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精湛而丰盈
栏目品书录
作者林乐齐
期数1999年11期
  俞平伯是学者型的作家,又是作家型的学者。厚厚十大本、洋洋四百六十余万言的《俞平伯全集》,辑录了作者七十余年辛勤耕耘的成果。
  俞平伯是“五四”时期名噪一时的新诗人,又是现当代的旧体诗词大家。全集第一卷诗集,辑收新诗二百八十五首和旧体诗词六百六十首。作为中国新诗运动的先驱之一,俞平伯十八岁时跃上文坛,以成名作《春水》一诗,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同期《新青年》杂志上。出版于一九二二年的《冬夜》,是继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之后,中国新文学史上出版最早的新诗集之一。此后又有《西还》、《忆》等新诗集问世。诗歌卷所收新诗,充分反映了诗人本人和新诗运动初期白话新诗的创作实绩。一九二五年北迁京华,俞平伯在创作上由诗歌转向散文,由白话新诗转向旧体诗词。他与刘大白、康白情一起,是“五四”过后最早恢复旧体诗词写作的新诗人之一。三四十年代,曾出版过《古槐书屋词》和《遥夜闺思引》两个词集。建国以后,诗词虽屡见诸报端,但却未能结集出版。十年动乱中,他自订收录的一九一六年至五十年代全部旧体诗作的《古槐书屋诗》手稿八卷,遭劫焚毁。至晚年,生活安定,为诗更勤,佳作频出。本来,在现当代中国,兼擅新旧两种诗体的也还颇有人在。但像俞平伯那样创作时间持久、作品数量巨大、境界淡泊清幽、技艺圆润纯熟的,确实不多见。
  《全集》最有特色的,是第二卷散文集。俞平伯解放前曾出版过《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五个散文集,但还有不少作品散失在外。此次编纂全集,编者们从几十年前尘封的报刊中,广搜博取,使得沉埋多年的大量佚文,重见天光。第二卷共六十五万字,其中新发掘出来的篇章占到半数以上。“五四”前后,俞平伯写过许多带有社会和文化批判性质的杂文、随感、文论,抨击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二十年代后期,致力于美文即抒情小品的写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陶然亭的雪》等名篇,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通常把他的小品,归入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派一类。他的美文多以典雅的心态,舒缓的节奏,朦胧空灵的意境,以及带有“青果般涩味”的含蓄曲折的笔致,抒写一种怀旧的情愫,在幽深的意趣和洒脱的风格中,飘逸着一种传统名士的气质和韵致。但在散文卷以至整个《俞平伯全集》中,占比重最大最多的,还是那些包括读书札记、随笔、序跋、考证等等在内的学术小品。这是作者长期治学生涯的产物,是在撰述学术著作时产生的一种散文品种。这种学术小品,既是学术著述的有机组成部分,又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由于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赅明快,极富可感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所以同时具备学术性和文艺性两种特质。用周作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着“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的那种小品。数量巨大的学术小品除了展现出俞平伯渊博的学识,也使他的散文和整个全集洋溢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
  学术著述占《俞平伯全集》的四分之三。全集的三、四两卷,分别是诗文论集和词曲论集,囊括了作者诗文词曲研治的全部成果。其中《读诗札记》是《诗经》研究专著。《谈词偶得》和《清真词释》分别对温庭筠等五位词人和周邦彦的词做了详尽的评说,《唐宋词选释》更是词学研究的扛鼎力作。此外,俞平伯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古文观止》等古典名作,写过许多考据评释文字。他标点、整理、校勘过《三侠五义》、《浮生六记》、《人间词话》等古籍,已是公认的权威版本。这些专著,充分显示了俞平伯先生的深厚功力。他注重对章句和文字的训诂、考证、疏通,更重视从审美的层面对作品进行品鉴析评。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和挚友朱自清、叶圣陶共同创建解诗学。朱自清偏重于对白话新诗做本体上的解析;叶圣陶多对现代小说、散文进行析评;而俞平伯则是在中国传统“诗话”“词话”,特别是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之下,提出多元化的诗词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对中国古典诗词和小说,做了微观上本体的解释。
  《俞平伯全集》第五至七卷,一百三十多万言,集红学著述之大成。从一九二三年写成的《红楼梦辨》到建国初增补改定的《红楼梦研究》、五十年代的《读红楼梦随笔》,以至晚年的《乐知儿语说红楼》、《索引与自传说闲评》等等,全部包罗无遗。俞平伯的红学著述既有长篇著述,也不乏寥寥数百字的短章。二十年代他与顾颉刚探讨《红楼梦》,两人切磋商议,论辩驳难,不少就是很有特色的学术小品。《谈红楼梦随笔》更是一部红学学术小品集,大多是人物掌故、逸事趣闻之类的考据,写得声色兼备。事实上,俞平伯的红学研究决不仅仅止于理论上的阐发论证,他更擅场的还是训诂考据。在五十年代那场“批判”灾难以后,他潜心于校勘,以多种不同版本加以对比参照,校订出《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在此书的汇校过程中,写出了四十万字的《红楼梦八十回校字记》一书。这本“校字记”连同汇校本的序言、校改凡例、校勘说明,悉数辑录于全集第七卷中。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逐字逐句琢磨思考,字里行间渗透着这位红学老人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劳辛结晶。
  全集最后三卷是书信日记。书信数量巨大,分家书与致友人书。致周作人的九十四封信和致叶圣陶的四百七十三封信,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极具价值的内情和史料。《国外日记》记载了二十年代留英访美的全过程。《秋荔亭日记》则是三十年代在清华园执教时的生活写真。其中大部分书信日记是首次亮相,其丰盈而新颖的资料价值,应得到学界高度的重视。
  (《俞平伯全集》(全十卷),花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出版,5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