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
作者
章启群
期数
1999年08期
位于厄巴拉(Urbara)和尚佩恩(Champaign)两个姊妹城之间的伊利诺伊大学,最值得向人夸耀的,除了在职教授中有七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大概就是它的图书馆了——号称是继哈佛、耶鲁之后的全美高校第三大图书馆。而对于正在收集论文资料的我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其主楼第三层的亚洲图书馆。馆内主要藏有中、日、韩三种文字图书,其中中文图书又占绝大多数。不仅有《四库全书》、《大藏经》、《道藏》、《丛书集成》、《石刻史料丛书》等大、中型类书,多种方志、画册、图片,还有清末民初的多种杂志、刊物,像梁启超在光绪年间亡命日本时办的《清议报》,还有《生活周刊》、《申报月刊》等。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后港、台出版的丰富的学术著作和刊物,对于我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正是在对这些港、台出版物的浏览中,我发现了朱光潜著作中的一些耐人寻味的怪异现象。
该馆藏朱光潜著作,有大陆出版的《朱光潜全集》一——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精装;《朱光潜美学文集》一、二、四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以及《诗论》(北京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版)。港、台一九四九年后出版的朱著共九种。除台北日臻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悲剧心理学》,在扉页上印有“本书经作者朱光潜遗孀奚今吾正式授权出版”外,其余都无版权说明。其中有《诗论》(台湾开明书店,一九七○年版);《我与文学及其他》(台北进学书店,一九七一年版);《谈文学》(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文艺出版社,一九六九年版);《文艺心理学》(香港开明书店,一九七○年版)等。有意思的是,出版家还对朱光潜的某些著作改头换面,冠以新名,以吸引读者。如《朱光潜修养三书》(台湾晨星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其实是把《给青年十二封信》、《谈美》和《谈修养》合编为一书;《给青年的十三封信》(香港伟达书店,一九六九年版),其实就是《谈美》。虽然朱光潜曾说过《谈美》实际是“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并以此用为副标题,但从未单独用过这个题目作书名。
所有这些,应该说还无关宏旨。港、台出版大陆学者的著作没有版权说明者,比比皆是,已司空见惯。说不准它不仅能满足大陆人的文化优越感,还能造成一些学者的海外知名度。对于原作改头换面者,亦不罕见。如将宗白华《美学散步》,改为《美学的散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文意却因此不畅。然而,相比较而言,这些行为甚至可以说,还没有伤筋动骨。而我所见到的下列朱光潜著作的情况,却是十分奇怪,不比寻常。
一本香港太平洋图书公司一九六九年出版的《书简杂谈》,署名“编著者:朱光潜”。收有胡适、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曹聚仁、朱自清、俞平伯、闻一多、林语堂、冰心、徐志摩、邵洵美、许广平等人的书札、随笔三十六篇,其中还有朱光潜本人的《给一位写新诗的朋友》。全书按内容分为“书简杂谈”、“论事”、“记行”、“谈文”、“谈新诗”和“家书”,凡六类。虽然此书选编的角度不乏新意、别致,入选文章亦不乏雅致、精当,但从总体上说,书的质量还是有疑问的。首先,六大部分之间,很难说有内在的统一性。书前冠有序言,既未署出版者之名,亦未署编者之名。从风格来看,通篇引经据典,与朱光潜一般文章风格迥异。而文笔虽用白话文,竭力追求明白、晓畅,却仍旧不时露出港、台文人的语调声气,即使与解放前朱光潜的文风也有差异,明眼人一看就知。而按出版时间,与一九六九年时的朱光潜相比,则更是大相径庭。但由于没有署名,所以,一般读者(包括笔者),很容易把它看做出自“编著者”朱光潜的手笔。而且,可以推断,这也正是出版者的意图。
更重要的是,从书的出版年代和书的选编内容来看,“编著者”为朱光潜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书末版权页未注明此书是第几版,只有“一九六九年六月版”字样,可见不是再版或重版。还赫然印有“版权所有,不准翻印”,可想盗版者不敢如此理直气壮。但众所周知,一九六九年正是大陆文革高潮,朱光潜此时属于“牛鬼蛇神”之列,作检讨、写交待都来不及,哪有分身术来到还是资本主义的香港,编一本具有小资产阶级闲情雅致的“杂谈”呢?解放后直到一九八三年,朱光潜才到香港出席过一次钱穆学术讨论会。以后再也没有去过。而一九六九年也比不得当下,“海外关系”即使够不上敌特之嫌,也是一种沉重的政治包袱。朱光潜就是与香港出版界有熟人和故交,彼时也不会冒这种巨大的政治风险,去编一本什么“杂谈”,干这种有害无益的蠢事的。因此,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朱光潜不可能“编著”这本书。
其次,从内容上看,虽然书中选有鲁迅、许广平以及冰心、闻一多、朱自清等左翼同盟者的作品,但大量的是胡适、林语堂、徐志摩等右翼文人的作品。不仅有被鲁迅骂过的“丧家的”“乏走狗”梁实秋,还有汉奸文人周作人(尽管他是鲁迅的亲弟弟)的作品。这些东西在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正属于被“荡涤的”“污泥浊水”和“狗屎堆”之列。已经是朝不保夕的“反动学术权威”朱光潜,绝不敢“以身试法”,以此向红卫兵“挑衅”。
