的,昆德拉之所以非要那样去做,似乎只是为了完成他自己的艺术期许。而对于并不懂得如何欣赏斯特拉文斯基音乐的读者来说,昆德拉热中的技巧大概就像香达不断嘟囔没有男人回顾她的自言自语一样,当然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可言了。
(Milan Kundera:
Identity
,New York,Harpercollins,1998.)
走向终极的悖谬
“e-考据时代”的“二重证据法”
“缶阵”之否
从北京到南通(之一)
从不信奉教条
愿抛心力作词人
偏见文化论
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绿头巾想到的
为什么是恰帕斯?
现代化的四个不等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