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字街头象牙塔(上)
作者
金克木
期数
1999年10期
古希腊雅典的一个运动场附近,有一所仿佛花园的地方。园中游径上时常出现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人自由自在来回散步。他身边紧跟着一些年轻人。一路上老人口中断断续续说话,好像是随意谈天。青年们却都是聚精会神仔细听讲。有时也有问答,谈笑风生,夹着辩论,又不大像上课。不散步时,老人在附近一处房屋里静坐或是写些什么。青年们有的写字、看书,有些人谈话、讨论。有时大家在室外或室内聚到一起,听一人讲演,或是互相论辩,不是各说各的,而是争论不休。这样过了十几年。由于形势有变,老人不得不离开雅典,两年后病故。可是这个地方的名字Lyceum传了下来,意义改了,不是散步的地方,而是学院了。十七世纪末期,法国巴黎新建一所讲学机构就以此为名。原来的那些走来走去在散步中讲学的人称为逍遥学派。那位老师就是世界上真正能算做伟大思想家和伟大学者的少数人之一的亚里士多德。他实在是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的初版化而为人。他讲的方方面面的学问的希腊语名称都成了后来直到现在的那门学科的欧洲语名目,尽管是内容已大有不同。例如,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物理学、形而上学(后物理学)、动物学、生理学、逻辑学等。还有他用的许多术语,如范畴、实体之类也传到现在照旧为人所用。可惜他讲的话那时当然没有录音,他写的书和讲授提纲以及学生记的讲义、笔记都散失了一千多年,只在亚洲保存一些。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人尽量收集,不断有人发现、整理,但已经残缺不全,而且往往分不清也断不定是不是确属他的亲笔了。
人的知识、思想是不断扩大、变化、前进的。两千几百年以前的圣人说的话自然有很多都过时了。所以这位逍遥派祖师真正留到今天还为人有意无意大量应用的主要是他关于语言思维的分析。除非你用的是非语言思维(非理性、直觉、灵感之类),你就很难逃出他设下的圈子。这就是主(语)、谓(语)、全称、偏称、肯定、否定等等。他开创了逻辑学也打下了理性语法的基础。他开创了修辞学,内容自然和现在的不大一样,他讲的是哲学。
不谈这位圣人的学说,谈谈他的逍遥教学。办学院不是他的发明。他自己就在柏拉图的学院里学习过。柏拉图的前辈苏格拉底经常教导别人,但不是办学院的。他没有留下著作。从柏拉图所写的以他为主角的对话集看来,他是随时随地和人谈话进行教学的。和他们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而稍早一些,雅典等地出现了不少无定所教师,笼统称为智者。不过当时雅典人用这名称专指那些收学费教青年知识和思想方法以达到能演说善辩论目标的散居教师。这个词传到后来成为诡辩者的同义语。本世纪的学者才为他们正名,认为这个名称的意义作为辩士还不恰当,应当尊为智者,因为他们用知识换取钱财并非耻辱,而他们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范围广泛而内容深刻,教人运用语言和思维的能力更有价值。但是那时雅典人可不这么认为。智者们不但被人看不起,还受到迫害。有的就去外地,有的还被判死刑。连不算智者的苏格拉底也受到公审,判决死刑服毒。他们的罪名主要是不信神和引导青年入歧途。实际上这些人没有反宗教,不反对希腊的那许多神,不过他们的思想言论在一般人眼中看不惯而且觉得危险而已。智者们的著述全部失传,只留下别人传的他们的片言只语和零星理论。他们之所以蒙受诡辩恶名,柏拉图等名人对智者的批判也起了作用。不过恐怕也不能说完全是冤案。一位著名智者留下来的一句话是:“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抬高了人自然就会贬低了神。崇拜神的人听了这话当然不会高兴。苏格拉底自辩说是相信神的话,但他还是到处去找证明。神的话不用说句句是真理,还需要什么证明?这不是怀疑神、不信神,是什么?
