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
作者
钱敏
期数
2000年11期
在大半生的飞扬悲欢之余,一九六三到一九七三年是张爱玲幽居海外,以学者的风度表现其创作魅力的时期。张爱玲一直自称《红楼梦》是她写作的渊薮,她八岁就开始读《红楼梦》,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从不中断。她谦虚地说:自己做考据“惟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但是没有写过理论文字,当然笑话一五一十……”由一个小说家来做考据,正是《红楼梦魇》最大的特色。她“十年一梦迷考证”,表现出的探索热情及丰沛的想像力是其他同类书籍中无法找到的。“我这人乏善足述,着重点在‘乏’字上,但是真喜欢什么,确实什么都不管……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十年工夫就这样掼下去,不能不说是豪举。”这些是她写作的动机和忘我的姿态。她现在已经尝够了名利,地位,甚至情感的甘苦,喜爱的只是安静下来回忆过去。想着自己十来岁时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红楼梦》,坐在熟悉的房间里,看得像在梦中忘了自己,也没有能力辨别续书的真伪;待看到《胡适文存》上的一篇《红楼梦》考证,方知有个《旧时真本》,写湘云为丐,宝玉做更夫,雪夜重逢结为夫妇,“看了真是石破天惊,云垂海立,永远不能忘记”。三十年过去了,现在她要来做自己的考据工作了,把这个一生追随着的梦做完,为它画上一个美满的句号。
她的考据工作并未发掘什么惊人的秘密,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张爱玲切实地追踪了《红楼梦》的作者自称“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曲折的写作经历。事实上,她发现“改写时间之长,何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去世止,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共二十年之久”。这个追踪,伴随着张爱玲的思索想像,分析推断的过程,就是《红楼梦魇》的主线。书中考据谨慎细致,想像发挥则胆大放恣,这正是熟读红楼的小说家论史的特点。遗憾的是二者之间泾渭不甚分明,使《红楼梦魇》成为一本很难通读的书。但是书中对《红楼梦》许多章节更迭改写的动机,时间次序,以及脂批年代的先后等,做了翔实精细的考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确是红学的宝贵资料。最富有意趣的则是穿插其中的作者本人的想像和随心的发挥,读者似乎看到了张爱玲又回到她早年阅读《红楼梦》时逸兴遄飞、激动喜悦的境界。至于读者是否明白,这些在张爱玲看来并不重要。她本来无意做出什么定论留给后人,她但求读者跟着她走一遍,然后自己去寻求应有的答案,就像她当年跟踪曹雪芹二十年悼红轩中的生活那样。她只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在于完成她心目中一往情深的一件创作,了却她多年来一个未偿的心愿。
这样一种格调的考据工作,在近百年来的《红楼梦》研究中自然别成一格,堪称创举。在红学的文库中有两种类型,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是从史学角度出发多年研究的大成。另一方面是王蒙的《红楼启示录》,它是以欣赏为目标,对读者所做的示范。王蒙认为,正因为《红楼梦》是一部未完的书,“它也成了一部永远读不完,读后想不完,回味不完的书”。它给读者留下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去鉴赏和尽情发挥。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则介乎《红楼梦新证》和《红楼启示录》二者之间。她做考据时,逻辑推理力求严谨,“一层套一层,直推到自己头发昏……像迷宫又像推理侦探小说”。但是推理之外,还有大量的设想、议论和玩笑性的文字,都以感想或提问的方式写在那里而不做出任何结论。事实上,在整个书中,张爱玲也从未“一锤定音”。因此我们有必要综述讨论一下该书包含了哪些新的看法和由此可以引申出些什么结论。现分条陈述如下:
