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公理与强权
作者
刘东
期数
1999年08期
我素不主张“自动化写作”,也不喜欢赶开会的大集。可前些时一整理文稿,涉及“五四”的“时文”竟也写了不少,且又多是为了纪念性的会议而作。——是啊,在大小传统都日渐浮薄的当代中国,能让我们共享心跳的日子,毕竟已经越来越少了。不管它缘起于国庆还是国耻,能让我们体验到狂欢还是悲哀,也就还剩下这么个“五四”,能再让心头涌动点儿什么,记念起沸腾在长街上的无名激情,和闪烁在暗夜中的些许亮色。正因为这样,几乎刚刚过罢新年,这个日子就躲在一厚叠日历中间,大老远地催促着我,要赶早写出点儿什么来,以防到了会场上乏善足陈,或者对着大庭广众不便吐露。
因此,先不要争辩其历史意义如何如何,“五四”对于其俗入骨的当代生活,至少还具有这种穿透性、这种短暂苏醒的“间离效果”。它足以让一片熙熙攘攘之声稍事消歇,要求大家即使一年只有一度,也静下心来反省被它约略“陌生化”的总体生活世界。——尽管我们并非不知道,正是为着“五四”的此种特殊性质,这个日子就总要被泼满斑驳的油漆,甚至连它言之凿凿的口号都横遭窜乱,变成了一串儿夹杂着各种不同倾向的套话,但我们也同样有理由窃笑,其实正是这类对于历史的不断篡改,反而暴露出了某种潜在的共识,否则又何必煞费苦心徒劳无益地去掩盖由此凸显的反差与落差?
恰恰是在上述前提之下,今年的“五四”八十大庆,才显出了异乎寻常的意义,值得仔细用心去分析和警惕,因为这一天乃是在北约的悍然轰炸中,步履艰难地向我们走来的。跟八十年前鱼肉中国的巴黎和会一样,西方列强再次践踏了一个弱小国家的主权,用精确制导的炸弹不断误伤着无辜的平民,借维护别国人权的机缘来扩张势力的范围。而曾经一心归顺自由世界的俄罗斯,由于落得个势力日衰国微言轻,便只能徒唤奈何地眼看着别人几乎逼到兵临城下。由此,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天平,就难免要从“公理”再次倒向“强权”,而以往那一串儿几成笑柄的套话,也自然要被惯会考试的大学生们越背越顺,竟连先后次序都已不稍颠倒。
这种心气变化当然其来有自。便是素爱捉弄人的促狭历史,也很少把圈子老是兜得这么圆。——打从接触西方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把世界舞台的真正导演,看成是依仗船坚炮利的蛮横“强权”;此后经由长久绞尽脑汁的“盗火”,才看清那强势背后的“群己权界”,并把它看作普适文明的基准“公理”;可恰值那个正为“自由”弘法的“五四”,这个“进步”世界却公然张口鲸吞,再次迫使注意力集中于深重的外侮;一直到饱尝了闭关锁国的惨痛代价,才又重在“改革”和“开放”之间划上了等号,诚心诚意地想要伸出双臂拥抱世界……没想到风水还继续轮流转:似乎越是低首下心地要向西方学习,这位老师就越匪夷所思地痛打学生,越朝着别人指明的方向寻求着“进步”,那个文明世界就越表现出野蛮骄横!
且容我斗胆套一种有名的句式:以上一圈接一圈的原路打转儿,或许正所谓“启蒙”与“救亡”的反复“压倒”?我得承认这种提法不乏敏锐的见地,正是它率先对历史给出了这样的分析: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那天的精神陡转,跟前此的“文化运动”或“思想革命”,存在着无法抹煞的严峻区别。不过,如果有缘跟我的老师当面交换看法,我却很想提请他从头考虑一下:不管是从左摇摆向右,还是从右转移向左,这种种有始无终的五心不定,恐怕都不像他说的那样简单,只是由于权宜之计而背叛了“学理”,——体认到当今世界仍要“竞于气力”,由此转而想要探究国家间或文明间交往的规律,恐怕另是一套很有价值的“学理”罢?
