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也看“拾落者”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朱晓累
期数
2002年01期
再看到单万里先生的《拾落者》一文已是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纪录片一个多星期之后。
像往常一样,无意之间切换频道,到ARTE台,被正在播放的纪录片吸引住,一直看到深夜。这次的运气好,片子好像才开始。不认识瓦尔达,也不知道这个片子在去年已获赞誉,只是它叙事方式的从容平淡,让人猜测它的不平常。另外,可能就是画外音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年纪女人说话的声音(不是那种清亮的年轻的声音,语调节奏无懈可击;也不是那种据说比较有个性的“磨砂”嗓子)。温和略带犹疑,好像不能确定语调的高低而有些颤抖,也不在意能否给人信心百倍的印象,我听起来感到温暖,那种“人性的温暖”,似乎能看到说话人且思且语的神态。还有,就是从米勒的“拾穗者”到普通意义上的拾落者的演绎,好像很合我闲来在脑子里做的思维发散游戏。隐约也记得在哪份杂志上见过一个类似“从拾穗者到拾落者”的标题,可能是电视杂志上的节目预告吧。
昨天,翻阅今夏从上海买回来的两本《读书》,才明白原来在上面瞟见过单万里先生的那篇文章的标题。从单先生的文章里,了解到一些这部片子的放映情况,和瓦尔达的生平以及以前的作品。我很高兴自己是在知道这一切之前看到了片子。不是第一次,体验在既不了解艺术家,也不了解作品的情况下去电影院;体验亲自发现一部好片子、一名有前途的演员、一个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导演的惊喜,不,该是狂喜。这很不容易。在媒体宣传发达的时代,谁能轻易躲过无孔不入的信息呢。印象最深的那次,直到电影开幕才知道片名,是一名阿根廷(还是墨西哥?巴西?)年轻电影人的影片《狗样的爱》(
Amourchienne
),先生听朋友推荐(这样的小片子没钱做宣传策划,只能靠那些真心喜欢的人的诚心和唾沫做叫卖),把我捉去看。这是我两年里看到的最好的片子。去看莫莱第的《儿子的房间》的时候,也不晓得故事情节,故事那么缓和平淡,绝无悲剧来临前的一步紧逼一步的渲染,我渐渐入了莫莱第的圈套。经历过悲剧的人都有这样的发现:天空照样的蓝,周围的空气照样的恬静,让人生气。莫莱第懂得不用戏剧化的手段来催泪,或者他无意于催泪?他该是个真诚的人吧。回家的路上,车里的收音机报道,《儿子的房间》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大奖。无所谓。
结果,看《拾落者》的时候,又是笑又是落泪。
单先生谈到片子触及的浪费问题。拾落的对面,丢弃,不言而喻。我们终是被夹在两难之间,一边是经济规律,一边是美德。规律,似与科学相关,该是不容置疑。经济增长,失业减少,推理之下,该少一些靠拾落为生的人。是不是该相信它果真是当今牢不可破的惟一经济规律?总之,时事之下,这一经济规律更添上了爱国主义的灵光圈。从美国到西欧,政府鼓励大众消费,促进经济,以示不怯于恐怖分子的威胁。逆定理成立吗?没有消费,就多失业,就多拾落者吗?不懂经济的人,连提个恰当的问题都不会。还是谈谈德行吧。见他人陷于困境而自觉不忍,这是美德所在,弗朗索瓦-于连(Francois Jullien)如是分析孟子,孟子如是分析某王对一头被送去牺牲的牛的怜悯之心。到超市里买咖啡,挑选有“MAXHAVELAAR(公平贸易)”标记的牌子,每一口咖啡喝到肚里,都是为南美某个小种植者做好事的感觉好极了。那个趿着长统靴的拾落者对着镜头表示,从垃圾箱里找吃的,是对埃里克油船污染布列塔尼海滩的控诉。由己及人,社会得以存在。把那些“鞭长莫及”、“隔靴搔痒”、“自我安慰”的尴尬想法权且放在一边。
但是不能不谈谈个体,拾落与丢弃首先是个人行为。丢弃是个让我心痛的动作。越来越漂亮的礼品包装盒、包装纸,五光十色的彩带、蝴蝶结越来越经常地让人陷入难以自拔的思想斗争,这里不是反对浪费的德行与大量消费的爱国主义精神之间的矛盾,而是美好的东西与居住空间之间的争夺,尤其,在某些人的词典里,“美好”这个词的外延无比之大,(有时,不巧,他的居住空间正好无比之小)。拾落者,对“美好”有一种慷慨宽容的认识:被扔掉的大土豆是美好的;奇形怪状的大土豆是美好的(瓦尔达喜欢的是心形);许许多多心形大土豆堆在一起是美好的;发了芽、长了霉斑、干瘪了的大土豆还是美好的。瓦尔达把它们一一摄入镜头。而在我的词典里,对美的敏感是衡量年轻与生命力的标准之一。
丢弃的对面,留住。君子好旧,留住的是物,可能更是回忆。旧货之中藏有历史。穿丝绒上衣、系羊绒围巾、在明亮的大厅里侃侃而谈的艺术家;住处像废旧物资回收站的年轻人,晚上骑着自行车到街区里拣破烂宝贝,还怕迟到被竞争对手占先。除了作品的卖价不同,他们都懂得欣赏旧货里的时光沉淀之美,或者他们都害怕遗忘,而对一件事物彻底的遗忘就是生命里部分的死亡。拾落,是不是对抗遗忘的一个方法?是治疗遗忘恐惧症的积极疗法。从废弃的腔膛中进行新生命的创造,那可称是艺术家的升华。拾落,我想,最终该是个关于时光、生命和死亡的话题吧。
抽象画家杜布菲(Dubuffet)对遗忘另有斩钉截铁的态度,在他看来,所有被遗忘的都是不值得被记住的。他对着遗忘迎头而上,焚烧书信,不备书架。埋葬过去,让死亡的死亡,让新生命在自由中诞生。蓬皮杜艺术中心这段时间正在举行杜布菲百年诞辰纪念大展,想来他该在棺材里辗转难眠了。
逝去的时光,在艺术家的手下,或是被追忆陈列,或是被彻底埋葬。对我这样一个普通人,它就像一个烫山芋,在两手之间倒来倒去。
瓦尔达手上的皱纹在镜头里被放大,被凝视。目光探向皱纹的深处,就像是探向婴儿黑色瞳仁的深处。没有了走针,只有时刻盘的座钟壳子,连拾落者都不要,瓦尔达从街头把它带回家,安在客厅里,就像安一架座钟一样。上面,时间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瓦尔达的画外音:“这正适合我。”
也看“拾落者”
书籍装帧艺术家池宁和他的作品
逼问剧场
当代封神榜
陶罐铁罐的启示
纪念欧阳竟无大师
失落感旧(之二)
“苏曼殊是鲁迅的朋友”补说
世纪末的看客
以史为鉴 温故知新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