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名著和名译
作者
叶至善
期数
1999年11期
为了赵元任先生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我跟乔木同志打过一回交道。
乔木同志似乎特关心赵老先生的这本译品。五十年代,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不久,他写信给顾均正先生说:欧美儿童读物的许多译本,解放后都停印了,这样不好,应该挑选一部分整理出版;还开列了可供考虑的书目,近二十种,其中有赵老先生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顾先生当时是中青社的总编辑。
中青社当初有五个编辑室,第五编辑室专管少儿读物,才十来个人。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也归团中央直接领导,他们有的是专门人才和印制力量。为了明确分工,中青社的五编室连人带任务,包括乔木同志提的意见,都划归了上海的少儿社。乔木同志的意见等于开放了一个禁区(其实是我们少儿读物工作者自己画地为牢),少儿社当然乐于照办。徐调孚先生译的《木偶奇遇记》、唐锡光先生译的《鲁宾孙漂流记》等等,都先后见书了;惟独赵老先生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迟迟不见重版。我现在借到的,是一九八八年十月的版本,经过改动的新版本。
一九六五年成立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当时跟上海的少儿社商定,翻译作品的组稿编辑出版仍旧全归他们负责,收到稿件都转给他们处理。中少社成立之初实际上是中青社的一个编辑室,二三十个人大半是从各处抽调来的,还没有力量把摊子全面铺开。“文革”前的十年中,我们中少社只出过一本翻译作品——《印第安小猎人》。作者是捷克人,他自己请朋友译成了汉文才送来的。真个盛情难却,稿子又真不错。——违约仅此一回。
“文革”之后,中少社从干校先调回来几个人,约了几部稿子,筹划重新开张。正在这时候,乔木同志派他的秘书送来一封信,建议我们重新排印赵老先生那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连书都送来了,商务印书馆的老版本。
乔木同志如此地道,如此锲而不舍,同事们哪敢怠慢。大家轮流看了书,结果都说看不懂,不明白这本书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半开玩笑地说:“看不出意思来就对了。咱们给孩子们出书,都得讲教育意义。欧美就有这么一派,讲究的是nonsense,就是不讲道理,避免说教。儿童读物嘛,能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就好。其实他们有他们的道理,让孩子们笑一笑,乐一乐,辨辨滋味,借此潜移默化,培养孩子们的幽默感。咱们中国人也不是不讲幽默,我的家乡苏州就有许多nonsense的童谣,想来别处也有。”
当时我没举例子,前两天偶然想起一首,很值得记下来:“和尚和尚,光里浪淌,一记耳光,打到里床。里床一只缸,缸里一个蛋,蛋里一个黄,黄里一个小和尚,‘嗯呀嗯呀’要吃绿豆汤。”用苏州乡音念,实在有趣。我小时候哩哩啦啦跟着祖母学,开心极了(试了试,想译成普通话,没成功;甭说译成英语了)。
同事们说他们是硬着头皮读这本书的,一点儿笑不出来。我说“问题就在这儿,这本‘阿丽思’是大大有名的nonsense,据说原作到处妙趣横生,这位赵老先生只怕体现不出来,译的时候费尽心思。读过原文本又熟悉北京话的人,都说他译得棒极了;可一般人还是读不出滋味来,别说孩子们了。我七八岁的时候,看这本书上的插图挺有趣,硬着头皮读过三四回,都没读到一半就扔下了。这样一本名著名译,原式原样印出来供专门家研究,看来很有必要;让孩子们自己读恐怕难,很难”。
“文革”十年,少儿读物被搞得只剩下一本《新华字典》,当务之急是让孩子们有书可读,不是提供什么研究材料;这本“阿丽思”只好缓一步再说。经过商量,大家取得了共识。可是怎么回复乔木同志呢?我说信就让我来写吧,我想我能把理由说清楚的。
写给乔木同志的信,我没留底稿,回想起来颇有点儿可笑,简直像审读报告。开头举了两个例,一个是“tale”和“tail”。在赵老先生译的第三章中,我找到了这么两段:
那老鼠对着阿丽思叹了一口气道,“唉,我的身世说来可真是又长又苦又委曲呀——”
阿丽思听了,瞧着那老鼠的尾巴说,“你的尾巴是曲啊!可是为什么又叫它苦呢!”