因而依愚之见,在学习西方的漫长过程中,之所以兜了这么多圈子,换了这么多重心,那症结恐怕还只在我们自己——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质主义的“西方观”。虽说表层的问题意识总在随时而变,可万变不离其宗的却是,我们总想一劳永逸地把握住——“西方到底是什么”,就像握住一把现成在手的裁纸刀。这副偷懒化约的过滤眼镜,正乃理解世界的主观障碍。有了这种业障,尽管前述的种种历史转捩点,原都有可能演成新的精神契机,帮助加深和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可我们竟只会兜来转去,再三再四地惊呼“上当”——要不就幡然悔悟地唾骂伪君子,仿佛到了莫里哀喜剧的尾声,要不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再次恍然大悟到某种“不二法门”。
也恰因为这样,果欲检省此种简陋的思维方式,便再没有比“五四”更好的时机了,惟有这一天才充分展现了对象的复杂。——我们都跟西方打过好几代人的交道了,连圆明园都被烧毁一百多年了,他们要伪善也不伪善在这一刻,要卑劣也不卑劣在这一刻,犯不上每回都这般临渴掘井,对人家重下“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我们必须想到,西方也是由林林总总的人群组成的,甚至其来源比我们更繁杂,取向比我们更歧异,争斗比我们更尖锐。所以在他们那里,也同样并存着上层与下层的吁求、激进与保守的派别、全局与局部的利益、当前与长远的眼光,也同样并存着智慧与愚笨的头脑、宽容与严苛的主张、温和与生硬的做派、谨慎和鲁莽的手法,也同样并存着绥靖立场与扩张倾向、理想主义与现实考量、公众舆论与私下权谋、善良意愿与族群敌意……如果每回都这般“狗熊掰棒子”,只愿意记清西方的一个侧面,那就很难转出这座思想迷宫,只会用缺乏统觉的手指摸着大象,一会儿说它像蒲扇,一会儿说它像树干……
更其重要的是,倘能跳出本质主义的西方观,那原本不难发现,我们努力界定的这个思想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偶因的、前途未定的过程。正因其方生方成的性质,他们也面临着许多两难的痛切的抉择,也会干下某种留待追悔的蠢事;而且,就本文所关切的话题而论,讲他们也会失策甚至也会犯罪,绝非只是在不咸不淡的意义上,说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俗话,而实在是因为在当今的世上,只要人类心智还在被“民族-国家”这种有限的社会形式所羁,那么不管他们处理内部事物时如何,对外都只能表现出自己是“有限的理性的存在”。即便在制度或价值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比如就说在这回联手的美国与西欧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各种形式的明争暗斗,也长期存在着以强凌弱的霸道行径,而一俟加添上种族、文化、宗教、制度诸多歧异,这种争斗就极易被催化为集团性的大屠杀,难怪霍布斯鲍姆要在《极端的年代》中惊呼——“这个世纪教导了我们,而且还在不断教导我们,人类可以学会在最残酷的、在理论上最不可忍受的条件下生存。因此,我们很难领会自己每况愈下的严重程度,甚至已经陷入被十九世纪先辈斥为野蛮的境地。”
这本来又可以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促使加深我们对西方的总体了解。而且还远不止这些:在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努力去影响它制衡它,并在其“强权”恶性发作的紧要关口,哪怕基于最低限度的国际“公理”,也要力所能及地去抗争它抵制它。由此,那个失去了本质主义笼罩的西方,今后究竟何去何从,在一定的意义上还要取决于它跟我们的文化互动。说到底,这种互动绝非什么“人权”与“主权”之争,或者所谓“UD”(普遍人权宣言)与“UN”(联合国宪章)之争,——其实只须到美国使馆签证处去受一趟白眼,大家就足以确信无疑地了解到,由于国别、种族、信仰、阶层、性别等等的不同,人类至少暂时还不是“生而平等”的;因此就不妨说,至少有一部分人权要具体落实为主权,或者在主权中至少要包含一部分人权。在这个意义上,在理性限度之内的爱国主义(我实在不喜欢“民族主义”这个舶来的辞令),作为一种既坚韧又平和的族群意识,尽管仍然难免狭隘局促之嫌,却也包含着积极的内容与要素。
