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生活总是“建构”的
栏目短长书
作者陈彩虹
期数2000年04期
  学界对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的重新议论和深入认识,恢复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本来面目。同时,哈耶克的思想精华已在国内学人圈内占有了相当的位置,那种崇尚自然演进而非理性建构(construction)的自由观已经掘进到了封固久矣的城堡的深处,并且在向着“俗化”的社会生活进军。这使得我们对于“建构”一词的使用,有了相当程度的敏感与谨慎。
  但生活总是“建构”的。从古到今,大到治国,小到理家,无处不有。但当如此的“建构”演化为真实的存在时,人的理性,便被崇尚至圣至极;而当如此“建构”演化为空中楼阁,虚无飘渺时,人们以理性中的一方开战另外一方,再司新的“建构”而行之。实际上,对理性批判也是理性的活动,它同样是一种“建构”。无论如何,理性总是在人行为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建构”,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人类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正因如此,在人类最为崇拜的对象中,人自身的理性是第一位置的,解构宗教的种种类型,终极都少不得对于人的理性的顶礼膜拜,只不过,有的是对于特殊个别理性的崇拜,有的是对于普遍性的理性的崇拜罢了。可以说,理性是人类精神的图腾,“建构”则是如此理性的必然产品。在卢卡奇的历史观里,我们读到了历史是人的历史,人身外的“自然”是人所外化的自然,没有人的所谓“自然史”是不存在的思想。在中国哲学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与卢卡奇历史观的某种通约性,人在自然里,人创造自然,当然是历史的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的历史。其实,没有人或是不加入人进行讨论的“纯自然”历史或许存在,但对于人而言,应当说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或者说历史的价值只是属于人的。而在人的历史里,理性“建构”而来的产品,不断地外化为人在其中的“自然”,终极地构造了历史的全过程。“建构”不论成为现实或成为空想,都变为了后来人的财富;“建构”生命力或短暂或长久,要么变成了过去的记录,要么延续至今成了不朽一类的传统。
  波普试图统一科学研究的方法,他将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归结为“试错”的过程和对于确定性逼近的过程。证伪的方法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确定了人类认识的局限与理性的缺陷。波普在他对于理性缺陷的分析与批判中,事实上充分地肯定了“建构”活动的日常生活真实性,肯定了“建构”科学研究的生活真实性,也就是认可了理性缺陷存在的必然,以及理性缺陷下“建构”活动的必然。毫无疑问,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它就是人类历史的全部。由此而论,人类的理性虽然有着种种的缺陷,却应当受到尊重和相当程度的崇拜。理性生产出来的“建构”是应当有力张扬的,尽管“建构”是存在着相当错谬可能的。
  既然生活总是“建构”的,那么,“建构”并不必然地导致“不自由”或是“反自由”。否则,自由就永远是一种理想世界中的虚幻,如果那样,人类生活本身也就消失了。或者,人类也就如同一般低级动物靠本能的需要对大自然的直接获取而存在了。在这个前提下,所谓自由,不过是“建构”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创造的知识积累,以及这种知识积累而得到的新的“建构”启示与实施而已。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就能够举出足够的事例来说明“建构”在人类生活中的对于自由的尊重与推动。因此,“建构”与自由并不表现为直接的对立关系,它可能是某种历史“反自由”的,又可能是某种历史“拥自由”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是什么样“建构”,“建构”什么样的内容,还在于“建构”以何种的自由标准来评价和理解。
  “建构”而构造人类历史的全部,深深地表明人类社会的自由只可能是历史的自由,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绝对性的、普遍性的自由。换言之,人类的自由只能够在“建构”的历史中得到,只能在不同的理性“建构”成败中积累而形成。如果我们在理解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时,不是从如此角度看待问题,哈耶克的自由观便是内在矛盾不可克服的,它将彻底颠覆哈耶克自由主义思想的大厦。哈耶克崇尚人的自由,崇尚人的理性的无边界地扩展,鼓励分散于不同个体人的知识自由地向社会提供,进而演化进美好的社会。任何知识,不论其是分散的,还是集中的,都是理性的“建构”,没有如此充分自由的“建构”,也就不可能有着“自然的演进”过程。如果我们不认定各种各样的知识的“建构”,不将各种各样的“建构”俗化到生活里去观察和总结,我们何来对于人类社会的知识,何来对于自由的认定?哈耶克是从捍卫理性的角度来看待理性的,他并不反对人类理性,当然不反对人类理性必然生产出来的多样化的“建构”。他所反对的,只是那种过于庞大而且过于信奉于理性完美的“建构”,反对那种垄断性的、不容他种理性“建构”存在的特殊“建构”(这种“建构”必然地导向“奴役”的终点),而决不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人人所有知识所必然而来的“建构”——这正是哈耶克所极力推崇的“自然演进”的根基所在。换言之,没有各种各样分散的理性“建构”,哈耶克所谓的“自然演进”理论,便只是虚空的世界。在这等意义上来看待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那是根基于“建构”基础上的自由思想,个人理性充分地“建构”,经过合适的传导,才能形成各种“建构”的交流、交易和“博弈”,形成最终的“自然演进”,奏放出人类理性的一声悦响。这应当是对于哈耶克自由思想的真实而准确的理解。
  人类生活现实是千姿百态的。形成这等格局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理性“建构”的多样性。多样性能够得以表现或是竞争,就是自由的真谛或是自由的全部。人类社会自己制造的一些灾难在于,个别的、借助于历史某种力量的理性的特殊“建构”消灭了“建构”的多样性,最有价值或是最有历史意义的“建构”并不在博弈之中产生,分散的知识也就在散落中归于沉寂,人的个性得不到弘扬,社会的进步也就受到阻滞。这就是我们所讲的那种对于自由限制或是反自由的“建构”。当然,历史上这样的“建构”也并非就全然地没有历史的价值,它会从成败两个方面双重地告诉人类社会:“建构”多样化常常更容易得到最优的、最大的知识积累,进而演化成美好或相对美好的人类社会。这等“建构”如果成功,它由于没有选择而不知最优者何在,如果失败,则表明人类能够选择到更好的生活生存方式。但不管怎样说,这等“建构”由于惟一化、绝对化而必定地走向消亡,因为知识单一而不再积累,个性不再辉煌地集合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在时间的维度上,人类历史不会有任何精确重演的可能,有过如此“建构”的历史过程,当不会有这等过程再出现,人类理性是能够历史优选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哈耶克相信人类社会的未来是美好的。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