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断简零篇室摭忆
栏目
书林一枝
作者
黄裳
期数
2000年03期
我的买旧书,是从收残本开始的。一直乐此不疲,至今架上所存,残本多于全本。这恐怕不是正统藏书家所能理解的。那原因说起来也平常,一是限于力,再就是缺乏鉴定的眼光。而又书癖日深,凡有所见,只要力所能及,总想弄到手才舒服。因此上当受骗总是免不了的。这就是买旧书付学费的阶段,是难于跨越的必经之路。
我入手的第一种旧书,是七册《四印斋所刻词》。那是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从劝业场的书摊上买得的。劝业场里有几家北京琉璃厂书店的分号,如藻玉堂等。明窗净几,满壁琳琅,我曾大胆地走进去过,看到吴伯宛所刻的《双照楼所刻词》,还是罗纹纸的初印本,漂亮极了。不敢问价,不好意思地退出来。就在转角的书摊上看见了这部《四印斋所刻词》,虽然不过是光绪刻本,可是初印精善,立即付了三块银元买下了。这在一个中学生说来,也可以算得“豪举”。回到宿舍里细看,才知道这并非全书,《稼轩词》只存其半,五十年后才得补全。其实这也不好说是残书,是王鹏运随刻随印的初印本,册首还有小珠玉词人“辛卯杪秋得于凤城,幼遐侍御持赠”的题记。
移居上海以后,在我家左近的徐家汇街上,有一家旧纸铺,主人姓唐,南汇人。他是经营旧纸的,店里铺天盖地都是旧报纸杂志,还有零碎的法文英文书。时在“八一三”抗战之初,街口就是封锁线,每天有多少逃难者进入,身边杂物就随手处理掉了,书报杂志都归了这家旧纸铺,当时想配齐一套《文学》、《中流》、《作家》……绝不是难事。我就配齐过全部沈雁冰接编后的《小说月报》。这家店里很少线装书,不过我也在这里买到过不全本汲古阁刻的《剑南诗稿》和万历白棉纸本的《六代小舞谱》,这是我收藏旧本的开始。当时曾取过一个斋名,“断简零编室”就是说明自己每天以戋戋的点心钱只能买些残本的意思。
在徐汇唐氏肆中所得的残本好书还有元刻残本《文章正宗》,皮纸精印。其中选有杜诗不少,后来捐赠成都杜甫草堂了。又买得崇祯刻《梦林玄解》一叠,从衬纸中抽得康熙精刻本《半园倡和诗》一册,都是很有意思的。
一九四九年冬,去香港转赴北京,一路上也到书肆看看,记得在南昌市上,曾见康熙刻《楝亭集》和抄本《许鸿磐集》,未能谐价。香港没有书。转道天津,曾在东门里的铺子里买得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是用琉球纸精印本,前有阮元手题。又刘喜海抄本《河东集》。到北京后,一头扎进琉璃厂和隆福寺就出不来了。其间所买也以残本为多。
最有趣的是在琉璃厂得到一册抄本《痴婆子传》,是书铺徒弟用旧本影抄的假古董。到清华园去看钱锺书,闲谈中提到,锺书听了大笑。几天后他进城回访,出一笺相示,录一联断句云:“遍求善本痴婆子,难得佳人甜姐儿”,说“幸恕其唐突而赏其混成”,真是语妙天下。
来薰阁铺子里架上摆满了各种本子的《金瓶梅》,这我不感兴趣。问陈济川可有残书可看,他就引我到后进去,这里真是满坑满谷的残书,都是奇零小册和待配的残卷。我选得嘉靖刻《宋文鉴》一叠,棉纸大册精印,有会稽钮氏世学楼藏书大印。每册有莫友芝题名,是见于所著经眼录的得于皖口行营的本子,本来就是残书。原来想配全旧有李南涧旧藏的一本,不料还是配不成。
又抽得正统刻《诗林广记》一厚册,黑口,用纸系极薄但坚韧异常的皮纸,是明初宁夏刻本。广记有元刊明刊本不少,俱常见,只此罕传,疑是天一阁故物。存后集卷六之十。又嘉靖重庆府刻《蓝关记》,系记韩湘子事者。
最有意思的是一册《平海图》,崇祯刻本。书已被鼠啮去下半。附图精绝。这是一册剿平海盗的纪功之作。大似连环画,凡海战、阅兵、商略机宜、枭斩盗犯、收船散众等俱一一写出,有人物多至数十百人者,而纤细精微,刻工又足以副之,是晚明板画极精之作。后见王重民记美国国会图书馆有木活字本《壬午平海记》二卷,程峋撰。即是此书。首册因残蚀过半,遂为估人截留,未随全书俱去。后于吴下文字山房以重直得《平海图》残叶十二番,乃得见其中全貌,遂损旧装重订之,也算得是巧遇了。
隆福寺修绠堂孙氏,颇有旧书。此次所得有残本弘治刻《梦溪笔谈》一册,黑口精印,传本极稀。只见群碧楼旧藏一全本,今归上海图书馆。修绠堂得到李木斋木犀轩藏书原印数方,随意钤于所得旧本之上。印虽真但书非李氏旧物。又有季振宜伪印,亦随手钤之,这是一种恶作剧,书册有此,有如美人黔面,也算得书卷一劫。同时所收还有旧抄《九灵山房集》,存三册,是鲍以文校本。买回后重装,见每卷卷尾都有以文校书记事,精妙可爱。后来曾见乾隆知不足斋刻大册《九灵山房集》,即以此为底本。
在修绠堂还得到过一册鲍校《东山词》,是张葱玉故物。此书宋刻残卷今在北京图书馆,取校鲍以文本,知即从残宋本出。古书流传端绪,历历可见,最是妙事。
隆福寺三槐堂,是一家老店。我在此店得《诗人玉屑》,是明翻宋刻本,只存一至十六卷,明人包背原装,题元亨利贞字样,可知前人亦不弃丛残,珍重收储,仿佛找到几百年前收藏残本的同志,格外觉得可喜。
