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安娜非死不可吗?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刘云霞
期数
2000年06期
有一天跟儿子去爬山,在山腰的一块歇息处,无意识间听到几个也在歇息的中学生模样的青年在谈论《安娜·卡列尼娜》,其中一个女生的声音从风中传到了我的耳中——“嗨,我觉得安娜没必要非得去死,让她死,那是托尔斯泰的道德使然!”
说不上震惊,但我还是被他们触动了一下,为他们的阅读以及他们的思想。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忽然觉得,类似于“让安娜去死,是作者的道德的安排”这样的评论,好像是在哪里见过的。因为心存着这样的疑惑,后来再去翻那些读过的书的时候就多了一份留意,前几天,还真让我给碰见了,是毛姆(《毛姆随想录》,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他是这样写的:“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描绘了一幅十九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社会丰富多彩的生动画面,但是他所讲的故事太多道德说教的小册子的味儿,读了不能使我完全喜悦。托尔斯泰对于安娜爱上沃伦斯基大不以为然,为了要读者感到罪恶的报应是死亡,他用悲惨的结局强加于安娜。”
我想,我对“安娜非死不可”的理解,可以用马克·吐温的那句“真实比小说还要奇怪,是因为小说只能用有限的几种可能性”。既然只有“有限的几种可能性”,那么,让安娜去死,既符合了毛姆说的道德又解决了其他的麻烦,比如,如果安娜真的就嫁给了沃伦斯基,而后来却发现这并不值得,那么,她再去选择什么,那时候,她活着可能比她先前的死还要痛苦十倍。当然,有人肯定就会由我的文字里看出那个“不值得”中包含的世俗的观点,认为对爱情来说不该讲值不值得。也是,人们现在不是正在认同过程甚至是瞬间的过程吗?还有一点,就是,我对“安娜非死不可”能够理解,是因为我在现实的生活中还真的见过“安娜”——对丈夫和情人都失去了爱的激情,在生活中再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又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放任自流的人,于是,她就选择了那条路。
一个人在生和死之间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他对自己到底“该怎么样活着”拿不定主意了——像老舍,据说他在投湖之前是犹豫过、在内心里斗争过一段时间的。在他犹豫斗争着的时候,他是想到了韩信还是想到了屈原?学习韩信么,在没有人格、没有尊严的日子里活着,被人侮辱着活着,等待“日后”?还是学习屈原,要人格要尊严,哪怕去死?当然我们都知道,老舍选择了后一种,不管别人怎么说,那是我所赞同的一种最好的选择,因为,我一直认为韩信的所谓“能屈能伸”是一个人最大的耻辱。当然,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因为,在我们的处世哲学中,“能屈能伸”是被赞扬着的,那赞扬那容忍,都是为了等待,等待“日后”或者说是“有朝一日”的扬眉吐气!我的观点是,那种等待“有朝一日”的心理比就那样承认自己的窝囊、无骨气还要糟许多倍。
“任何情况都有许多因素在内,最熟悉内情的也至多知道几个因素,不熟悉的当然看法更简单,所以替别人出主意最容易。”(张爱玲《谈看书》)
我们虽然可以议论、评价托尔斯泰的写作,我们还可以议论、评价安娜的选择,但是,我们无法替安娜出主意。主意是出不了,但是,对“安娜是不是非死不可”的选择,那当然要看你,你的生活经历,你的道德观,甚至你的哲学观。我相信,虽然那选择只有两种,活着或者死去,但每个人选择其中一种的时候,都会有各自千差万别的理由。
安娜非死不可吗?
符号只是符号
一位钟情于科学的女生物学家
赋予思想遗产以新的活力
多彩的鉴赏
晚成堂主人:史家顾颉刚
科学的独立品格
诏戒
双重的对立
情·理·法:礼治秩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