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承平日久 莫忘灾荒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包泉万
期数
2001年08期
我国是灾荒多发国,历史悠久,受灾的深度、广度和频率都是十分惊人的。可是,关于灾荒研究方面的著作却少得可怜。我孤陋寡闻,只读过邓拓的《中国救灾史》、孟昭华编著的《中国灾荒史记》和袁林的《西北灾荒史》等。至今还未见一本“灾荒学”方面的理论专著:单项灾荒的专门研究也几乎是空白。我们的正史、野史和浩如烟海的方志、笔记,以及足以汗牛充栋的诗文词赋等等,关于灾荒的记载多的是。史实不可谓不翔实,资料不可谓不完备。可就是研究成果寥寥无几,让人琢磨不透。
其实,研究灾荒史的意义可谓大矣。至少可以从中总结出好多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和以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别的不说,单是灾荒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为害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泛,持续时间越来越漫长,就很值得反思,很值得研究。
我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结果令我震惊不已:秦汉四百四十年,发生灾荒三百七十五次,每年平均不到一次(零点八五次);三国两晋二百年,灾荒三百零四次,年均一点五次;南北朝一百六十九年,灾荒三百一十五次,年均一点八六次;隋朝二十九年,灾荒二十二次,年均零点七五次;唐二百八十九年,灾荒四百九十三次,年均一点七次;两宋四百八十七年,灾荒八百七十四次,年均一点七九次;元九十七年,灾荒五百一十三次,年均五点二八次;明二百七十六年,灾荒一千零一十一次,年均三点六六次;清二百六十七年,灾荒一千一百二十一次,年均四点一九次。
这里,南北朝灾荒多于隋唐和两宋,是由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和战乱时期;隋朝年均灾荒较少则与朝代时间太短有关。总的看,年均灾荒数有明显上升趋势。
还有一个情况很值得注意:即水旱两灾每十年发生的次数。秦汉时期,水灾二次,旱灾二次;三国两晋水灾二点八次,旱灾三次;唐水灾四次,旱灾四次;两宋水灾四次,旱灾三点七次;元水灾九次,旱灾八点八次;明水灾七次,旱灾六次;清水灾七次,旱灾七点五次。
上述数字是根据邓拓的《中国救荒史》的统计,并不十分准确。《西北灾荒史》统计隋至民国一千三百六十九年中,陕西旱灾六百五十二次,甘、青、宁地区六百零一次。都远远超过邓拓的统计数字。假如完全按照州府县的地方志统计,还不知要多少呢。
中国历史上的灾荒除不可抗拒者外,固然有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同自然抗争的能力太差等原因,有些灾荒则完全是人为的。也不妨叫人为灾荒。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生存而同自然作斗争付出的惨重代价;二是为了政治目的故意制造灾荒。
两宋以后江南人口剧增,人均耕地明显不足。于是人们开始向江湖要田,向山地要田。前者围垦江湖,后者大造梯田。如绍兴的鉴湖,镇江的练湖,宁波的广德湖,余姚的仇汝湖等。都先后被垦为农田。围湖造田的结果是“涝则水增溢不已,旱则无灌溉之利”。南宋淳熙十年(公元一一八三年)有个叫张抑的官员指出:“陂泽湖塘,水则资以潴泄,旱则资以灌溉。近者浙西豪宗,每遇旱岁,占为湖田”,“于是旧为田者,始隔水之出入。苏、湖、常、秀昔有水患,今多旱灾,盖出于此。”(《宋史·食货志上》)江南和沿海一带山地丘陵滥砍滥伐,开垦梯田,以至于“山化千般障,田敷百级阶”,“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结果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面缩小,加剧灾害。这样的历史性错误直到解放后仍在继续,以致千湖之省变成了百湖之省。
为了政治目的故意制造灾荒是最令人发指的了。历史上黄河有几次决口就是最典型的事例。五代时(公元九百二十三年)后梁军为了决河东注以隔后唐军,使豫东、鲁西南被淹。北宋党争引起北、东流之争,造成黄河频繁决徙八十多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一一二八年)东京留守杜充决河,以阻金军,造成黄河南泛长达七百年。有些朝廷官吏为了个人利益置灾荒于不顾,更是禽兽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蚡,由于他的封邑在河北,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就大放厥词,说什么“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强塞,强塞未必应天”。结果黄河泛滥四五个省二十余年,数千里之内连年灾荒,人相食。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十一年)黄河决口,因为淹不到他家祖坟,“遂不堤塞”。结果洪水在河淮之间泛滥六十年。天灾加人祸是历史上好几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如汉末、隋末、元末和明末等。
正史对于灾荒的记载大多较为简括,倒是笔记、奏疏之类较为翔实。如明末马樊才的《备陈大饥疏》对陕北延安一带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年)灾情的描述,至今读来仍不寒而栗:
“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恬不知怪,曰:‘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生而饥死,何不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粪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于是,死者枕藉,臭气熏天。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用以掩其遗骸。臣之来时,已满三坑有余,而数里之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几许矣。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这段惨不忍睹的文字,可见当时人间何世!这类惨状大概不会重演。但是,人为灾荒似乎有增无减。比如滥砍盗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资源衰竭,直接导致生态恶化,水源枯竭,耕地减少、土壤退化。由此可能产生大批生态难民。此类灾荒为害更烈。这就是所谓人祸大于天灾。我对于西北地区沙漠化有过切身体会,亲眼目睹过被沙海淹没的村落,被沙丘填平的河床,被流沙截断的公路。前不久又听说西南地区出现严重的石漠化。这令我惊诧得半晌合不拢嘴巴。二○○○年我两次去贵州,一次去云南(十二年前曾去过一次)。确实看见不少地区树木稀少草不多,遍地石头不见土。原来这就是石漠化!
按说,人类的生存环境归结起来无非是水土和动植物。这两方面出了问题,麻烦可就大了。所以,从终极意义来讲,在地球没有毁灭之前,搞不好人类可能先毁灭了自己。一般来说,阵发性灾荒有终结之日,比如水旱风虫、地震、瘟疫等;长期性灾荒则旷日持久,如沙漠化、石漠化和环境污染等。抗灾、救灾和赈灾都是不得已的被动行为,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防灾和减灾的机制,把可能发生的灾荒减少减轻到最低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功德,决不亚于医疗保健和创造财富的贡献,只是孰轻孰重这笔账我们不大会算。对于凡是人为灾荒而毁于一旦的损失,往往很快忘却,而对于长期受害则又见怪不怪,执迷不悟,这才是最可怕不过的事情。
前面讲从历史上看,灾荒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具体到一条河也可见问题的严重性。据说淮河一九七四年首次发生污染事故,第二次相隔四年,第三次相隔三年;一九八二年五月到一九八九年二月,不到七年发生过三次大污染,平均相隔两年。九十年代后连年发生,有时年均两次以上;一九九四年四次。现在是两次特大污染之间仅相隔几个月。关于淮河治污,国家是立了法的。一九九五年八月八日在《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就明确提出:一九九七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二○○○年实现水体变清。可是,二○○一年一月十八日《工人日报》说:“治污大限已过,淮河仍未变清。”而二月一日《人民日报》则说:“千里淮河现清流。”不知谁对谁错。
承平日久 莫忘灾荒
真实的与乌托邦的
也说“可比与不可比”
怎样读历史
关于《地书》
美术三疑问
满天星斗焕文章
书叶小集
“来燕榭”不是藏书楼
读书偶拾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