五十年代初,宝礼堂藏书从香港归来,徐伯郊在自宅中布置了一个小型展览会,邀友人参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宋建刻周美成集竟有两本,纸墨晶莹,夺人目睛。赵斐云(万里)正在身边,用臂肘推推我去看另一部宋板书,这是绍定严陵郡斋刻的《巨鹿东观集》十卷,却是残书,其卷四之六配的是元人补钞,写手精极,雅韵欲流,斐云小声对我说:“这种抄配岂不比全本更妙”。彼此相视而笑。这是狂论也是怪话,我懂得他的意思,是真正爱书人的心里话,也是对残卷大胆的肯定。
斐云是当代著名版本学者,眼力、见闻都是第一流的。过沪时每过我家观书,遇未见之书,必取怀中小册,笔录行款序跋以去,其好学如此。我曾无意中于萃古斋检得残本一册,是海盐姚叔祥旧物。大字写刻,薄棉纸精印,前失序目,不知书名,只知为明初藩府刻本而已。斐云一见即曰,此洪武原刊《太和正音谱》也。此书久佚,汪阆源曾有影抄本,后归八千卷楼,曾影入《涵芬楼秘笈》。取视果然。斐云这种眼力学养,是不能不使人佩服的。
上海四马路有传薪书店,主人徐绍樵。我从这家店里买残本至多。绍樵对手中的残书总是说头本在郑先生(西谛)那里或书主家还有旧书一屋,残本必尚在,不难配全。可是开出的支票到底也不能兑现。我也不以为意,残卷又有什么不好。从绍樵手中所得残本有两种值得一说。其一是淮阴张致中的《符山堂诗》,存二册。绍樵说余卷在郑公处,不知信否。书是致中子张弨手书上板的,极工整的颜体楷书,世人只知他所刻的顾炎武《音学五书》,而不知有此。卷中遇钟陵、皇祖处都空一格,可知是明清之交墨板。撰《茶余客话》的阮蔡生是张氏乡人,也未能见,甚可珍重。
另一种是王符的《潜夫论》,大册,刊印极精。卷端书名下但标王符二字,与传说冯研祥所藏金刻正同。传世只有述古堂钱氏影宋抄本,取校此书,一一俱合。曾给徐森玉先生看过,他极赞此本之佳,定为元刻。卷前护叶用红筋罗纹旧笺,有金氏凝香室和焦里堂藏印。书出淮上是可信的。但藏书人尚有书一屋未出,余卷尚在,则多半是绍樵信口宣传而已。
解放初期,上海、杭州、苏州市上出现残本极多,大部头的明抄本如《册府元龟》、《太平御览》、《说郛》等,多半是棉纸蓝格黑格写本,亦有出于天一阁、世学楼的。但卷帙浩繁,藏书无地,没有法子多收。而且其中多有明人恶钞,写手粗劣,不堪藏弆。我只留下了半部《通典》,却是精写本,工楷细如毛发,宛如佳帖。有大德王虎跋。知从元本出,世无著录,可为《通典》异本之一。
明刻版画,则得于吴下者为多,虽多残卷,价殊不廉。如《人镜阳秋》初印本,估人从洞庭东山收得,凡三次,俱以见售,仍缺数卷。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不能以完缺定取舍的。
《广川画跋》,嘉靖刻,也只存一二两卷,得于苏州。可珍重的是曾为冯梦祯快雪堂所藏,钤有四印,俱绝精。不见此不能知明人治印本领,绝非《学山堂印谱》之类所可范围。
我的广收明刻残本,曾为故友汪曾祺所笑。不过将沦于还魂纸炉的残零故籍,于千百中救其一二,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事。还有一种副产品,就是于残本中各取一叶,集成书影,自宋元起都数百叶,俨然一部名实相符的“留真谱”,暇日展观,也是极有益有趣的。
这样无休止无限制的买书,远远超越了我的经济能力,不能不时时陷于困窘之中。徐森玉丈曾给我写过一纸条幅,写的是吕岩诗,记得末两句是,“白酒酿成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借仙人的话相劝,老人的拳拳的心使我铭感。
一九五七年冬,来青阁收得余姚谢光甫遗书一批。我昏夜往观,在二百余种旧本书中,只选得一部残本。这是崇祯中茅元仪辑刻的《江村简寄》四卷,佚去卷二。鹿善继世居定兴江村,他是东林中人,与左光斗、周顺昌、魏大中交往密切,三人死珰祸,三氏子弟皆主善继家,一时义声动天下。崇祯九年清兵攻定兴,善继殉国。茅元仪取善继所藏友朋书札,辑而刻之。是为《江村简寄》。三卷中存四十六人札,世所习知者不过二十人。诸札皆及时政边事,是晚明史的绝佳素材。前有范景文、孙奇逢、茅元仪三序。书当刻于甲申前五六年。一望可知是汲古阁刻本。卷前有朱文小长印,文曰“三年北上东西岳,独马全游内外边”,止生印也。此后我就基本不再买书,关肆十年,最后所得仍是残卷,看来我对断简零篇的缘分,是始终如一、始终不替的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断简零篇室摭忆
蓬屋说诗
梵学的血亲和姻亲
红色火焰和蓝色火焰
列普曼《里尔克传》
《亲骨肉》
建筑师的“冲动”或“感悟”
人类总会走向大同
“敖包”经济学
《南词新谱》的初刻时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