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且说“国家级论文”
栏目短长书
作者段崇轩
期数2000年01期
  讲授外国文学的戴老师,已到龄退休了,退休前还是副教授,原因是他始终没发表过一篇“国家级论文”,晋升教授便与他终生无缘了。我上大学时,戴老师还是青年教师,是中文系有名的才子,他功底厚实,讲课有方,著述虽然不多,但有几篇发表在重点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在外国文学领域颇有影响。戴老师竟评不上一个教授,真是咄咄怪事!
  “国家级论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决定着那么多知识分子的命运,搅动着大学教师的生活和心灵……
  评定职称,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职称,要求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以此来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这原本没有什么错,甚至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国家最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要求你能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这也该是合情合理的。评定职称是为了建立规范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自己,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大学是真正的“清水学府”,比不得社会,搞行政不吃香,当官也似乎没什么油水,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一心一意所奔的,惟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级一级地往上攀登。职称显示着你的能力和价值、身份和待遇。大学教师评职称,考核的无非有两项,一是教学二是科研。教学水平自然有高有低,效果有好有差,但见仁见智,很难客观,更不好量化,因此越来越成为评职称中的“软指标”,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惟一能见出高低的,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数量就在那儿摆着,没什么可说;质量呢?那就复杂了,不好评说。于是就按报刊的级别,分出了国家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又分特类(如《中国社会科学》),A类(如《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等),B类(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在哪一级哪一类报刊上发表作品就算哪一级论文。不管论文的长短和质量,只要发表了就可算数。譬如评副教授职称,必须有二篇以上的国家级论文,不分A类和B类。评教授职称呢?则要有三篇以上的国家级论文,且其中必须有一篇A级的。一般来说,国家级报刊,特别是一些研究机构的学术刊物,对文章质量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也有一些报刊,其文章质量就参差不齐了。而省级报刊、尤其是一些重点高校的学报,高质量的文章可谓屡见不鲜。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样一来,评定职称在论文考核上有了“硬杠杠”,省去了许多麻烦,但也埋下了一大把“祸根”。所谓国家级、省级论文,就能真正衡量文章水平的高低吗?评职称成了评论文,岂不是要偏废教学?通过种种“途径”发表的伪“国家级论文”,怎么能代表一个人的学术水平?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大学教师比较注重科研,又有一定的实力,已陆续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过论文,水到渠成,评职称自然不会有障碍。但多数大学教师,更重视的是教学,有的无暇去搞科研,有的不具备搞科研的能力,面对“国家级论文”这一“硬杠杠”,可把他们弄惨了!但“天无绝人之路”,在今天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机器的整个运行中,人情、金钱、造假等等完全可以成为某些链条、齿轮之间的润滑剂,发表几篇“国家级论文”,实在算不得费难之事。像讲授外国文学的戴老师那样,因一篇论文而断送了教授头衔的“傻事”,在今天的中青年教师身上,是不会再现了。尽管大家心明如镜,知道你那“国家级论文”能打多少分,是怎么弄成的,但不少人都这样,法不治众,也就无所谓了,能评上高级职称,就是你的运气、你的本事!发表“国家级论文”,途径很多,就我所知,有这样三条。一条是靠人情,找一位与国家级报刊某编辑有交情或有关系的人,把你的论文转过去,人情关系在其间起作用,你的平平之作就会发出来,升格为一篇“国家级论文”。另一条是靠金钱,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一个关系,那就带着论文,提上礼品(物化的金钱),找一位有权力的编辑,陈述评职称之艰难,诉说发论文之重要,编辑也会感而化之,把你的论文发出去。据说有些报刊,为了满足教师发表论文的需要,扩大版面,明码标价,款到发稿,倒也干脆利落。还有一条是造假,深知自己水平不高,弄一个初稿,然后请人修改乃至重写,稿子脱胎换骨,达到了国家级水平,别人的学识转化成了你的成果;有的则做得更利索,干脆请高手捉刀代笔,署上自己的大名拿出去发表;还有的不好意思把别人的成果全部据为己有,在人家的署名后面“搭乘”,搭上两次,就具有了评职称的资格。我坚定地相信绝大多数教师的正直和纯朴,他们这样做也实在是迫不得已、有苦难言。
  这真是一个“播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时代吗?评定职称,考察论文,规定细则,用心可谓良苦。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却把鲜活的政策变成了僵硬的教条。一个“国家级论文”,卡住了许多大学教师,而其中又不乏佼佼者;“放行”的教师中,平庸者、造假者又会混迹其间。只看形式,不看内容的“国家级论文”,其本身的制定,就显出了荒唐的一面,同时它的“后患”也是无穷的。
  据说“五四”时代大学的教授、副教授,都是由具有权威的大学校长直接提名、聘任的,也没有听说弄出什么事端来。我们现在这套评职称的办法,费力而不落好,是不是也该改革一下了?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