一、曹雪芹生前最后一次批阅修改《红楼梦》是在一七五四年(乾隆甲戌)前后;至甲戌年已改写到七十四回,此后仍继续改写编纂,直到一七六二年因作者逝世而终止。这些文字是一回一本或数回合成一本随写随发给亲友或读者的。后来的脂批《石头记》及程高本《红楼梦》前八十回,以及脂批中透露出来的八十回之后的情节都来自这一个本子;张爱玲称之为X本。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二、关于X本的形成,张认为在它之前有过两种版本的《红楼梦》,都已写完。一是旧时的早本《石头记》,其中贾家只是衰败没落,宝玉和湘云在贫困中终得偕老。另一个本子是《百回红楼梦》,其中黛玉早逝,金玉姻缘结成之后贾家获罪(但未抄家);宝玉最后“悬崖撒手”出家为僧,以完全悲剧的形式结束全书。从情节上看,脂本、程高本及脂批透露的故事情节更接近于《百回红楼梦》,但此书终于完全失传。
旧时早本中宝湘偕老的情节是《梦魇》重点讨论的话题。这似乎与周汝昌的说法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周认为这是《红楼梦》原著的结局,而张依据多种不同的续书推断出有一个早本《石头记》以此为结局。她认为曹雪芹最后一次批阅增删,写出X本时所依据的底本主要是《百回红楼梦》。X本中作者生前已定稿的有前七十八回;八十回后其他各回是写全了而失散,还是根本没有写全,甚至是否有了全部回目,都在未知之数;如今只能按脂批及有关历史记载加以推测。
三、旧时早本写宝玉湘云偕老,贾家也没出事,《红楼梦》起初并未写成完全的悲剧。到《百回红楼梦》最大的改变是双管齐下写贾家获罪(不抄家),并改结局为宝玉出家。到X本最大的变更是一方面改获罪为抄家(一七五四年在第七十四回写探春预言抄家,次年又在十三回加入秦氏托梦,预言抄家),另一方面,是完成了整个宝黛的爱情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中最为感情洋溢的场面,即二十九至三十五回,是曹雪芹去世前最后一两年改写出来的。
四、如果说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最后一次是在一七五四年前开始的,则从一七五四到一七六二作者去世共有八年之久,《红楼梦》却“书未成而芹为泪尽而逝”,这其间所花费的时间之长和用心之苦,可谓甚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棘手的局面?张爱玲在《四详红楼梦》中提到作者有一个取舍两难的问题,她没有仔细加以讨论;只说“八十回后的情节有两条路线,《百回红楼》的与改抄家后的(指X本)”。她又提到不少人认为作者在获罪与籍没之间犹豫不决,因为怕影射曹家被抄的史实形成文字狱。但张爱玲否定了这是全书完璧未成的原因,在《四详》末尾她说“其实两条路线都安全,症结在有一点上无法妥协,不然《红楼梦》这部书也不会未完”。什么症结?《四详红楼梦》中认为是地理背景问题。在《百回红楼梦》中,获罪后的悲剧是在大观园衰败的背景上结束的,“贾家没有抄家,获罪后荣府仍聚居原址,‘散场’在获罪前,宝玉迁出园去,探春远嫁,黛玉死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脂批中透露出的若干情节,其背景都不在贾家。张爱玲因此认为在写X本时“显然作者还没有解决荣府充公后的住的问题。其实安排一个地方让他们住还不容易?难在放弃冷落的大观园的景象,那是作者与脂砚从小萦思结想的失乐园,在心深处要它荒芜下来殉葬的。这凄凉的背景大概像主题歌一样时作时辍,贯串百回《红楼梦》的最后十来回”。
