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绿叶·人·个性
作者
王焱
期数
1980年10期
树叶里的哲学
人们喜爱苍翠的树木,无非是因为那满树的绿叶给树带来了生命的颜色。可是,不知你留意过没有,那些树叶的形状虽然大体相似,却又是片片各别的呢?
不要等闲看过了那小小的树叶,古往今来,它曾激起过多少作家灵感的闪光,掀动过多少诗人激情的波涛,触发过多少哲学家深邃的思想火花呵!记得德国浪漫派理论家希勒格尔曾经说过:“诗和哲学应该结合起来。”说来有意思,树叶,往往便是文学与哲学这种结合的媒介。
我喜欢读美国作家辛格的小说《奥勒和特露法》,因为它把树叶拟人化,寓理于情,抒发了作者的哲学观点而又情趣盎然。我喜欢吟诵古人“梧桐直不甘凋谢,数叶迎风尚有声”的诗句,因为它借树叶以言志,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而仍旧坚持的那种昂扬、不屈的精神。最近读了刘心武同志的《我爱每一片绿叶》(载于《人民文学》一九七九年六月号),同样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乍看起来,《绿叶》这篇小说里,既没有令人目眩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曲折离奇的复杂情节;有的,只是一个被视为畸零之人的魏锦星,而他又是那样地平凡,那样地普通,那样地毫无光彩可言,似乎根本不配作为一篇小说的主角。然而,就在这看似寻常的人物形象里,却蕴涵着不同寻常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主题。
古希腊哲人伊壁鸠鲁曾在哲学史上留下过这样的命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它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在个性与共性问题上的朴素辩证法。
个性里包含着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对于粗知一点马列主义理论的人来说,这是任谁也会背诵的。但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人的个性呢?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个性的发展是否应该得到尊重呢?
树叶里有哲学。《绿叶》正是把文学形象与生活的哲理熔于一炉,通过描述一个执拗地坚持自己个性的灵魂被侮辱、被摧残、被歧视的命运,尖锐地接触了上述问题,读来发人深省。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魏锦星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他教学成绩突出,钻研业务努力,工作中勤勤恳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仅仅因为有着比较突出的个性,竟被人们当成了“怪物”。
当极左思潮开始袭来的时候,魏锦星的个性更成了他的致命之累,尤其是因为他的同事小余,探知他的抽屜里总放着一张有点儿神秘的年轻姑娘的大像片。于是乎一连串的灾难便接踵而至。先是在整风会上,人们兴师动众地大兴问罪之师。他的内向性格,被视为“与火热的革命时代格格不入”的“阴暗心理”;他的个人秘密,被说成是“资产阶级的自留地”;以致于“会场上一片严肃气氛,仿佛中国之是否能够防止变修,全系于魏锦星能否改变他的脾性上。”“文化革命”的风暴兴起时,由于不忍目睹给校党支书周大姐剃阴阳头那种违背人性的丑行,又不肯附和别人把她说成是什么“牛鬼蛇神”,魏锦星被打得头破血流,成为陪斗者。尤为残酷的是,他所珍爱的那张姑娘的像片,也被悬诸大字报上示众。比之于用皮带打人,这种作法也许更具有兽性,因为打人只能触及皮肉,而这种行为却足以创伤灵魂。当魏锦星发出“只有当一个人的灵魂被掷进油锅时”才会有的那种惨嗥时,我的心惊涛骇浪般的激动起来。
《绿叶》描述的,决不只是一个有着古怪个性的个人的悲剧。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魏锦星的遭遇后面,我分明听到那在“四人帮”铁蹄蹂躏下千千万万得不到伸张的个性的叹息和悲诉。《绿叶》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它对那种每个人“都不得不把本身的个性压缩藏掖到最高限度”的可悲状况的鞭挞,在于它对极左新礼教杀人不见血的吃人本质的揭露,在于它对林彪、“四人帮”一伙荼毒人的心灵、扼杀人的个性所造成的那种令人厌恶的状况所发出的深沉有力的控诉。当然,魏锦星的被歧视,并不自“文化革命”始,早在他刚一踏入校门时,就被人们当成了“怪物”。从这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在个性问题上由旧时代的传统和偏见在它身上堆积的那些厚厚的历史层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小说虽然没有对魏锦星的内心世界作深入的探索,但是通过他在屈辱的环境下默默地工作,耐心为后进生补课,热心帮助那对上访的母子这些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加以描绘的细节,却向我们展示了魏锦星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角,展示了马克思所曾赞美过的那种“人类高尚的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美”,使我们从他那被人视为“格涩”的性格里,看到了埋藏在他心底的那颗金子般熠熠发光的灵魂,由此使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文中彭老师那样的感想:“魏锦星并不怪呵,应当说,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正常的人……”
有一句格言说:偏见比无知离真实更远。确实,如果不是用极左的病态眼光来看人,那我们就必须承认,魏锦星确是一个非常非常正常的人。他疏于世故人情,不会虚应客套,不正说明了他心灵的淳朴和正直吗?他对那对上访母子的关怀,不正说明了他对哀哀无告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吗?就是那张神秘的照片和他那不为人理解的独身生活,不也恰恰说明了他对爱情,有着纯真、执着、单一的追求吗?
