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疼痛:人类的“卓越特权”
栏目短长书
作者王培元
期数2000年03期
  由于在一九八八年初的一起交通事故中落下了脑外伤后遗症,十余年来我时常受到头痛的困扰,所以,友人严平以他参与策划的“黑皮书系列”第一批面世的几本书相赠之后,我几乎毫不犹豫地挑选其中的《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翻阅起来。尽管为时不短的头痛经验,使我自认为对于疼痛肯定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独特体认,但是此书还是让我感到眼界大开、获益匪浅。
  虽然像我这样在生命的某一较长时段反复受到一种疼痛折磨的人不会太多,但是任何人恐怕都有过有关疼痛的经历和体验。很可能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疼痛怀着厌恶的、怨愤的、恐惧的情感,像对待瘟疫一样避之犹恐不及。然而,此书作者却从切身的疼痛经历中,从其外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对疼痛的渴望和感激”,并得出了关于疼痛的全新认识。他说:“我并不希望、甚至不敢想像无痛的生活。因此,我才接受了这一挑战,试图恢复我们如何对待疼痛的辩证态度。”他认为疼痛是人类的“卓越特权”,并断言“我们能够与疼痛相处,甚至能战胜它”。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人们对疼痛心怀愤恨和不满时,作者则怀着持久的敬畏和感激投身于疼痛研究,其职业生涯正是围绕着疼痛这个人类生命的主题展开的了。他发现,在大多数人寻求医生的帮助以减轻自己的疼痛的时候,具有麻风病、糖尿病、酗酒、神经紊乱、脊髓受伤等病症的人,却因为缺乏疼痛而生活在经常性的危险之中,他们时刻面临着由于对疼痛毫无感应而可能招致的各种灾祸。最典型的例子或许是,作者在印度一所麻风病医院的临床实践中的一个发现:麻风病人无情地自残其身,就是因为他们太缺乏对自身濒临的危险进行预警的信息系统。作者称这种折磨和威胁着全世界一千多万人的生命的病症为“无痛之症”。只有当疼痛以及其他相关的感觉分布于全身时,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关于“自我”界限的感觉。一旦失去了这种感觉,也就破坏了这个界限,麻风病人便感觉不到他们的手和脚是属于自己的。这种疼痛信号的隐匿和消失,使麻风病人极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缺少疼痛所提供的自我保护的本能”。
  对于疼痛保护身体免受伤害的科学发现,促使作者把疼痛作为行医的一个“指导性原则”。在其后的临床中,他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时刻倾听着来自身体的各种或隐或显的微妙的疼痛信号”。在他看来,“疼痛以非凡的方式日日保护着每一个健康的人”,因此他对这种方式怀抱着日益增长的敬畏和感激。作者甚至希望能出现这样一则广告:“首先,倾听你的疼痛,这是你自己的身体在给你说话。”作者坚持主张,只有学会倾听疼痛,才能控制和消除疼痛;只有通过学习和掌握疼痛,才能避免被疼痛所主宰与支配。
  据说,著名哲学家罗素因患牙痛去看牙医时,牙医问他:“疼在哪儿?”罗素回答:“当然在我的脑袋里。”此书的作者则明确指出,疼痛直到你感觉到它时才存在。他引证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对狗实施克服基本疼痛直觉的训练,以及罗纳德·梅尔泽克在此基础上所做的进一步实验,表明“我们称之为疼痛的东西,包括情感反应,绝大部分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医学测验还揭示出,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对疼痛的感应是互不相同的,譬如,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对疼痛反应较快,比北欧人牢骚更大;爱尔兰人则有较强的疼痛忍耐力,爱斯基摩人是最能忍受疼痛的。可见,不但“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怎样感知疼痛”,而且“能够减缓和压制疼痛的信息”。
  作者指出,“疼痛与快乐并非作为对立者而是作为双胞胎来到我们身上。”奥古斯丁说过,“事前忧患愈重,则所得快乐也愈大。”我从自己的体验中深切体悟到,只有心灵充溢着幸福的人,才能改变疼痛,实现精神的解脱、超越和升华。“祝福他们,这些为世界分担痛苦的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他们将比那些回避痛苦的人得到更多的幸福。”让我们记住耶稣的这句话。
  如果说肉体的疼痛感是任何一个健康的人的正常生理反应(肌体语言)的话,那么,是不是应该把心灵的疼痛感看做是我们人类的正常心理反应(精神语言)呢?如果一个人对于任何形式的精神伤害(他人对自己、自己对他人、他人对他人)的感知是麻木的、迟钝的、冷漠的话,那么,我们还能说这个人的心理(灵魂、精神)是健康的、正常的、有人性的吗?鲁迅常常悲愤于人们不能感知别人的痛苦,以致展示人类心灵不能彼此沟通的悲哀,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于中国人“心灵无痛症”的一种艺术表现和文化阐释。
  在结束本文之时,请允许我像这本书的作者那样说:“我祈祷,感谢上帝赐予的疼痛。”请珍视疼痛这一人类的“卓越特权”吧。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