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道其衰矣
作者
李廷华
期数
2001年06期
读到《作为知识分子的周扬》(《读书》二○○一年第四期叶凯文)时,刚刚放下《苏辙年谱》(曾枣庄著,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都谈到知识分子在“道”(道理,道义)与“势”(势力,势利)面前的态度,比较之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不反对叶先生所说:“周扬还是一个知识分子。”理由是周扬毕竟在晚年有机会承认他以前那些“非知识分子”的作为。如果说重道义而轻势利是知识分子的千古不易标准,那么,周扬的“知识分子”成分是相当稀微的,正如叶文所说:“如果说批《武训传》、批俞平伯对周扬无关痛痒的话,如果说批胡风、批丁玲,周扬正好借机报复的话,那么批三条汉子倒真是让他兔死狐悲了,他完全可以预感到,下一个就是自己了。在这两难选择中,周扬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这都是事实。在“道”与“势”之间,周扬几乎每一次都是趋“势”而弃“道”。叶文又认为周扬的作为,不能完全作如是观,因为,这“势”是以正义、真理或革命的化身出现的。这样的解释,真可以摒却多少濡泪滴血的思考。李锐在回忆田家英的文章中就谈到他们是道义之交。可见道义和革命教条即使在当时,也并没有完全划一。周扬经历的那些事件,显豁的丑恶是不顾事实,指鹿为马,并不在理论的高深难辩。伪真理、伪主义最终被曾经狂热的群众普遍抛弃,也是事实和常识教育了群众。“道”和“势”的分辨,虽然“生平异代不同时”,但是人类的进化,知识分子的进化,是有传统续延的。那种扭曲知识分子道义传统的“势力”和“势利”,在一段历史时期中竟然形成“传统”,才可能造成周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主流”长期弃“道”而趋“势”。这确实不仅是周扬他们(其中也有我们)个人的悲哀,更是一段中国历史的悲哀。
北宋时期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政治纷争,因言致祸是知识分子的惯常命运,却并没有改变知识分子的基本人格。就连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个班首对头,也不能不承认对方在人格上都是君子。《苏辙年谱》中有这样的记载:苏辙被人构陷“以武帝比先帝”。“及面论,帝益怒,辙下殿待罪,众莫敢救。”宋朝皇帝自己以为比秦皇汉武更了不起,起哄架秧子的“知识分子”们也大有人在;平时和苏辙“多异”的范纯仁却站出来说:“辙所论,事与时也,非人也。”在皇帝的“势力”面前,在众人的“势利”面前,范某讲的是“道义”。他并非不晓世事的书生,在此之前,他的父亲范仲淹早就因直言而吃过苦头,苏辙的哥哥苏轼也早就因言论犯罪被流放了多年,“批龙鳞”的后果范某不会不知道。但是,因为范纯仁犯颜卫道,“帝为之少霁”,苏辙终于没有被扣上预制的反对皇帝的帽子。范纯仁为自己行为付出的代价却是丢掉了宰辅之位。更加了不起的是苏轼,他在反对王安石新法时,和司马光是“战友”,司马光当宰相后,要拉这位老战友一起执政,孰料苏轼认为自己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批评司马光的“一刀切”。苏轼虽然曾经官至封建朝廷的兵部尚书,却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压根儿就没有“打江山坐江山”的念头。知道就要说,说了不白说。大家怕皇帝,皇帝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怕大家。一个时期、一个时代,如果在知识分子中、及而在全社会形成非“道”而趋“势”的氛围、风气乃至于传统,作为以道义为职守的知识分子,是难脱其咎的。周扬这一代知识分子难以自赎的悲剧,是逐步地、上下呼应地造成了全体知识分子最后包括自己的地狱。这确实是知识分子的绝境和劫数。
正是因为改变了知识分子“守道”的基本责任和基本标准,才最终使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悉归毁灭。周扬之最终不失为知识分子,是因为他最后的忏悔,而不是因为他在曾经的错误和罪恶中“以革命的名义”。知识分子的基本定义并没有改变。封建时代的范纯仁、苏轼们的行为,或许不是建立现代知识分子道义人格的规范,但是,和今天的周扬们(包括我们)比较,其间面临的“道”与“势”趋避导致身家利益的紧张程度及各自表现,可见今人逊古远矣。古往今来,中国不是没有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人,今天的知识分子面临的是集体驱逐。
道其衰矣
介绍《小癞子》
两代人的延续
哲学的生命
追问与倾诉
《科学研究的艺术》
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自白
“洗头膏”及其他
说考古“围城”
吃喝妙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