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忏悔就是忏悔
栏目
读书平台
作者
刘铁芳
期数
2002年01期
读了朱寿桐文《忏悔的随想》(《读书》二○○一年第九期),也有些“随想”,感觉不吐不快。我毫不怀疑曹禺先生他们的伟大,不怀疑他们当时的两难处境,引我“随想”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忏悔?
忏悔乃是渺小个体以卑微之躯去贴近宽厚的大地,以虔敬之心洞穿自身的光辉与荣耀,以朴素之质去挖掘心底那隐秘的污垢之所,在无须任何外力强迫之下,把它们如其所是地一一彰显出来。忏悔的姿态不是伟大,而是平凡;不是天马行空,口若悬河,而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不是“作秀”,赢得满堂喝彩,而是清静地独自直面自我人心,默默地扣问自我灵魂;不是让渡他人,而是拯救自己。
忏悔总是因为有过去的某种负疚,无“疚”而忏悔,那是矫情。忏悔并不只是对过去的某种回忆,而是承负过去的“疚”,把过去的“疚”视作当下之“我”的无法弥合的“欠缺的道德承负”,而绝不是选择忏悔来勾销过去,就好像拒绝忏悔者通过遗忘来勾销过去一样。真正的忏悔者绝不会以所谓真诚来给自己的过去抹上一层朦胧金色的光辉,来作为抚去自己内心创伤的良药——苟如此,则忏悔就成了手段、工具,那和拒绝忏悔者又有什么质的区别呢?
忏悔总是因过去的“疚”而起,但忏悔所面对的不仅是过去的“疚”,而且要面对那造成“疚”的自我人性中的欠缺,那曾在于过去、绵延到今天、还将无限至将来的人性之中的恶,面对人性之中的委琐、卑微、丑陋、灰暗、麻木、怯弱、贪婪、嫉恨、仇视。真正的忏悔不是给人性高唱赞歌,而恰恰是承认并且担当人性之中的恶,从而时时警示、鞭策、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在此意义上,忏悔乃是一种作为人必备的精神品质之一。
对于巴金、曹禺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受人尊敬的老人,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他们忏悔,但他们却主动选择了忏悔,因为他们意识到了无法回避的属于他们自身的“疚”,尽管确实有更多的人远比他们更应该忏悔,但他们选择的不是指责、攀比,而是承担,承担那份曾经属于他们的“疚”,并把过去的“疚”视做他们今天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年迈之躯无法释怀的重负。他们不是圣人,他们同样无法免于生命之中的道德欠负,他们也绝不想摆出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这才是他们的真诚与伟大之所在。
我曾读到李锐记录下来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伙德国的年轻人在地铁车站上过分喧哗,于是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上去批评。想不到年轻人忽然沉下脸来厉声回敬道,你们这一代人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们!言外之意,你们这群选举了希特勒上台的人,有什么资格对我们的道德和行为说三道四?那位苍苍老者顿时哑然,无言以对。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作为社会、历史中的个体,面对种种的恶,我们的沉默、逃避、退让,乃至无意中的援手,又何尝不是对恶的认可、甚至同谋,不是一种恶?当我们曾经充当受害者角色之时,我们又何尝没有过有意无意地扮演施害者的角色?“吾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是的,“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这是海明威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扉页的题词,此刻读来令人心颤。当我们冷静地面对过去,面对今天,我们怎能简单结论,谁更应该忏悔,谁可以少忏悔一点,谁可以免于忏悔,尤其是对于远缺乏忏悔品质的吾土吾民而言?
忏悔就是忏悔
倚着长城和天安门思考
读《诗经选译》
女人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
审判苏格拉底
旨在自由的境遇剧
白色的寓言
文化多样性裕固族文化研究
一名战士
前提最需要讨论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