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书城断忆(一)
作者
洪作稼
期数
1999年11期
从伦敦出发,一直向西行,穿过英格兰,便是威尔士的中部。在威尔士中部与英格兰交界之处,有一个被称为海伊的小城,这是欧洲最著名的古旧书市场。
这座小城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毗邻布里肯·比肯斯国家公园,是典型的英国丘陵地貌,而且草木葱茏,土肥水美,非常适合于放牧。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这里曾经是大名鼎鼎的法兰绒纺织业的发祥地。但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英国纺织业的萎缩和衰退,此地再无畴昔风光,并一度沦为仅能提供羊毛的畜牧中心。为了谋求生路,在五十年代末期,本地居民开始经营旧书业,这纯粹是为了摆脱困窘的生活环境。斗转星移,到了六十年代中期,经营旧书者日众,更由于此地空置的旧式作坊,工厂厂房,和大量的仓库租金便宜,为搁置旧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使散居各地惨淡经营的旧书商到此重辟蹊径,三十多年来,同行业内取长补短,不断生发,终于结出硕大无朋的果实来。
一脚踏进海伊小城,迎头便是一个大型路标,“书城”两个大字赫然在目。抬眼望去,五六家书店形制迥异的招牌便映入眼帘,在古香古色的建筑衬托之下,极富韵致。我仿佛闻到了油墨的香味,急不可待地一头走进“电影院书店”内,顾名思义,这是由一家老式的废弃的电影院改装成的书店,有着宽敞的院落和停车坪。在书店进口之处的草坪上,矗立着一个用玻璃制作的小型金字塔,自下而上,置满了图书,从远处望去,不啻是一个书塔。塔的两侧,摆放了数十个一人多高的书柜,书柜的外部,包着薄铁皮,一律漆成黑色,书柜共分六层,塞满了旧书,并无分类,杂沓无章,皆为硬皮本精装书。书柜内的搁板上标明:一英镑可购十本,五英镑可购六十本。信手取过一本大十六开精装本《第二次世界大战空战史》,全书二百幅插图,各种类型的飞机性能介绍,空中实战,航空基地,尤其是英军轰炸德累斯顿的大幅照片,让人目不暇给,资料极为详尽,是五十年代出版的纪念“二战”十周年的大型丛书,仅售十便士。
在阳光充足的时候。你可以一边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一边细细翻检挑选来的书籍,陶醉在书的海洋里,看看有没有你所喜爱而又值得收藏的书。在薄暮时分,收市之际,你可以看到店员们将书柜一一上板关合,这时书柜便成了大书箱,放眼望去,一排排黑黝黝的书箱排在金字塔旁边,似乎成了守塔的卫士。这里最大的特点是无人监管,无人盘查,无人收费,全凭寻书者自觉付钱,只在院中置一投币箱,选好书后,投币即可,也无包装可言,这就是被英国人称道的“露天售书市场”。听着树上鸟儿啁啾,一辆辆的汽车轻轻滑过,发出像流水一般轻柔的响声,我也情不自禁地离开了书柜,信步踏上台阶,走向店内。
一进店内,立刻给人紧迫之感,迎门放置一张巨大无比的长条形柜台,供收款和咨询两用,台面上错落有致地摆满了各种图书广告,包括店内各门类的图书布局一览;城内各种专营书店的指南;近期珍本、孤本书拍卖目录;各书店自行编纂的新收购的图书目录。举凡售书信息,应有尽有,供顾客随意选用。在台面的另一端,放有两台计算机,供读者咨询,城内所有书店的藏书都能检索,但是查询者太多,需要排队等候。
在柜台四周仅可容身的通道旁,一排排的大型书架直抵天花板,布满了整个场地。目光所及,发现皆是处理的“新书”。所谓“新书”,是指超过销售周期而未卖出的书籍。一般说来,除非是热门图书或畅销书,一本新出版的书籍,在书店摆放的周期大约是三个月,随即拿下处理。因为新书出版前的一个月内,已经通过各种广告途径进行邮购征订,或者是在“图书俱乐部”内预订,这两种销售方式都可以享受优惠价格,最高可打30%的折扣。新书抵达书店之前,估计已售出泰半。有的图书可能还是多次的再版书,三个月之后,实无摆在书架上的必要。最重要的是英国书店的店面非常有限,出版业又异常发达,仅在伦敦一地,就有六百余家出版社,还有以伦敦、纽约、多伦多、悉尼为基地的跨国出版公司,由于财大气粗,经常用狂轰滥炸般的推销方式,各种类型的书店也只能以缩短销售周期,扩大销售渠道来应付。这也使购书者往往与所需之书失之交臂,转而投向专门经营处理书的书店去淘金。
这个书店的处理书,大多是五年内出版的新书,售价不菲,以五折为多。在传记类的书架上,我看到了韩素音著的《周恩来》,依次排列的还有《戈尔巴乔夫评传》;英国的出版商《马克斯韦尔的最后岁月》;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自传》;描写IBM计算机公司的奠基人《托马斯·瓦特森与IBM计算机公司》。也有刚刚出版的文学家传记《福格纳传》和《伍尔芙传》。译自意大利的传记则有《莫拉维亚传》,译自法文的传记有《马拉美传》和《德拉克罗亚传》。上述诸书,皆五英镑一本。
