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不算沉重的话题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张德志
期数
2000年07期
人到中年,为人处世比较平实了,动起笔来大致有个谱,比如多写事实,少发议论什么的。手头这套百花文艺版的“金鼎随笔丛书”,收竺可桢、梁思成、茅以升、李四光的论文、小品、日记、书信、诗词等,尚未读完又想跳出来议论几句,看来“秉性难移”这句话确非虚语。上述四人的专业造诣不用说,那是大师级的,单论他们的文史及其他学养,我们这代人就应感到脸红。竺可桢先生在《我国南宋的气候》、《中国古籍之季风》、《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等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来阐明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气候特征,长江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情况,材料来源可谓经史子集俱全。李四光先生的这本书有页书影,是张五线谱,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之一陈钢教授考证,乃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如是,其音乐修养不可小视。余如茅以升先生的绝句,颇得晚唐韵致;梁思成先生的书信,大有古代尺牍之典雅。以上四位也许是个特例,由此引出的话题虽不算沉重,也需一吐为快:与老一辈比,尤其是在文史领域,我们这代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底子显得太薄了。过去学人治学的一些基本功如小学、版本目录学,眼下文史专业(我还是坚信“文史不分家”这句老话)的某些中青年教授,不懂或未接触过的大有人在吧。不说像吕思勉先生那样二十四史读过三遍,缩小范围,就是前四史没通读过的也不乏其人吧。写到这里,我想起周一良先生在《毕竟是书生·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中讲的一件事:北京大学为已故的老教授王瑶先生出了本纪念文集,执笔均为其弟子。文章很感人,但书中的一些对联“甚不工整,甚至不像对联”,于是周先生叹道,“北大中文系在古典文学的训练方面还有待改进”。近几年有位很活跃的青年学者大谈章太炎,读后给人的感觉是其在思维上才华横溢,笔头上纵横驰骋,但我总怀疑他别说点过《訄书》,是否通读过一遍都很难说。我的怀疑是有根据的,当年鲁迅先生都说断不开这部书(《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而鲁迅他们那一代人的旧学根基,我们这辈人根本无法望其项背。有种说法,认为时代不同了,此一代人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彼一代人也没法比。这算什么理由呢?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大量译作俱在,有的至今仍泽及后人,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现在也还是衡量译者水平的最高标准。至于计算机,上溯多少年哪儿来的这劳什子。假设再过某些年又发明了什么机,后代掌握了却来嘲笑我们,不是一样属于没话找话吗。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中青年学人在方法论的介绍和掌握上超出前人。先不说前些年引进的这个现代那个结构,实践证明洋玩意儿到了中国首先水土不服,最低限度也要加以改造,就说马克思主义,东渐的时间不算短了,我们又运用得如何?说起方法论,有个现象不知当讲不当讲。纵览现代史学大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如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人,其总体成绩能否超出主要以传统方法治学的如陈寅恪、吕思勉、陈垣、钱穆等人,也还值得讨论。我的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史料占有的多寡很重要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郭沫若号召高校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史料的占有上超过陈寅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先不说这个“一年等于二十年”的号召能否实现,郭语透出的信息是:无产阶级新史学在方法论上占有优势,所缺的只是资料!做为晚辈后学,提出这个现象有臧否先贤、有伤恕道之忌,不过引出问题,启发思考,也是一个读书人的职责。
其实读书的事情也难怪我们。“五四”以后一个断层,对于传统文化,老一辈凭着发蒙打下的底子还能对付一阵。“文革”又是一个断层,苦了我们这代人。拨乱反正后可以读书了,又坐不下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代学子又没有“管宁割席”的魄力,于是不少人就在浮华、躁动、喧嚣中稀里糊涂过了二十年。不读就不读吧,有人又拿乾嘉学派开刀,认为是繁琐考证,钻牛角尖,不足为训。恰恰是竭泽而渔地占有资料,利用治小学的方法,乾、嘉时期的学术大师们才把经学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打通了(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时人常谈陈寅恪先生,其治学方法人们也在讨论,以季羡林先生的看法,“一言以蔽之,曰考据之学”(《朗润琐言·陈寅恪的治学方法》)。
我想,不要瞧不起乾嘉朴学(这个“朴”字值得玩味),也不要雄心建立什么大框架,先坐下来,抱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扎扎实实打些旧学底子。实在静不下心来也有取巧的办法,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书目答问》通读一遍,出门也能唬一气。或曰:啰嗦这么多,你坐下来没有。曰:时常闹心,也坐不下来。不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朝前走一步就是长进,这点见识还是有的。也许我是杞人,总担心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位较真儿的研究生指着几函古籍对导师说:“先生点部书如何?”
不算沉重的话题
内陆亚洲的变局与均衡
翻译与研究的结合
浅谈文艺评论应加强艺术分析
雅的艺术
环境主义的盛世危言与末日诅咒
欧洲是否需要一部宪法?
读《说葫芦》说葫芦
从音读到默读
魏安德的中国工厂研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