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谈《道德经》英译
作者崔长青
期数2000年12期
  出于职业、爱好、研究多方面需要,我喜欢收集各种《老子》英译本。每次购到一种新译本,爱不释手之余,总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卷上,后四十四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名《道经》,卷下题名《德经》)。道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范畴与基石。通过道,老子将先秦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扩展到对宇宙本原、生命的追溯、探索和思考。
  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六三年的二十年间,几乎每隔一年都有一种新译本问世,其中半数是在美国出版的。林保罗在《老子:<道德经>和王弼英译》序言中指出世界上各种语言都至少有一种《道德经》译本。在西方,除《圣经》外,《道德经》的译本最多。
  各个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译者留下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英译本,为老子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并逐步被西方读者接受做出了贡献。然而,受语言文化、时代、观点、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各种《道德经》英译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不同见解。
  “道”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词和中心范畴,含有下列三层含义:一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指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三指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规范。因此,如此丰富涵义的“道”在英语语言中不可能找到一个现成的完全对等的词,许多译者如Arthur Waley,Victor.H.Mair等将“道”字译成“Way”,难免给人以简单化的感觉,“道”的多层含义如规律、准则、规范,本原均未译出来。鉴于美国韦氏词典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一九八三年由Merriam-Webster Inc.出版),以及英国Chambers 20th Cen-tury Dictionary均将Tao(道)作为英语语言的一个词条收入,用来专指老子的“道”,因而可以断言,在英美两国,Tao一词已被接受,此外,将“道”译成Tao,也可以规范译文,比较慎重、妥当。《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字,作动词,意为:“描述、称说、表达”。英译时可用“told of”“spoken of”“expressed”。然而,Victor H.Mair译文译成“walked”,可谓相差甚远了。(Mair译文:The Ways that can be walked are not the eternal Way)Paul.J.Lin译文较准确: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
  矛盾对立是老子哲学的魅力所在,充满着辩证的逻辑力量。早在二千多年前产生在中国的老子,深刻地指出一切现象都是在矛盾对立状态下产生的,没有对立、矛盾,事物就不会存在,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里“已”,也有版本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产生了”Paul J.Lin的译文是:When all in the world recongnize beauty as beauty,it is ugliness,这句话译得确实有点失之于草率,按英语语言习惯,it作为代词,可指代上文中的名词,因而读者读完有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的感觉,“it”究竟是指“beauty”,还是指“ugliness”呢?这种易产生歧义的译法,确实不应提倡。Arthur Waley的译文是:It is because everyone under Heaven recongnises beauty as beauty,that the idea of ugliness exists.Waley译文较准确,将“斯恶已”译成“the idea of ugliness exists”还没完全反映出“产生,同时存在”这层意思。若在exist前加上concurrently,或译为:“the concept of ugliness arises,就更为确切了。
  老子还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对立事物相互转化。正如《道德经》五十八章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相反相成的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处理对立事物相互转化的译文也是翻译的难点所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第一句:“曲则全,枉则直”,把该句译成现代汉语:“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H.G.Ostwald译文是“What's half shall become whole.”(半个将变成一个),没有忠实表达弯曲与保全的意义。Victor H.Mair译文为:If it is bent,it will be preserved intact.译得较准确,但内涵仍不如原文丰富。Arthur Waley此句译得最好:To remain whole,be twisted。言简意赅,充满哲学的睿智与诗的凝炼。
  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是在自然状态下运行、存在的。而人的自然本性,应像初生婴儿一样无知无欲,柔弱不争,因而他反对追名逐利,丧失纯真、扰乱本性,盲目集攒财富。《道德经》第九章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此句帛书本作“金玉盈室”。意为:“金玉满堂,没有能守得住的。”Arthur Waley译文为:When bronze and jade fill your hall,it can no longer be guarded。尽管有汉代之前,有以铜代金之说,但考虑到此处金玉泛指财富之多,属于虚指,非实指流通领域的金玉,因而将金译成“bronze”(铜)仍有待进一步考证。H.G.Ostawald的译文是:A palace full of gold and diamonds,nobody can protect.这里堂被误译成palace(宫殿),玉被误译成diamonds(钻石)。Victor H.Mair对金、玉的译法都准确,但在堂字上又出了问题,其译文为:When gold and jade fill your rooms,no one will be able to guard them for you.堂译成rooms,不能确切反映原意,译成“hall”较妥。