在艺术类的图书中,我看到了前年才出版的英国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传,煌煌巨著,售价十英镑,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传和帕瓦罗蒂演出剧照选,均售二英镑。牛津艺术史丛书,一九九七年新编本,共计四种,有《巴洛克时代的艺术》,《一七○○——一八三○年欧洲艺术》,《南美洲艺术》,《中国艺术史》。布面精装,每本十英镑。《中国艺术史》的封面是选用明代的院画画家商喜所绘制的《关羽擒将图》中关羽的形象,我们从中也可以窥视到西方人士对于中国绘画的审美情趣。但是,亦有蹈虚揖影之人,因为我居然找到了一本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大山人》,一九九五年版,精装,布面,带套封,装帧质朴可爱。此书图文并茂,特别是某些画卷的局部放大插图,确能开豁眼目,不仅使人看到画家运笔的轻重缓急,还能深入细微地领略到墨色浓淡干湿的艺术效果来,体会到画家因寄慨无端而洗脱中正平和之态,别开天地的沉郁悲愤之情。
或许是这间书店有充裕的空间,因为有许多种图书存量在百本以上,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新版的《简明音乐辞典》、《简明歌剧辞典》占据了整整一书架,美国著名的黑人女高音歌唱家,以擅演威尔第歌剧的普莱斯传记,摆在书架的顶端,大约有数十本之多。约翰·卡尔德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型歌剧史丛书也是叠架盈箱,我检出一本《第二帝国时期的歌剧》,发现主要是论述一八五○——一八七○年法国歌剧的演出情况,太冷僻,所以无人问津。最多的是奥尼巴斯·普雷斯出版公司所出版的简装本世界著名作曲家传记,因为这套丛书插图太多,以致成本居高不下,没有起到普及本的作用,每本传记大都在一百五十页左右,原价为八点九五英镑,现售五英镑一本。我选了两种,《理查·斯特劳斯传》和《马勒传》。
最令人注目的应该是绘画类图书,其收集之全,品种之多,较之伦敦最著名的专营美术作品的书店也不逊色。我约略地看了看,发现自八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末出版的各种绘画艺术大师的作品集,从古希腊的雕塑到当代涌现出的名家专集,选集,应有尽有。价格以十英镑为准,依书籍的质量向上浮动。就印刷质量而言,以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和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作品最为讲究,这是一些被称为“咖啡桌出版物”的代表作。专供茶余饭后欣赏所用,不仅印刷精美,无懈可击,而且开本极大,是出版商有意为之的杰作。因为上述两种绘画作品,文学性极强,多取材于神话传奇故事,场面恢宏,色彩鲜艳明快,极富感官刺激,所以选购者极多,有的顾客甚至选择二三十种以上。
这里还有轻易碰不到的画册和书籍,诸如毕加索为《变形记》所作的钢笔画插图;《蓝色时期作品全集》,所选作品达三千二百余种。居斯塔夫·多雷为《神曲》、《卡门》、《唐·吉诃德》所作的插图合集;马蒂斯的剪纸艺术,克里姆特为贝多芬纪念馆所作的大型壁画,尤以德国画家克林该尔所作《勃拉姆斯》组画为我所仅见,不禁喜出望外,这套组画从五十年代起,就一直作为德国录音公司出版勃拉姆斯作品全集的唱片封面,我自己收藏的唱片有限,一直不能窥其全豹,这次相逢,真慰平生之愿。《现代建筑艺术大观》,十卷本,亦足傲人,其中有一卷专门论述现代建筑与古建筑相衔接的设计艺术,着实让人爱不释手,全书所选五十幅图录,均为傍依古建筑所建的现代建筑物,其新旧两种建筑风格相互之融合观照,真有出尘之想,实非我辈所能梦见,此书不单卖,只能割舍,我轻轻地抚摸着这套丛书的书脊,想起了在德国包豪斯档案馆所见到的设计箴言:“一切有创造性的作品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现代艺术的画集中,我挑选了两种,其一是美国近代画派“垃圾箱派”的画集《革命的黑帮》,所选作品以插图、版画、漫画为主,兼及油画。多是描绘劳苦大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某些作品可以看到法国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的影子。另一种则是法国画家劳尔·杜非的水彩画作品集。杜非擅长水彩画,他喜欢用一种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艺术手法,来描绘地中海沿岸的海滨风光,与中国古代的没骨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心驰神往。
在宗教类的图书中,掺杂有一些印度佛教,藏传佛教的书籍,不足为奇,但是最多的竟然是有关“风水”的著作。据说在伦敦已经有以看风水为业的洋人了,文化传播有时候会开出意想不到花朵来。然而,“风水”一旦被划归到宗教的领域内,则立刻就牵涉到信仰问题。时下,在世纪末的欧洲,除了毒品之外,邪教尤其令人难以容忍,避之惟恐不及。难怪一对夫妇在翻看风水书籍时,断断续续地传来“邪教”的字眼,在欧洲,“风水”将向何处去?