我说“尾巴”的原文是“tail”;“身世”的原文想来是“tale”:两个字念起来一模一样。老鼠说的是自己的tale,阿丽思以为它说自己的tail:英国孩子读到这儿肯定发笑,中国孩子看了译文却莫名其妙,非得加个注不可。可是要看了注才知道所以好笑,孩子们可能笑不起来了。
第二个例子说来话长。我在高中二年级念的英文读本,选了“阿丽思”的第二章作课文。老师是清华毕业的,很有水平,讲解又认真。我仅有的关于nonsense和“阿丽思”的那点儿常识,基本上是听他讲的。光“阿丽思”第二章开头的第一个字,他就讲了十来分钟,说这个字是个副词,由动词加了个词尾构成的,作者故意把词尾加错了,为了引孩子们发笑,也为了表现阿丽思当时惊诧之极,连话都说不周正了。这是个什么字呢,我再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奇怪”一类的意思。(查原文本,第二章开头是:“‘Curiouser and curiouser!’cried Alice;……”在英汉字典上找不着curiouser,只有curiously。原来阿丽思把词尾“ly”错成了“er”可惜我当时没法找到原文本。)赵老先生煞费苦心,把阿丽思这句话译作:“越变越希汉了,越变越切怪了!”为了表现阿丽思说错了一个词儿,赵老先生用了两个译法,还故意把“希罕”错成了“希汉”,把“奇怪”错成了“切怪”。效果恐怕不可能理想,孩子们很难理会,笑不出来。
给乔木同志写信,我不能如此啰唆,草稿改了好几遍,恐怕到了儿也没能说得十分清楚。接下去我说:从这两个例子推想,作者擅长文字游戏,这本“阿丽思”所以难译,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此。书中还有好些诗歌,可能本来是英国孩子都会唱的,或者竟是印在英国的小学课本上的,作者改易了几个字,把一本正经变成了滑稽可笑(现在查商务一九八八年五月出版的英汉对照本所加的注,这些推想基本上得到证实),英国孩子当然越读越有味儿。我们中国孩子没唱过这些英国儿歌,也没念过这些英文诗,即使译得一丝儿不走样,中国孩子还是体会不到作者的用心。
信的结尾,当然是同事们和我一同商量定当的处理办法。因为信中出现了“我”,用我自己的口气写的,在“谨致敬礼”下边,我只好署上我个人的名字。
没过几天,乔木同志就给我回信了,仍旧派秘书送到出版社的。信上说既然这样,《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暂时不必考虑了。书不用归回,送给我做个纪念,或许以后还有用。又说他早听说我了,很想有机会见见面。我马上回信,谢谢乔木同志如此丰厚的赠与。还告诉他说,他是经常见到我的,前两天讨论整理古籍规划,扶着我父亲到会的大个儿就是我。父亲出门我老跟着,像个警卫员;在家里接待客人,我是服务员;还经常骑着车替父亲给老朋友送个信,成了通信员;偶尔也帮父亲抄抄写写,只能算半个秘书。开自己的玩笑,成了我改不掉的习惯。
记不清后来跟着父亲开什么会,又见着了乔木同志,我主动上前做自我介绍。乔木同志握着我的手,仔细看了看我,没说什么话。过后碰到这样的场合,我仍旧站得远远的。商务版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已经非常难得。我最怕收藏,把它给了爱书如命的弟弟至诚。乔木同志给我的回信,我倒是收藏了一阵子的,到了儿还是找不着了。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三日
名著和名译
“姐妹情谊”如何可能?
子宫、语言与政治
尘封的舞台
谈谈文艺作品中的色情描写
正义的蒙眼布
学者的理想人格
“我们是乞求者”
买颂
《中国文学译丛》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