  在老子眼中,无为是一种世界存在与发展的法则,也是人类应遵循的法则。道的无为表现在任凭世间万物自然发展,不横加干涉、利用。而政治制度也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能束缚人性,随意发号施令,而应顺其自然,让百姓自我养息、自我生存,以达到宽松自由、怡然自得,不感到政府、统治者存在的境地。《道德经》五十八章首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闷闷,昏昏昧昧,这里是宽容的意思。淳淳,淳厚质朴。察察,严密,苛酷。缺缺,帛书本作“缺缺”,甲本作“睼”。缺借为“瞁”,即狯,狡诈的意思。该句意为:国家政治宽容,人民就淳厚质朴;国家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诡诈。Arthur Waley译文为:When the ruler looks depressed,the people will be happy and satisfied;when the ruler looks lively and self assured,the people will becarping and discon-tented.将闷闷译成look depressed(压抑),丝毫未表达出政治宽容之意,政治宽容与政治严苛的含义均未译出来。Paul J.Lin译文为:When the government is sluggish and dull,the people are honest and content;when the government is discriminating and exacting,the people are wily and restless,也没表达出政治宽容之意。Victor H.Mair译文为:When government is an-archic,the people are honest;when government is meddlesome,the state is lacking,后一句没表达出“其民缺缺”的意思。H.G.Ostwald此处处理得较妥:The ruler whose government is calm and unobtrusive,his people are upright and honest.The ruler whose government is sharp witted and strict,his people are underhanded and unreliable.
  老子反对战争,因为战争使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主张胜而不美,以丧礼处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第一句:“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此处“物”指“人”。把该句译成现代汉语:“战争啊,这是不吉利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去接近它的。”Paul J.Lin译为:Fine weapons are the tools of evil,all things are likely to hate them.这句话译得既不准确,也容易引起歧义,读者禁不住会问:things(物)怎么能hate(恨)呢?Waley处理得较妥当:Fine weapons are none the less ill omened things.People despise them,therefore,those in possession of the Tao do not depend on them.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个主宰人类命运的神,因而对神的敬畏也应运而生。就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也感叹:“五十而知天命。”老子却以其博大的胸怀、气魄,否定了天命、鬼神观。道创生了天地万物,它对待宇宙万物也是顺任自然的。《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而弗始。”此句王弼本作“万物作焉而不辞”。帛书本和张松如《老子校读》均为“万物作而弗始”。始辞都念“司”,意为主宰。该句意为:“任凭万物生长发展而不强为主宰。”Victor H.Mair译文欠妥:He lets the myriad creature rise up,but does not instigate them,未译出“主宰”的意思,instigate成了“怂恿、教唆、煽动”,可谓贻笑大方。Ostwald译文基本上反映了原文的意思:He generates and yet possesses nothing(他创生万物却不图拥有)。
  奈达主张以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作为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是有一定道理的。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批评家阿诺德(Mathew Arnold,一八二二——一八八八)在《评荷马史诗译本》中指出:译文给英国读者的影响,应与希腊原著对希腊听众的影响相同。这同奈达不谋而合。在《道德经》英译上,我们也应提倡这种风格对等。然而,许多英译本还存在着不足、局限。《道德经》第十二章有“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驰骋”意为“马奔跑”,“畋猎”意为“围猎”,全句意为“纵情围猎,使人内心疯狂”Ostwald译文为:Running and chasing making men's hearts mad。未译出骑马围猎这层意思,却成了简单的“跑和追”。《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不知,有多种解释。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一说,知道却自以为不知道。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尚矣”在王弼本、河上公本“尚”作“上”,无“矣”字。帛书本为“尚矣”。尚通“上”,意为“最好”。该句意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毛病。”H.G.Ostwald译为:To know non-knowledge is the highest good.Not to know what knowledge is a kind of suf-fering.未译出“不知知,病也”的含义。此外,将“病”译成“suffering”(受苦)也不太恰当。其他译本中也有将毛病译成disease,sick的,都不太妥当。这里指的不是人体生了疾病,而是缺点的意思,可译成shortcoming或defect。
  综观《道德经》英译本,可以断言,对老子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的翻译研究将继续下去,因为人们对真理与智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