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读《古人早已见到》兼论其他
栏目读书短札
作者萧冬
期数2000年09期
  以前从没见过像《古人早已见到》这样的文章。我没有经历过“文革”,没有那一代人的精神重负。但是我从不敢像一些人那样居高临下、怀着心理上的优越感去指斥他人。常常觉得,没有赶上那场浩劫,就是在人格上逃过了一次试炼。那几代人可以因自己在浩劫中扮演的角色而骄傲、欣慰、忐忑或追悔,因为他们经历过了。但是我们以及比我们更小的那一代不在场,我们有什么权力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指责?就因为我们比他们幸运?这未免太不公平。
  我相信每一个经过“文革”活下来的人,都不可能没说过违心的话,没做过违心的事。但是我没有权力厉声呵斥某人,要他反省。说真话对有些人是心灵的义务,对另一些人只是众多权利中的一种。他们有权抒情,有权遮掩,有权故作天真。我看不起这种人,但是我不能喝令他们坦白。喝令本身就是一种虚假和倒退。
  这些看似不相干的话却真的是由这篇文章而来。读了不少回忆“文革”的东西,凡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诉苦的多,反省的少;邀功的多,荷罪的少。即便有若干看似追悔的段落,也不过是欲擒故纵,痛小过以博众宠。迄今为止,印象中最真挚的文字出自巴金。可是巴老所追悔的那些事情,在那个时代中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是最需要追悔的人么?我有时亵渎似地想,如果巴老真的有过十恶不赦的大罪,他还肯不肯这样剖析?但回过头来,一个如此善良和正直的人,又会犯什么真正的罪过呢……混乱的分析,注定没有结果。
  这篇文章使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悔过的人。事情过去几十年了,旁人或已淡忘;自己则有事业,有家庭,可能也有声望,并且远没有老到需靠回忆来度日的年龄,写这样文章真的需要勇气。“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往往掩饰着我们真正的动机,而把它说成是高尚的东西。”这句话说的是作者本身,却令人不由得要想起许多别的人及事。
  我庆幸自己没有碰上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的烙印却不会因此而消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