一个涉及全书命运的背景选择是否只因为作者感情上“萦思结想”地牵连着大观园才这样棘手?背景之所以难确定是否会涉及若干更难以取舍的故事情节问题?这一点张爱玲只字未提。但是在《五详红楼梦》一文中,她对《旧时真本》的详细考证和种种想像却无形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五详红楼梦》的副标题是《旧时真本》,一共讨论了十种不同于脂本和程高本的旧本,都是后人的改写本或续书。从考据上看作者的目的在于找出曹雪芹“原著早本”的真面貌。事实上讨论的焦点是关于《红楼梦》的结局,及主要人物的最终下场,对此张爱玲做过种种设想。从《百回红楼梦》开始,黛玉早逝各本皆同。张认为宝钗可能难产早逝,也可能被遗弃,全书结局则为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这个归宿最符合前八十回中判词、曲文和脂批的暗示。但是前八十回留下了一个多年来红学家解不开的结,就是史湘云的判词与曲子和三十一回的回目互相冲突。判词和曲文分明是说“……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三十一回回目却为“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张爱玲试图从早本到《百回红楼梦》再到X本的改写过程来解释这个矛盾。
《早本》的结局是湘云与宝玉偕老,因此张认为三十一回的回目是从早本留下来的,白首双星当然是指宝湘二人。后来有了“太虚幻境”,结局也改了;作为十二金钗之一,湘云须入薄命司;张爱玲发现三十一回的回目也因此曾一度改为“撕扇子公子追欢笑,拾麒麟侍儿论阴阳”(全抄本)。以下是《五详红楼梦》中紧接着的一段重要的设想:“但是(指曹雪芹)不惬意,结果还是把原来的一副回目保留下来,使麒麟的预兆指向卫若兰,而忽略了若兰湘云并未白头到老,仍旧与‘白首双星’回目不合。”也就是说作者添写了一个角色卫若兰作为宝玉的替身,要让他与湘云二人白头偕老,但是由于疏忽,湘云却仍旧留在薄命司内,于是产生了矛盾。在这里张爱玲没有做另一种设想,就是卫若兰这个“才貌仙郎”未能“地久天长”地活着,因此湘云依旧是早寡薄命;这样就并不排斥晚年如早本所写,她有可能仍与宝玉偕老。这样一个结局可以和《红楼梦》的任何其他情节相容,只要宝玉不出家。在《五详红楼梦》中张爱玲托言猜想一种续书的情节写过以下的话:“宝玉鳏居多年,显然无意再续弦。他们的结合比较像中年孤苦的两兄妹。”在此她其实已给了白首双星一种新的解释。
受到王蒙《红楼启示录》中“尽情发挥”的提示,我想补充张爱玲没有以考据形式明言的话。如果曹雪芹没有在“出家”和“偕老”二者之间做最后的抉择,他就没有必要急着去改动判词、曲文和回目。第一次回目的来回改动正好说明作者十分重视湘云的归宿;表面上的矛盾只不过说明他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在前八十回,大观园中能和林黛玉并称一时瑜亮的,只史湘云一人而已,因此她的结局应该是后数十回中的一件大事。高鹗续书纵有多种不是,但无过于写史湘云草草了事之不可原谅。我们不敢断言曹雪芹曾徘徊于“出家”和“偕老”二者的选择之间;但是张爱玲在写《五详红楼梦》时的心情的确明显带有这种倾向。例如他说“早本源久流长,至今不绝如缕,……除了因为读者大众偏爱湘云,也是因为此本结局虽惨,到底有人间味”,并引“寒冬噎酸薤,雪夜围破毡”两句来说明这人间味。总之,张爱玲称为人间三大憾事之一的“红楼梦未完”,在她的五详之后已多少可以看出,原因在于作者在一两个重要环节的取舍上下不定决心。作为考据,她只说这是在最后衰败场面的背景选择上。由于她做考据时常是谨慎保留的,她把心里的另一种猜想,即出家与偕老是两种可能的结局,通过对续书的分析讨论发挥出来,文章写得栩栩然,犹如她自己也参与在写续书的行列中,但是她没有做什么定论。从感情上看,倾向于《早本》的结局则是十分明白的。
张爱玲终于在一九九五年初秋仙逝。仙逝二字包含的不是通常套话中的意义,她平静而有准备地接受了自然规律的安排,对它既没有畏惧,也没有速求;最后是遗世独立,羽化登仙而去。有人甚至把她比做一首诗,生前孤独寂寞,去时美丽典雅。但在对死者深情的一片挽歌声中,总使人想到她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而完成的《红楼梦魇》,想到她那种不计功利,“什么都不管”的献身精神。在目前的中国,回过头来看,除了对此感到钦佩之外,不由得也使人带些凄凉的感叹;事物的准则在随时间而变易,在今天有些人眼里,定会在笑,她的身上多了点“傻气”。
张爱玲和她的《红楼梦魇》
一项被忽略了的工作
香格里拉与西方人对东方的浪漫情结
理解冬妮娅,更要理解保尔
评历史剧《仓央嘉错》
旧籍重光
欧洲理性思维历史的巡礼
世道人心:前后上下考
有新意的探索
清代政治制度史的一个侧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