在一切都头足倒置的十年浩劫中,事物都带上了反常的性质:正常的个性被当做怪物,目为反动,而灵魂畸形者反得以“革命”自诩。处在这样环境里的魏锦星,却不肯随波逐流一饮狂泉之水:鸾翻可铩,不改其本性。应当说,魏锦星非但不是什么怪物,而且是一个“凭着心灵伟大的人”。
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锦星的遭遇说明,在我们这块封建主义安身立命几千年之久的土地上,对于人的正常个性的态度,却远不是正常的。从封建社会道学家们的“以理杀人”,到“四人帮”之流用封建法西斯专制来毁灭个性,在那些有形无形的重轭压迫之下,人们太习惯于象旧时代的女人裹脚那样,去戕丧人性中的特立独出的东西了。这种作法葬送了多少人才、独创性、科学、智慧、理想和青春,使其被深深地埋入坟墓呵!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小余的形象也是耐人寻味的。如果说小余那种偏激、好斗、内心的贫乏单调和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个性,也是活生生的生活之树上的一片叶子的话,那无疑是一片被虫蛀了的病叶。它是极左思潮毒害下的产物,是人性被湮没灵魂被扭曲的结果。若要刻划我们现代国民性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小余那样的性格无疑可以作为代表之一。可惜,作者没能进一步加以开掘。
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
在恐怖和体罚的威胁下,魏锦星曾经坚持说:周大姐“是个人,是个好人”。对于魏锦星,这大概是他所能给予人的最高评语了。但魏锦星也是个人,也是个好人这样一个事实,他周围的一些人却许久都认识不到,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许久了,他还依然背负着人们的冷眼与误解,这是应当令人深长思之的。难道人与人之间,心灵总是不能相通,人生活在世界上永远是孤独的吗?
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封建法西斯专政用兽性向人性进攻。生活,成了刀枪密布的战场,它使每个人的心中都挖下一道深深的壕堑。有多少父子反目、夫妻离异、兄弟阋墙、箕豆相煎的悲剧发生,同志与同志之间,至今也还是多么缺乏关怀、理解和尊重这些宝贵的东西呵!
当魏锦星在评选会上又一次遭到人们歧视的时候,他的喉骨抽动着,说不出话来。我想,这是因为灵魂是瘖哑的,它喊哭不出声来,如果心灵能够发出呼喊,它一定会这样大声疾呼:
“请关心人,请理解人,请尊重人吧!”
《绿叶》没有用抽象的哲学议论来议论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的价值,但是读过小说,我却禁不住反复思考这个问题。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的社会主义,需要调动人的一切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实现这一点,离开了对于个人的关心、理解和尊重是不可想象的。正象赫胥黎判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样,我们不是也有必要重新探讨一下社会主义事业中个人的价值吗?
生活之树长青
多年来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把诸如人性、对个性的尊重这些东西,统统赠予资产阶级,仿佛最尊重人的价值的,不是历史上最有前途最伟大的无产阶级,而是资产阶级;仿佛资本主义社会才讲个性自由,而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却被解释为单调的整齐和划一。这种倾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非常有害。感谢刘心武同志创作的《绿叶》,它勇敢地打入禁区,用文艺创作的武器为个性求生存,起到了开榛辟莽前驱先路的作用。现在,该是为“个性”正名,廓清在这个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迷雾的时候了。
封建时代的君主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拥有无边的权力,臣民们却没有任何个人权利可言。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道德伦理摧残人,束缚人,泯没人的聪明才智,造成社会的长期停滞。历史上,是资产阶级第一个喊出“人是生而自由的,可是处处都在桎梏中”这样鲜明地主张个性解放的口号的,他们提倡人道,主张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他们要求冲决网罗,反对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和道德伦理对人的束缚。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起到了相当大的历史作用。它反映了历史的前进,文明的发展,人的尊严的提高。然而究其本质,他们所鼓吹的人和个性,不过是人格化了的资本及其本性罢了。他们打碎了人们身上的封建枷锁,却又给人们套上了资本的枷锁。读一读卡夫卡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小说《变形记》吧,人竟然变成了甲虫,这样的情节仿佛是荒诞不经的,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资本主义魔影下的人们人性的丧失和个性的被残杀。
正如老黑格尔说过的那样,理想的中心是人,人是生活着的。共产主义是一个远大而美好的理想,这个理想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它的中心就是人的全面解放。在我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个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既然生活之树是长青的,那么参与这棵大树光合作用的每一片绿叶,不是都应有其生存的权利吗?生活的浪花是奔涌万态的,生活着的人的精神世界是无比丰富的,为什么要用一种模式来剪裁人的个性呢?删夷枝叶决定得不到花果,同样,如果压抑、阻碍健康个性的正常发展,必将扼杀掉人的主动性和独创性,使朝气蓬勃的生活变得沉滞猥琐,最终导致革命事业的毁灭。可以说,在人民内部,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没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统一意志。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应该解除封建束缚和压迫,“保障广大人民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论联合政府》)。
读罢《绿叶》,掩卷遐思。我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辛勤耕耘的布谷,不应当再因为习性特异而被人们当成不祥的鸟,象魏锦星那样高尚的灵魂,不应当再由于富于个性而被人们视为坚持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幽灵了。
绿叶·人·个性
水落而石出
“剧变”的背后
古籍目录四分法是否始于《群书四录》
野火的联想
中国妇女何时有名
启示和忧虑
一个不平凡的聋盲人
谈“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公私之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