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诗歌中的九十年代
作者
敬文东
期数
1999年06期
如果我们说九十年代本身可以成为一个问题,初看起来肯定是荒唐的。这要落在素喜嘲笑的“湖边的老土匪”(狄德罗语)伏尔泰口中,一定会大笑着说,“正如没有人写文章证明人有脸一样,”同样,也没有必要向人们证明你活在什么年头。是啊,九十年代不就是九十年代吗?它难道和从前(比如八十年代)还会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圣经》说,在时间导演的那场了无新意的威武壮剧里,在天天都在无事忙般燃烧的太阳底下,的确没有什么玩意堪称新鲜事物。几年前,我曾在一首叫做《花圈店》的长诗里,鹦鹉学舌样地写道:“一万个相似的日子,只是一个日子/一生只需记住全息的一天。”然而,不是已有许多人在打世纪末这副灰色的扑克牌了么?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里意味深长地写过,如何出牌的确可以取决于俺的意志,但拿到什么牌却正好是在下的宿命。尼赫鲁由此把前者称作唯意志论,而把后者叫做宿命论。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统一体。我们正是一群不由自己选择,却“说时迟,那时快”般迎面撞上了世纪末的一代,而世纪末总不免要宿命地和九十年代牵扯在一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人不能选择自己的时代,可时代从来都在选择着人;时代也许并不需要人的敲打,可人总是试图去拷问和表达自己的时代,以期从中弄出一些与别的时代不同的货色,不管是粪土还是黄金。这也许就是时代的标志,诗人的准生证或身份证?
当我们把两个相距十万八千里、远隔几十年的诗人的话平列一起,或许我们会对不同时代的相同面孔和更多不同的嘴脸产生某种警觉。庞德在他那首号称“划时代诗篇”的《毛伯利》中说:“从牙缝里挤出一声‘老婊子’/那文明便已完蛋。”北岛对此则点头称是:“万岁,我他妈只喊了一声,/胡子就长了出来。”相距近半个世纪的两位诗人,在对自己时代生活的认证上是多么相同。然而,又仅仅是相同吗?北岛《履历》一诗要表达的意思不过是:一个身处八十年代的中国诗人如何总结自己的七十年代,和庞德描述的二战前后的西方时空不是一回事。T.S.艾略特说他的时代、他所生存的空间只是“荒原”,这当然不单单是物理意义上的,更多的是文化价值意义上的。艾略特和庞德才是孪生兄弟哩。北岛则通过对七十年代的反思把八十年代进行了认证。八十年代是一个诗歌思考、抒情的时代,它决不是艾略特的“荒原”,也不是庞德那绝望的“完蛋”,而是试图新生和腾飞。
正是在上述理由的笼罩下,九十年代的汉语诗歌才呈现出了和八十年代诗歌相当不同的一面。由于庞大的反思和愤怒,八十年代的诗歌中抒情的一面始终占据了上风;而从时空方面来说,过去和未来也始终是个纠缠诗人与诗歌的难题。毋庸置疑,过去与未来几乎是无一例外地呈现在抒情之中。叙述在八十年代的诗歌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地位。在高贵的抒情眼里,叙述无疑是相当卑贱的。但高贵、纯洁、崇高的八十年代说走就走了,也没有给诗人们打一声招呼;九十年代仍然可以用隔岸观火的姿态去看待现在。在这一点上,诗人和诗歌“遵循”着光的波粒二相性原则:如同光出人意料地既是波又是粒子,诗歌和诗人既融入现在又背离现在。它证明,诗人和诗歌在叙述现在的时候,九十年代的“现事”与“现时”生活,也获得了关于现在的不同面具。现在是多重的,这就是九十年代的诗歌中现在的特殊含义。
有一句诗说:“阳光不是巨大的黑暗。”这句几近废话的感叹其实也可以作如是解:生活的光明(比如纯洁和崇高)不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光明得从黑暗的维度去标识、去定义。这毋宁是说,低俗的“现事”生活作为一连串动词,在陈述性的九十年代诗歌里,已本己地包含了若干亮色——没有无边的黑暗,肯定有点缀其间的光明,哪怕只是光斑。这“光斑”就是八十年代大肆咏颂和浓缩的崇高、纯洁和超凡的脱俗。在叙述的九十年代里,这一点点灯火被稀释在动作与过程中,它们是一个个看似无聊的动作上的稀微“意义”,同时也是叙述的目的之所在。
诗歌中的叙述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诗歌犯不着去抢占小说的地盘。所以,诗歌中的叙述归根到底只能是一种伪叙述或不可能的叙述。我们不妨说,叙述是为了带出不可能被叙述的东西。这不可陈述的部分就是那些“光斑”,那个“零”。这里边的真实含义毋宁是:零存在于除零之外的所有实数之中,抒情存在于所有的动作(叙述)之内。经过提炼、蒸馏、过滤的纯抒情(比如小孩子那简化式的哇哇大哭)是靠不住的;惟有在令人绝望的、无聊的动作系列中,被其稀释的“光斑”才有意义。因为它既不提纯光斑,也不抛弃光斑。从这个角度看,叙述的九十年代并不是对抒情的八十年代的彻底背离,而是有礼貌、有风度的继承。这就意味着,八十年代那特有的反思也有了双重的转换;首先是从反思社会转为反思个人的生活;其次是把抒情的愤怒宣泄溶解到叙述的技巧之内。与八十年代有明显区别的是,叙述的九十年代更把诗歌的目光投向了低矮的、轻声呼叫的,甚至是默默无闻的“现事”和“现时”凡俗生活本身,宏大、广阔不再作为叙述性的九十年代诗歌的背景。
叙述的九十年代彻底打破了自有新诗以来(不单单是八十年代)建立在人们脑海中的那种诗歌纯洁性的神话。由于叙述因素的加入,诗歌显得芜杂多了。在一个有着长期意境追求的诗歌国度,九十年代的汉语诗歌写作会让许多人难以接受。本乎于此,许多人抱怨诗歌、远离诗歌就是可以想像的了。但远离者们忘了,生活本身的芜杂,人生本身的无序和杂乱无章早已是个普遍的事实,如果诗歌要刻意做得纯洁、纤尘不染(这并不困难),这很可能的确可以满足我们对纯粹抒情的心理渴求,然而,这样做又有什么可信度呢?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必然是,它能够表达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对生活的真实意见吗?
一九九九年一月,上海
诗歌中的九十年代
关于诗韵的通信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读后
如何让人说实话
儿童诗“成人化”的尝试
跨文化的“席明纳”
不可简化的崛起故事
屈洛斯特:《亚里士多德生平和佚著的新发现》
我存在的证据和理由
读马克思的书评《珀歇论自杀》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