话说远了。回头再谈教学形式。柏拉图在雅典郊外建立的那所花园学校的名字Acàdemy现在已经成为欧洲语中研究院的公用名。他在那里和学生一起讲授并讨论许多高深哲学问题,留下一些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唱主角的对话集。这个闭门构拟由哲学王管理的几何图形似的理想共和国的研究院可以说是脱离尘嚣的所谓象牙之塔。尽管柏拉图本人曾参与政治以致流放他乡,他的学校还只是专门研究学术的场所。智者们就和他不一样。他们到处为家,谁出钱请教师,就去教谁,简直像是江湖卖艺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校是在十字街头。亚里士多德的在空地上逍遥散步教学仿佛是兼有二者的特色。到二十世纪初,印度的泰戈尔在野地上办森林学校,在树下上课。开始时仅有五个学生,包括他的一个儿子(后来发展成为国际大学,就渐变为普通学校了)。这种教育形式有点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式。但泰戈尔是打算恢复古印度的老传统,与希腊无关。这就引导我们去看同一时期,即公元前六世纪以后的几百年间,是不是曾经有过世界性的同类教育潮流。
放眼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从西到东,从希腊、埃及、伊朗、印度到中国,依据我们现有的文献和文物知识,在这几百年间,世界(亚、欧、非)各地都有无定所的游方教师传播知识、思想、信仰,而且继续下来,一直和有定所的学校教育并行。这在公元前几百年的全盛期以前一定还有长期的传统。例如荷马游行各地演唱史诗就是用这种形式教育听众,不过缺少文献记载无法知道详情。忽略这方面,只重视学校课本,也就是所谓经典,那自然会有一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中的问题难以解决。
在希腊西边的意大利半岛上,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春秋后期,出现一个组织,为首的名叫毕达哥拉斯。这些人说希腊语,在各地活动,曾有一个时期在一个城邦得势掌权,使国力强盛。后来被推翻,首领失踪,从者分散各地隐蔽起来。组织形式没有了,但他们的活动并未随即停止,仍有影响而且长期流传,可以说是直到今天未断。他们自己没有文献留下来,只在同时和以后的别人的著作中保留了一些记述。这些人是游动教育集团成员,又是实际政治家、宗教活动家。通常说他们是教派或学派都不准确、不全面。他们有宗教信仰,有组织戒律,保守内部秘密。据说他们主张灵魂不灭,生死轮回流转,甚至到处都是生命的精灵,还认为有地下世界,即地狱。说这一集团有宗教性质是不错的。但是这些人的言行在当时地中海文化里是独特的,和希腊的宗教大不相同,反而和同时期的印度次大陆上流行的许多教派很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政治主张和行为明显是反对当时的希腊城邦实行的民主。他们主张和实行的是后来所谓寡头政治,既非君主,也不是民主,大概像是后来罗马的前后三雄统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说。据说哲学和数学这两个希腊语词是他们创始的,一直应用到现在的不少欧洲语言中。他们认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不是太阳绕地球转。据说哥白尼承认受到这一说法的启发而研究日心说。他们分辨出了天体的视运动和真运动。他们特别看重数,说是一切出于数,因此在数学方面尤其有贡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勾股定理,到现在还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是他们首创的。他们提出并企图说明奇数、偶数、质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尝试证明几何图形和数的关系,说:点是1,线是2,平面是3,立体是4。他们还依据数考察音阶之间的关系,对于后来的音乐理论也是开创。在哲学方面,他们说,对立或相反是基本定理,列出十项,首先是有限和无限。这无限概念也是他们的创见。长期以来,这个教派或学派或游动教育集团或兼有宗教政治哲学科学理论及实践的奇特组织的来源和去路都不清楚,但讲文化历史、哲学史、科学史以至于宗教史的都少不了要提到他们。现在看来,他们的活动正是那一时期欧、非、亚三洲的传播思想和知识的游行教育大潮的一部分。这些人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他们的教化是面向群众,不限于一地,不拘于一格,在十字街头。但是他们的学说很专门,表面粗浅,内容深奥,只好在象牙之塔里学习研究。所以他们所建立的是十字街头上的象牙之塔。自己内部互相切磋、辩论,对于广大的听众则是传播普及新知识、新思想,又迅速,又有效。他们是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或说是为宗师、为教祖的游行教师队伍,是兼有宗教、哲学、数学、科学、政治的理论和行动的特殊组织。
