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阿Q是农民?
栏目读书短札
作者朱明建
期数2001年08期
  细读了贺仲明先生的文章《阿Q为什么是农民?》(《读书》二○○一年第一期),知道贺先生要说的是中国启蒙史上知识分子由自我启蒙到对他人启蒙的转型。贺先生以这一转型作为中国启蒙运动的终止,其见解是深刻而尖锐的。但是,读贺文的时候,却总感觉有些怪怪的。想来想去,发现贺文论述的前提——“阿Q是农民”本身有些可疑。
  首先要申明的是,我认为以阿Q的具体行迹来确认他的身份并不十分可靠,否则,我们也可有根有据地称阿Q为“流氓无产者”、“盗窃犯”或“强奸犯”等等。我们倒是应该看看在当时的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阿Q是什么身份。作为作者,鲁迅的创作是为了画出国民的魂灵,以达到改造国民性的启蒙目标,所以,在鲁迅心目中,阿Q应该是“国民”的身份。况且,鲁迅还特别指出《阿Q正传》的读者是“你们在笑自己”,也就是说,阿Q可能是每一个读者。我们还看到,当时的读者也没把阿Q当作农民。茅盾最早明确指出阿Q是中国人的结晶,也是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总而言之,阿Q绝非仅是农民,他更是一个“中国人”,甚至是一个“人”。
  然而,“阿Q是农民”在阿Q接受史中也早已存在。钱杏邨在二十年代末就宣告了阿Q时代的死亡,是因为他把阿Q指认为辛亥革命时的农民。周立波和魏金枝等沿袭了这一看法,特别是李希凡用以阶级论为核心的典型论确认了阿Q的农民身份。这就形成了一种改造阿Q的典型思路,即从时空两纬削弱了阿Q的普适性。我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思路,有大小两方面的原因。大的方面,是以进化论和阶级论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小的方面,是个人与阿Q保持安全距离的需要。读者把阿Q改造成农民,也就与自身脱离了干系,其实正与鲁迅原意相左。贺先生以一种被改造的结果作为前提,缺少了警惕,从而使论述建立在不可靠的事实基础上。
  我的结论是,阿Q不是农民,所以《阿Q正传》也非启蒙他人之作,而是知识分子自启之作。贺先生讨论的启蒙转型或终止问题是有价值的,但最好不要以《阿Q正传》为标志。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