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记一本不算书的“书”
栏目
我爱读的书(征文)
作者
李黎
期数
1981年03期
我上的高中是台湾南部的一所女子中学。在一般人心目中,女孩子是比较“乖”的,所以负责在我那所中学里抓青年思想工作的“军训教官”们,最注意的事情是女生们头发长度不得超过耳垂(当然更不可以出现可疑的波浪)、不可以跳舞、不可以交男朋友……,而不必担心这些小女孩们会有什么“思想问题”。
可是教官们大概做梦也没想到,居然有几个他们心目中“品学兼优”的女生,在偷抄偷读“禁书”!
一天,一个跟我有同好(爱看书,更爱看稀奇古怪的书)的同学,很神秘、很兴奋地悄悄告诉我:
“我借到一本鲁迅的书!”
“鲁迅?”我吓了一跳,这人是提不得的呀!虽然我也兴奋起来,倒没忘记压低声音:“一定要借我看哦!”
“不行,马上要还回去;而且那个人也怕,说不可以再传借别人了。不要紧,我抄下《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带给你看!”
鲁迅!多熟悉的名字,但又包含多大的神秘的危险性啊。喜爱文学的长辈用钦慕的口吻悄悄提他;书报杂志偶尔也提他,虽然几乎总是跟骂他的话连在一起,但细看除了骂他“尖刻泼辣”、“共产左倾”之类的话以外,实在也看不出别的“罪状”。而他的“阿Q精神”一词,已成了人们熟悉的形容词和代名词;即使在台湾,许多人还是会很自然地把“阿Q”一词脱口而出,也没有引起不良后果。(当然,看他的书则是另一回事了。)还有《狂人日记》,听说“吃人的礼教”一词就是从那篇文章出来的。现在可以读到原文,真是太好了!我慎重地一再叮嘱那个同学:
“一定要带来给我看啊!一定哦!”
虽然只是十五六岁的少女,我们已经懂得此事非同小可,需要十二万分的谨慎。
不久,她果然带来了那个手抄本——一本不惹眼的笔记本,打开来,是密密麻麻的、她端正挺秀的字迹。我一眼看见《阿Q正传》几个字,心头竟泛过一阵类似悲哀的感动。为了什么,那时也说不上来。
于是我就在校园的石凳上(不敢在教室里),把“手抄本”夹在上课的笔记本里,一口气看完了这两篇文章。
看完以后的感觉,真可说是“百感交集”。有震撼,有感动,有兴奋,有惊喜;还有的是奇怪——这样的书,为什么不准看?这样的作品,究竟犯了谁的忌?我开始思索了。
后来偶尔读到清人金圣叹的《不亦快哉》,其中一条是“雪夜读禁书”,便深感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我读禁书虽非在雪夜,但那份“不亦快哉”的刺激之感,至今犹难忘。
闻说国内前几年“四人帮”横行时,也有一些手抄书本流行。去年回国时与一位英文教员谈到这些事,他便给我看一本笔记本,里面赫然也是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手写笔迹——是英文字,一本英文小说的几个章节!他说,前几年,实在是如饥似渴地想找些英文文学作品来读,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吧!我看着这个“似曾相识”的笔记本,不知说什么好,只有喟然长叹。我想到:中华民族在很久以前就首先发明了印刷术,这对世界人类是了不起的贡献。可是多少中华儿女,到了二十世纪,却不能使用老祖宗的伟大发明,而得用最原始的双手、最最浪费宝贵时间的方法——手抄。
作为一个爱书的人,我但愿今后人们想读、爱读的象《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不再是“禁书”,不再需要在雪夜偷偷躲在被窝里窃读,不再需要由人们苦苦地传抄。
但愿人们不会再为读这样的书而担惊受怕、甚至遭灾受难。
但愿我不会再看到这样的手抄“书”——虽然我是多么怀念十几年前的那本“书”啊!
记一本不算书的“书”
废址——战争岁月
在黑暗闸门的后面
《四声猿》中一条注
《师门杂忆》读后余话
读书识小
永远的雷雨
进退两难的社会科学
医学的“混账”
张戎的《鸿:中国的三个女儿》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