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以人格为核心
栏目读书平台
作者刘超
期数2001年03期
  《汉语的未来》的作者王家新先生在对一位中学女教师独立的精神追求和相应地教学实践的述说中,有意无意间触及了当今我国教育问题的实质,即: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也就是说,要培养“有用”的人。而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基本上没有跳出这一教育理念之外:由于以应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难以有效地贯彻这一理念(一个能考高分的人未必就是“有用”的人),故而应以能够更有效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取代之。于是乎,所谓“素质教育”也就仍然停留在“技”的层面,并未正视我国教育中人格教育缺席这一根本问题,更遑论解决这一问题了。既然我们的教育理念都以“有用”为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又拿什么去要求中小学生们不去拼命地做“有用”的语数外习题,而去追求“无用”的自我完善和“素质”的提高呢?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教育理念之深入人心,已经远远超出官方教育体系之外,成为了整个社会在教育问题上一致的价值取向,甚至于父母今天给孩子买了架钢琴,明天就巴望着他成为音乐家;而送孩子去打乒乓球,也无一例外的是想当“世界冠军”。
  北大附中的林芳华老师的教学实践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声挑战。在这个“升学率就是一切”的年代,林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人,他们能够感到“思想着的独立的人的可贵”,而不仅仅是拥有“一技之长”而已。他们可以被培养为医生、工程师或“中学化学教师”等等“有用”的人,但前提是他们必须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们读诗、读哲学、读尼采、读杜甫,绝不仅仅是为了争得高分或达成任何其他“有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杜甫比歌德更能触动我的心”这样的理由。
  我们常常把孩子称为我们的未来,而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中,他们自然也就是王家新先生所说的“汉语的未来”。未来世界的竞争绝不仅仅是“技”的竞争,它更是“人”的竞争,在文化的层面上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汉语的未来”究竟如何取决于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人,取决于以人格为核心的教育理想能被落实到何种程度,或者说,取决于我们有多少个“林芳华老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