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世俗化”与感伤主义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旷新年
期数
1999年11期
王蒙先生是一位聪明过人的作家,尤其充满了中国式的政治智慧,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自从我们的政治从“政治挂帅”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王蒙先生就躲避崇高,直面俗世。发表于《读书》今年第四期的《革命·世俗与精英诉求》把他的世俗哲学系统化了。王蒙先生说:“世界上那么多作家得了诺贝尔奖金,并没有听说他们都是该国该人民该民族的良心。”他谆谆教诲:“不可把革命化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对立起来。”中国的圣人是热爱世俗生活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圣人有着正常的世俗欲望:“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儒家文化的特点。《孟子》讲,“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和取消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区别和界限。儒家的义利之辨也并不是反对和否定世俗生活,而是相反要维护要保护世俗生活。作为一种统治哲学,它充满了对于掌握着权力可以为所欲为的统治者的劝说和警告。儒家是世俗的,而且是彻底的世俗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尽管是儒家的精神,却是借了非儒家的想像。儒家是没有世外的。正是因为苦难的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天国,没有上帝的拯救,所以只能守着世俗,只能维持这个世界,只能改造这个世界,所以当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上活不下去了,就只能造反,就只有起来革命。我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的革命,都是逼出来的,是被社会黑暗、被贪官污吏逼出来的。人民没有活路,没有退路,不能活命,才揭竿而起,才铤而走险,才起来革命。不能排除有王蒙先生这样的革命浪漫主义,但是王蒙先生说自己是革命浪漫主义则可,如果说中国的革命是浪漫主义,是为了反抗世俗,则是一种政治感伤主义。“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天灾,“苛政猛于虎”的人祸,“黑漆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黑暗社会政治,我们中国的文明历史不就是由这样悲惨的事实填满的吗?对于苦难无告的人民来说,革命不是为了对抗世俗,恰恰相反是为了正常的世俗生活要求,是为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是为了不卖儿卖女。革命从来都是官逼民反,广大人民总是被逼上梁山。鲁迅说,革命不是为了让人死,而是为了让人活。即使是像马克思、列宁、李大钊、瞿秋白这样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他们为了更合理、更人道的生活奋不顾身从事革命活动,被政府驱逐、囚禁、流放,甚至杀戮。难道今天回报他们这种高尚的献身精神的应该是轻薄的嘲弄吗?或者,我们应该“把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吗?
鲁迅说中国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但是他从来不会轻薄、非难和挖苦悲惨的奴隶命运,因为他自己就是被统治被压迫被侮辱的奴隶。鲁迅曾经说,原来是满清的奴隶,现在则变成了民国的奴隶。斯巴达克斯不就是区区奴隶吗?鲁迅厌恶的是要从奴隶的生活里面寻出美来,对奴隶的生活加以歌颂赞美。鲁迅认为,那样的奴隶才是万劫不复的奴才。说实在的,我心底里有些厌恶北京的文化。按梁启超的说法,北京因为一代一代被征服,又因为官僚太监的浸染,养殖了奴才的心态。现在那些“无害有益的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服务”的清宫戏,那些“好日子”,用一个词来概括不就是“奴才该死”吗?刘半农说鲁迅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然而这只不过是一种皮相之见。实际上,鲁迅的思想说到底是以儒家打的底子。在鲁迅文章的底里,是儒家的真气。我们看一看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知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那时候,日本一步步侵占了东北华北,国土一天天沦丧。鲁迅却说:“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在黑暗的中国有着这样一种判断,这是因为鲁迅并不抬头看着上面,盯着什么精英,而是低头看着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因为事实是:一面是工作,一面是荒淫无耻。
王蒙先生的魅力在于他的政治感伤主义。如果要明白什么是感伤,可以体会一下王蒙先生下面这一段话:“特别是在青年时代,我也是怕庸俗怕世俗如怕瘟疫的;我是将世俗常常与庸俗混为一谈的。我最怕的是自己湮没在俗众之中,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重复着俗众的既定轨道……”
“世俗化”与感伤主义
文化交流史的一页
最新小说一瞥
对国史怀有温情与敬意
别开生面的词选
以恶致善还是以善致善?
法国学院派寨主雷蒙·阿隆
几种《一千○一夜》的插图
“令人震撼的经验”
诗的源始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