北非洲的埃及一带在古代是地中海各种文化集中、交流、传播、发展的区域,差不多延续到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公元前六世纪时也是这种情况。传说毕达哥拉斯就到过埃及。那里当然有游行教育,但详情不悉。
亚洲的波斯帝国(伊朗)占据广大地域,和希腊作战不止一次。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希腊大军远征印度通过这里。还有希腊军曾进入境内参加内战失败后狼狈退回,其中一个将领色诺芬写出《远征记》传了下来。有武必有文,这里有所谓拜火教,拜光明、反黑暗,起源可能早,但现有文献较晚,约在公元前后。此教传入印度存到现在,信教族称为帕西人(波斯人)。其别派传入中国,变相流入民间,后来叫做明教,也许和明太祖朱元璋参加的元末农民起义军有关系。波斯人和拜火教以外,有说希伯来语的犹太人和犹太教。他们的经典为基督教所接受,因为耶稣基督是犹太人。中国前汉时人说这里和中国西域邻近的国家是大宛、大夏、安息。可惜现在说不清楚公元前几百年这一带的思想知识传播情况。可是一越过冰雪(喜马)堆积(阿拉雅、阿赖耶)的喜马拉雅山脉向南到印度次大陆,这时期的情况就比较明白而且热闹了。
雪山以南有两条大河由北而南一向东一向西流入大海。在这两河及其分支流域的广大平原上散布着森林、农村、城镇。大雪山挡住了北边的寒气,所以这里气候炎热,只有雨季、寒季凉快。大约公元前六到前五世纪时,这一大片土地上出现了种种不同思想的游行教化高潮,热闹非凡。本来这里的居民中有一些自称婆罗门种姓的人,以替人家行祭祀、作法事、念经咒为业。他们拜的神多种多样,相信上有天界,下有地界,人死后有灵,作法事必有善报,语言、语音有特殊性能和神秘意义。经咒只有他们会念,内部口头传授。祭祀、作法事的复杂方式、程序也是他们内部秘传,不写下来、不教外人。到这一时期,情况发生了大变化。
有一些人进森林修道,带家庭、收徒弟、传授新的神秘道法,也不外传,仿佛是许多小集团建立自己的象牙之塔。他们自己生产,独立生活,不归属任何人。他们修的什么道也不公开,也不著书立说发表。后来渐渐有零星文献传出,称为“近坐”,大概是师徒密谈传法的意思。陆续一篇篇传出来,有长有短,成为经典。接着有人照样写,成为一种文体,中国向来译做《奥义书》。其中最古的最为人知的“圣言”有两句,一是:“那个,你就是”。或翻译做:“你是那个(它)”。一是:“非也。非也”。对这些书里的理论和传说历来有种种不同解释。这些人的理论和实践显然和那些念经作法的婆罗门不同,可是后来被人归做一脉相传了。
又有一些人到雪山上或旷野里修炼道法,说是“热烤”,意思是修苦行。他们用种种方法磨练身体和精神。有的方法过于奇特,难以确定是神话还是事实。不过有些好像是锻炼身体和精神的方法有系统理论解说传了下来,称为“瑜伽”,意思是联系、结合,古时意译为“相应”。不同教派各有自己的一套,名同实异。其中有静坐修炼调节呼吸的一种,仿佛中国的道家的或者禅宗的修行。形式上可以说是一类,但有根本区别。如果没有真正可靠传授,千万不可自己独学,容易“走火入魔”。瑜伽功现在还有,而且几乎传遍世界,但现代的这些不同方法和说法是不是和印度古代传统一致就难说了。这些人和那些早期念经咒作法事的婆罗门也不是一回事,可是后来被人归到一起了。
另有一些人走上十字街头,在乡村和城镇里游行讲道,公开传法授徒。有的个人独行,分散传道。有的结成团体,日渐庞大,内部又分派别。传授的思想内容高深,但能简单化传向大众。内部辩论深奥而激烈,分歧越来越大,对外宣传却常用说唱故事形式,浅显易懂。他们真正建立了十字街头的象牙之塔。据说这一时期出现了几十种这样的派别和理论。传法人都是靠得到信徒的施舍做生活费,没有别的职业。他们用知识和思想换成物质维持生活,和古希腊的收学费的智者是同一路上的人。这些人中的两大集团至今还在。其中之一限于本土,近来才向外发展。另一个长期广泛传播、开拓、分支、发展,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国际化,成为世界一大宗教,而在本土反而消失了将近千年,很难复兴。
字街头象牙塔(上)
哲学断想之断想
《说园》
列宁笔下的“公开性”
值得注意的《古本水浒传》
在北海道的文学交流
一个历史个案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边界线*
寻访莫斯科的书店和图书馆
母亲与妓女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