处理的“新书”仅占这间书店的一小部分,这间书店最大特色是所藏旧书十分宽泛,共计二十五个门类,包括理、工、农、医、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皆有收藏。通常有二十万种图书可供选择,售价从五十便士至五千英镑不等。其所藏通俗小说八千余种,售价最低,最贵者仅三英镑。而企鹅出版社所出版的简装本古典及现代文学名著丛书,仅售一英镑。囊括了历代不同版次的文学作品,其收集之广,根本不可能逐一翻阅。
在这间书店的二楼,为了顾客能够进行珍本及孤本书的交易,设有一间“福兰西斯·爱德华珍本、孤本书专销店”。专销店辟有四个展室,随时都有逾千种的图书陈列展出,供顾客浏览。书籍的鉴定、展销、拍卖是依靠代理商和收藏者相互协商解决的。每逢周日,“珍、孤本书收藏者俱乐部”在这里举行讲演会和交流会,顾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前来旁听,参与鉴定,评估,作价等一系列业务,代理商亦介绍顾客与收藏者晤谈,所以拍卖会的透明度很高,信誉极好。为了使新的拍卖古籍能及时和顾客见面,这个专销店每年要编纂出三十余种目录,供读者订阅,顾客可根据目录委托代理商进行一切商业活动。
出于好奇,我问店员所能收购到的古籍上限是什么年代?他干脆利落地说:“我们只经营自一八五五年以来的出版的旧书,即使收集到更早的书籍,我们也会转给伦敦、巴黎的大拍卖行,我们和它们的联系十分紧密,它们也会把相关的顾客推荐给我们。”说着便递给我一期古籍目录,“我们是在有限度的范围内经营古籍业务的”。目录上方,印着醒目的粗体字:“我们经营自一八五五年出版的珍本和孤本书。”手中这份目录,载明一八七○年出版的插图本《世界史纲》,共计十卷,售价一千英镑;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歌选集,一九○五年版,带插图,售价一百六十英镑。英国诗人罗赛蒂的诗歌选,一九二○年版,售价六十英镑。
我一边看着书目,一边把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如果买的古、珍本书十年后发生自然损毁由谁负责?”我的提问并非杞人忧天,因为欧洲印书用纸,很多是用明矾做填料的纸浆制成的,这种纸张含有大量残存的酸,所以在七十五至一百年内会自然损坏而无法修补。目前英国各地图书馆每年报废的书籍、期刊、报纸数量十分可观,呼吁人们捐款帮助国家把资料辑入光盘。店员的回答极风趣,他摇头晃脑地笑着说:“这是图书馆面临的难题,因为我们收购的书,很大部分都已超过了这个时限,品位好的书,用纸自然讲究,根本不存在这种现象。就算碰到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负责,道理很简单,你买回一件瓷器,没到家就打碎了,总不能让拍卖行还钱吧?”我说:“自然破损与人为损坏不是一个概念。”店员又说:“那你可以进行技术处理,只要你不怕花钱。”店员的回答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释疑,但也只好如此。
屈指算来,我在这间书店足足待了三个时辰,为了能详尽地一睹“书城”风貌,匆匆走出店门。
书城断忆(一)
大白菜市场 国企改革市场的神话
代表的“技术”
从马克思对科技革命的反思中汲取教益
罗斯福:宪政精神
《迟来的爱情》
经济体制改革与通货膨胀
宗教文化人类学的开拓者
微观规制经济学
和平的真义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