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标号之后的挖掘
栏目品书录
作者叶帮义
期数2001年01期
  一九八○年,程千帆先生在谈学术创新时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金诗方面的著作,真正研究金朝人的诗,顶多只是偶然有人写文章谈到元好问……你如果能够在这个区域里面,做一个非常详细的研究,那就是你在文学矿藏的地质图中某个空白点上,标上了一个记号。”此后的二十年间,这一状况有了明显改观。金代文学研究早已不是空白,张晶《辽金诗史》、周惠泉《金代文学论》、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等著作先后在这一空白处插上一个个显眼的标号。但在这些标号附近,仍有一些空白,在这些标号之下,更有丰富的矿藏,值得深入挖掘。胡传志的《金代文学研究》就是一部标号加开采的力作。
  先说标号。研究文学的人都知道,苏轼对金代文学影响特别大,清人翁方纲有“苏学盛于北”之说,研究它,不仅有利于弄清金代文学发展中的这一重要现象,弄清苏轼接受史的有关问题,还关连到南宋文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意义可谓不小。但究竟如何,却从未有人论及。金亡之后,元好问编纂金代最重要的诗歌总集《中州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长期停留在《四库提要》的水平上,对它的编纂过程、编纂体例、文化意义、流传和影响等问题都相当模糊。元好问还编纂了现存最早的唐诗七律选本《唐诗鼓吹》,它的真伪、编纂动机、诗学背景等等问题也一直无人问津。这些说起来还比较重要、并不算多么冷僻的区域居然是研究的空白,是多么的令人遗憾!作者涉足这些空白,树上标号,显示了他的眼光。可贵的是,他并不以圈地为目的,也不是浅尝辄止式地画画符号,而是切切实实地开发。作者在这些空白处深挖博采,理清了许多问题,收获也很大。
  次说开采。在空白处开采,相对容易,只要有矿藏,就不会空手而回。而在原有矿井特别是前人废弃的矿井中再想淘金,却很困难了,有的甚至可能就是淘空的废井。而这只有在自己深入下去以后,才能看个明白,才能选准目标。这意味着必须要多走些弯路,多耗些精力。学术研究是累积的,要想站到前人的肩上,花些力气是不可避免的。金代文学的基本情况、金代文学的成就各家论述较为详细,而它的价值、地位却不够明了。因为其成就、其特色无论如何不能与唐宋相比,也不能与元代文学相比。作者超越前人以风格论特征、以成就论地位的传统思路,将它放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与前代文学相比较,挖掘它给后代文学提供了哪些新东西,其结果竟然发现处于宋元之间的金代文学具有匪夷所思的源头意义。如长期荒芜的北方文苑的改观是由金代起步的,奠定少数民族文人在汉语文学中地位的也是从金代开始的,元代诗文和杂剧更是溯源于金代。这样一来,它的价值立即就显现出来,它的地位也就非同一般了。即使是学界的热点,作者也能有所发明。辛弃疾早年在金国的师承关系,见载于《宋史》,却被当代学者所怀疑和否定,但拨开重重迷雾之后,稼轩师承蔡松年之事,仍斑斑可考,清晰可见;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论者如云,但通过“以元注元”(郭绍虞语)甚或“以金注元”,仍能透过一层,推进一步,化解诸多疑点;王若虚猛烈攻击黄庭坚诗歌,不遗余力,世所共知,其实质则是豪杰之士有感于现实的意气之争。诸如此类,皆发前人所未发。
  一本书,既有标号,又有开采,足矣。
  (《金代文学研究》,胡传志著,安徽大学出版社二○○○年五月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