然则话说回来,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由于深受“民族-国家”障眼法之苦,国际社会业已被抛在难以自拔的泥沼之中,那么为了不把偶然的篱笆弄成必然的宿命,致使整个人类在你争我夺中万劫不复,我们就不能用以牙还牙锱铢必报的心态,来夸大和加深彼此的隔膜与误解。正像我们从未自诩为天使一样,我们现在又再次确信西方绝非天使了;但与此同时,也同样没有必要去妖魔化西方,正如我们最反感别人妖魔化中国。最有害也是最幼稚的说法,就是以忽冷忽热的口吻宣布——“这回我算是看透西方了!”慢说那边也有许多朋友在游行示威,批评北约日益失控的空中打击,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道义理由,甚至造成了真正的人道灾难,就算尚有较多的公众与我们看法相左,那也是因为发展到白热化的传媒战,使得两边的百姓全都信息不全,大家在判断上有可能暂执一偏;更何况随着事态的发展和问题的暴露,他们又并非没有制度上的基本可能,去反思麦卡锡式的歇斯底里,或者麦克纳马拉式的愚不可及……
更加要紧的是,绝不能再基于以往的“一根筋”头脑,又从被思考对象的这种单极化,传染出自我定位与认同的单极化,竟致于忘记了对于内部问题的警觉,否则才算是彻底忘了“五四”那天的教训。外来的强权当然在粗暴地触犯人权,因为它竟以“双重”乃至“多重”标推,把一部分人类划为“二等”甚至“末等”公民。然而,正如汤因比那句名言所示,对于任何文明共同体而言,向来都只有自杀而无他杀,所以无论外患看起来多么岌岌可危,都要通过深重的内忧来起最后的作用,来给某个行将灭亡的文明以最后一击。我们必须记得,当年倘非北洋政府作为特殊利益集团暗自忤逆公意,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原本会主动得多,起码使曾经允诺“公理”的威尔逊总统更难食言;我们也必须记得,当年倘非举国上下抗议如潮呼声鼎沸,那些色厉内荏的窃国军阀肯定会再次割土,甚至使孔子的故乡遭遇到李登辉式的归属困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不管“五四”先驱当年理解得是否深入,也不管眼下能否在国际事务中彻底贯彻,“德先生”这个响亮的深入人心的口号,在我们的社会内部都决不能丢,——不仅不能被丢弃,也不能被排列在任何其他理念之后,不管那理念听起来多么正确要紧!这是一个不可凌驾的社会基本准则,也是改革事业的最终发动机。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这个标尺受到了损害,就会由于缺乏最起码的认同目标,而无法激活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无法保持最基本的向心凝聚力,不能在应然和实然之间找出差距,不能奠定和扩大权威的合法性基础,从而反倒要失去落实爱国主义的有效手段,甚至要失去确保长治久安的惟一利器。
还有一层意思需要说明——尽管它在这篇小文里或许太过“哲学”——既然“五四”这一天乃是反思整体文明框架的良机,自然也要包括对既定国际规则的检讨。一方面我们必须感佩地承认,“五四”时期引进的制度智慧,直至现在也都还大有补益,构成了人们认识和应对世界的框架。另一方面我们也须清醒地看到,“五四”时期舶来的这套话语,也使不少人面对着甚至陷入了许多语词陷阱,造成了相当不少的错乱和蛮缠。归根到底的问题是,由于西方相对中国乃是一个被认识的“他者”,我们就既不能只靠搬用别人创造的范畴,来阐发连我们自己都难以捕捉的自我意识,更不能只靠别人借以自况的特定概念,来体贴思想对象对于认识主体的交互意义,否则就会在思想深处受制于话语霸权,且在精神向度中永无出头之日。——当然,这就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文化振兴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因为思想之路由此会显得漫无尽头,而真正堪称普适“公理”的东西,更是还有待于被艰苦地思想出来。
附记:
此文原为纪念“五四”而专门准备的发言提要,却在会场上临时因故闭住了嘴巴。岂料,散会不久便听说中国使馆被炸,遂使我感到仍有必要把它公布,权且以此聊寄哀恸与愤懑,同时也呼吁冷静与深思。
一九九九年五月九日于京郊乐水斋。
公理与强权
放弃迂阔的完美
三权的历史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人·符号·文化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
重赏之下出文学
高科技与手铲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农业的前途与农村的发展
也说北大纪念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