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敬畏和怜惜生命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摩罗
期数
2000年08期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也是印度教最主要的经典。“绝食大师”甘地的精神底气,就来自这本书。全书的说教是以一场部落战争为缘由而展开的。般度的三子阿周那率领大军来到战场时,本来应该是一副雄武蛮勇、奋力砍杀、遍地横尸、“血流漂杵”的景象。可是阿周那不像中国将军那样只有杀敌立功这一面,他的思路要开阔得多。我们且看看他当时的想法:
哎!我们竟然横下心来/去招致不容宽恕的罪过,/诛戮自己的宗亲家人/却是为了王权和享乐。//即便是持国的儿子们/用利刃杀我于战场,/我也绝不挥戈抗争,/如此倒觉得坦然舒畅。”//……阿周那在阵前说了番话,/说完他心里万分悲伤,/于是他扔掉手中的弓箭,/一屁股倒坐在车座上。//——《薄伽梵歌》第一章
在这个世界上,我宁愿行乞,/也绝不诛戮那些尊长,/杀死了贪财好利的长者,/就会将那染血的过失品尝。//是我战胜他,还是他战胜我,/二者哪一种更好我却搞不清,/持国的儿子们就站在前面,/杀死了他们,我们也痛不欲生。//——《薄伽梵歌》第二章
阿周那面对敌人的时候,不只是看见了敌人,他还看见了血缘至亲,看见了人。这就体现了阿周那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也体现了古代印度文化的丰富性。
一个人即使是在战场上,也不是只有“敌我”这么一种意识和“杀敌立功”这么一种冲动。他应该还有超于这些之上的精神活动。阿周那对杀戮的疑虑与反思,就是基于对生命的敬畏与怜惜。
正是这种敬畏和怜惜,才可能将人性提升到善良、美好、丰富、博大的状态。这才是文学家和一切人文学者所采取的立场。即使是在战争之中,即使是在描写战争的文字之中,这种良知也绝不可泯灭,因为人性的尊严和丰富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泯灭的。
可是很有一些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完全被一种奇怪的意识主宰着,这种意识就是好人杀坏人的正义感和痛快感。杀戮和血腥被蒙上了神圣的色彩。这实际上是将人性先简化到只有政治性,然后又进一步简化到只有杀戮和血腥。这样的作品无疑是反文学的,反人性的。任何文化产品,都参与着对人性的塑造。如果一味生产出这种单一、冷硬、刻板的读物,造出一个单一、冷硬、刻板的文化氛围,会使得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日趋冷漠、麻木,精神上无所凭依。
文学应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展现人性的丰富性,促进我们的精神世界日趋丰富,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而不应该与此相反。
敬畏和怜惜生命
中国妇女何时有名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来由、发展和趋向
教士、法官和医师
江山如有待,历史总无私
法律疏密与社会治乱
忆容庚先生
晚清的“支那旅行记”
关于本质主义
“俄国盲诗人”的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