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关于《“剧变”的背后》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潘士弘
期数1999年06期
  拜读了《读书》去年十一期李华先生的大作《“剧变”的背后》,仿佛又回到了冷战时代,原来苏联和东欧的剧变是戈尔巴乔夫不耐心进行改革的试点,没有识破美国秘密战略所致。李华先生把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变更归为一人的失误,是否简单得太不成文了呢?
  李华先生开宗明义说,西方的典型观点是认为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只是一种不现实的空想,而中国普遍认为剧变的原因在于没有进行根本的经济改革。李先生人为地把这两个所谓的观点对立起来。如果不是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不切实际,为什么要进行根本的经济改革呢?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之际,李先生仍念念不忘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可见开放之难。
  据李华先生分析八十年代,东德在生活水平上不比西德差,苏联的国民收入上升到美国的67%,长期以来不存在失业现象,只是八十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渐趋缓慢。难道这八十年代以来渐趋缓慢就这么戏剧性,竟把七十年的革命一夕毁掉?其实赫鲁晓夫六十年代的农业失败和勃列日涅夫七十年代的停滞为剧变提供了可能已是中西方的共识。
  按李华先生讲,美国为了其秘密战略,使其国债在八十年代从七千亿猛增至三万亿,遗憾的是苏联没有识破,否则经济破产的就是美国了。这种论调是天方夜谭呢还是吹捧美国?美国有什么迫切的理由甘冒经济破产的危险非要在八十年代对苏联孤注一掷呢?李先生必须拿出事实来。
  李先生说没有理由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发射数千个卫星,但却无法生产相对简单的轻工消费品。难道李先生忘了(还是没赶上)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卫星、原子弹和氢弹不断实验成功的同时,购买轻工消费品的工业券也大行其道吗?李先生当然可以反驳布热津斯基的看法,只是用“没有理由”作为理由是太轻飘飘了。
  李华先生不反对说现在是信息社会吧?请问苏联和东欧对此有什么贡献呢?无论是图灵理论、冯诺依曼理论、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操作系统的演变,网络的开发还是信息的处理(包括相应的法律完善,电话公司在反垄断法的强迫下解体)以及Internet的研制和向民用的推广全是美国的市场经济在起主导。苏联是首先发射成功人造卫星的国家,但到底是哪一种经济把太空技术广泛转入民用呢?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中国才扬弃了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实践检验真理的最大贡献恐怕不在抽象的理论上而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上。否定了这个现实就是否定了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