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过”大于“不及”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刘军
期数
2000年04期
“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翻检一下思想史的起落之迹,我们或许就会发现:每个时代产生的前沿思想皆因时代的挤压而显得窄小而局促,老子的西出流沙,孔子“吾与点也”的喟叹,向后人传达出的正是思想者或者应该说是思想本身寂寞的信息。
既然是寂寞影随的事实,也就不必强求思想的走出会赢得多少掌声。一九九九年《读书》杂志第七期刊载了张承志先生的一篇文章《再致先生》,实则是一枚思想的石子,它飞行的声音可能有些刺耳,甚至有棱角的形状也让许多人颇不舒服,但它毕竟不是岸上的虚张声势,而是在世纪末的河流中溅起的一朵真实浪花。
依然是书生意气,依然是焦虑而紧张的愤激。比之一九九四年《清洁的精神》、《再致先生》又多了些许的深沉,他放弃了以前在幕后的暗示和期待,而是冲向前台,拿起思想这把手术刀,切向墨写的谎言和虚伪,甚至放弃了文体写作应追求的平衡美学原则。为了更犀利的指向,他不惜使自己的语言留下许多断点,如此地锋利和坚硬,如此地不为自己置出后路,也正回应了他对“侠”与“义”的崇敬。帕斯卡尔说过:“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为了生存和利益,在“人”身上我们总会发现太多的改变,在这个日益浮薄的时代,无论是生活方式抑或思维方式,想保持一种康德式的纯粹理性,都将艰难而痛苦。但能让历史正面记住的大多不是“人”的脆弱和多变,而是“人”的坚持和如一,钱钟书先生的“因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就证明了这一点。
最近几年的文坛并不像思想者本身那样寂寞的。相反,各种“山头主义”为争夺彼此的势力范围而展开论争,煞是热闹。在关于张承志先生的争论上,我们也看到熟识的一哄而上的局面。批判者常常落到被批判的地位,这是历史经常给人们设置的悖论。其中缘由,无非是张承志先生在当代知识群体中的“另类”形象,无论是信仰上的皈依,还是言辞的锋利,他都是不合群的异己分子。在“另类”面前,中国文化总是表现出少有的强硬,这是否是一种柔性文化的悲哀呢!
鲁迅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苦痛的灵魂,苦痛的最大原因就在于他比所有的人都活得真实,活得清醒。像他所说“矫枉必须过正”,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他以过火的激情对抗强大的传统惯性。因此,他也得到了同一阵营的评价——“偏激”。但正是从他的“片面”中,我们才发现了深刻的历史指向。对鲁迅先生的继承程度从某个意义上讲代表着重塑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程度。在处于文化转型的当代中国,尤其如此。在当代作家群中,张承志先生在精神气质上是最靠近鲁迅先生的。他的两篇文章《致先生书》、《再致先生》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总结,而是对鲁迅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无利益可言,只是基于一个作家的良知。如果仅就其过火甚至片面的言辞而争论其咎,也就不过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小家子气而已。我们需要有一种一叶知秋的理性和从容。只有这样,“民主”才能从知识阶层走向底层,才能散发出光辉。
“过”大于“不及”
有创见的《日本近代史》
余辉下的羔羊
文艺心理学随想
双行精舍书跋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们
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
公社的青史
谷文达与复制和重译的诗歌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