由此可见,此书实为他人所“编著”,而伪托朱光潜之名。(这种事在中国是古已有之,也是历史悠久。从伪古文尚书,到诸子百家,伪书数以百计。)朱光潜本人在解放前也发现过这种类似的事。一九三六年四月十六日,朱光潜在《申报》刊登《朱光潜给朱光潸——为“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一文,就是因为有个叫“朱光潸”的人,也写了本《给青年的十三封信》,而且很多人,包括朱光潜的朋友和朱光潜本人,都把它误读为朱光潜的著作。因为,第一,“‘朱光潸’和‘朱光潜’在字面上实在太相像了”;第二,朱光潜的“《谈美》也被书店在封面上附注过‘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字样”;第三,两本书的“封面图案也大致相同,也是在一些直线中间嵌了一些星星”。(见《朱光潜全集》第八卷,第418页)而朱光潜在文中批评朱光潸“大著”的一些观点,其实也无关紧要。他不过是借此告诫读者睁大眼睛,以分清“朱光潜”与“朱光潸”。此事虽有“假冒名牌”、“以次充好”之嫌,但在法律上却严丝合缝,毫无空当。朱光潜只能借文艺评论之名,揭露这位几乎“同姓名的朋友”的捣乱行为。然而,这种事还没有达到盗用朱光潜大名,公开伪托编著的程度。出版者这种行为的目的,还只是商业性的,只是为了赚点钱。而关于《书简杂谈》的情况,也许要更复杂一点。因为,谁都知道,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红卫兵企图从每一张纸片中搜查出朱光潜们的“三反”罪证。如果此时有人呈上这样一本《书简杂谈》,朱光潜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难逃此劫。
当然,在这里对于出版者这种带有政治意图的猜测和分析,可能有点轻率和冒失。但是,如果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带有被迫害狂的胡思乱想,也许过于武断。因为,在下列一本书的情况中,我想一般的读者,特别是经过文革和文革前历次政治运动的人,是很难摆脱政治的联想的。
这是一本封面、扉页和版权页上都印着“朱光潜著”书名为《梦中梦》的“长篇文艺小说”。香港利文出版社出版。小三十二开,竖排本。无序跋。版权页上亦无出版年月。我只在图书馆的目录卡片上看到有“195-,163p.18cm”字样,意思是五十年代出版的。从发黄、变脆的书纸来推断,卡片上写的也可能属实。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抗战时的中学生,在从前方向后方逃难时,家人都被日本飞机炸死了,父亲在前线也生死不明,他成了孤儿。逃到重庆时,他进了一个中学继续读书,并与一个大他几岁的年轻女教员热恋。女教员已有了未婚夫,而且未婚夫也是人品端正的风华少年。这样就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为了克制自己,成全别人,主人公偷偷逃离重庆,参加了国军。这时抗战已经胜利,国军不久开往东北,与解放军血战。主人公九死一生,负伤回到南京,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正巧又遇到已作军医的恋人。女主人公仍未与前未婚夫结婚。于是他们重归于好,准备结婚。可是,一切安排就绪,正准备去教堂举行婚礼时,主人公又突然找到原部队上司,与恋人不辞而别,偷偷归队。后来,他随国军逃离大陆,撤到金门。而女主人公仍留在大陆的四川某地。主人公在金门相思甚苦,竟至白日做梦。小说结尾问到:“梦,是否就是一切真实的人生?”似乎是点了题为《梦中梦》的主题。
很显然,这绝不可能是朱光潜的著作,至少不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著作。因为,第一,解放初期,朱光潜正急欲辩解他虽是国民党员,却与国民党并无实质政治关系。而且决心从思想上“痛改前非”,“心悦诚服”地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去写一部咏叹国军军官爱情的小说呢?其次,朱光潜是一个从学校到学校的典型学者,从未有过从政或当兵的经历。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说,他也缺乏像郁达夫那种自我暴露癖的内在冲动;第三,从技法上说,小说思想浅薄,结构单一,语言乏味、做作,人物性格平面化,可以说是不入流者。即使是学者写小说,像钱钟书的《围城》者不多,但也不会落入末流。所以,这也看出决非出自朱光潜的手笔。
那么,出版者标明此书是“朱光潜著”,究竟是为什么?从商业的目的来说,朱光潜以美学家而成为青年偶像,用他的名来出版“给青年的十某封信”之类,当然可以盈利。似乎于情不合而于理(经济学意义之理,赚钱之道)能通,还可以作出解释。而用他的名来编造小说,招徕小说爱好者,实在是不可思议。因为,这明明是个赔本的买卖。似这种冒着风险盲目投资,于情于理,皆不能通。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很小的可能性,就是世界上的确有个写小说的“朱光潜”。但是,像这样一个小说写得如此低劣的“朱光潜”,在没有任何政府“社科基金”资助和补贴,同时又不靠某种规定,什么级别可以出“文选”或“文集”的香港,出版商居然肯宁愿蚀本赔钱,出版他的“大作”,也着实没有可能。这样,本人试图从各种角度揣摩其理由,但仍未找到满意答案。
最后,笔者所见,还有一本题有“朱光潜著”,名为《给青年二十四封信》的著作,上海长风书店一九四六年增订版。小三十二开,竖排本。有序言。从内容到文风,都很像是朱光潜的手笔。而且,从出版时间来说,如属伪造,朱光潜一定不会袖手旁观,一言不发。但查过朱光潜有关自述和回忆文章,从未提起此书。《朱光潜全集》中亦无与之内容相同之作。所以,是否是朱光潜的“真作”,尚需进一步考证(参见笔者《新发现朱光潜<给青年24封信>的考证》,《北京大学学报》,一九九八年六期)。但无论如何,这里不会有与政治相关的问题了。因此,有关朱光潜著作的这一异常现象,本文就到这里打住。希望有心人能继续调查,正本清源,弄个水落石出。
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
理想家的黄昏
解放区的报刊装饰画
母女同在爱荷华
发现美洲与走出中世纪
今昔随想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西学圣人”的寻求与绝望
《草鞋脚》的道路
日本社会的新阐释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