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周欣平
期数
2002年02期
读书人离不开书,而书靠图书馆来保存,这个道理似乎永恒不变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结构和功能一直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它无非是一个收藏书籍和为人们提供知识、阅读和学习的地方。中国汉代以来的官家和私家的藏书楼,以及西方从古希腊寺院藏书部演变而来的各类图书馆,都一成不变地收集和传播知识,储存人类文明的遗产。但在最近几年里,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时常能听到还需不需要图书馆的争论。原因是:今天,知识不再仅仅通过书籍来保存和传播,电子出版物正在出现。商业界也趁机搭上了信息咨询业这趟车,信息网站、搜索公司等层出不穷,好像今天全世界都在忙碌着建立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电子图书馆。现在在互联网上查询知识信息的人远比到图书馆去查询的人要多。目前信息产业所做的许多工作实际上是图书馆的传统工作,比如说,雅虎、搜狐等公司把网上信息分类编目并向公众提供检索,它们就像是图书馆里的编目部一样。另外,图书馆界人士也在放弃千年不变的一场一地的运作方式,让人们不用到图书馆里就可以远距离地使用馆藏资源,即创造一个所谓的无墙图书馆。既然图书馆都没有了墙,那么图书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时常把今天蓬勃兴起的网络现象称作“网络文明”,它足以和兴盛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东西方“书本文明”相对应。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图书馆曾是我们的一片精神乐园和赖以生存的故土。它会不会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革命的洪流中被网络文化取代?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不管网络文明有什么新技术,它在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占有上永远也取代不了图书馆。图书馆资源作为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财富,为社会所免费享有,这是现代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这一点也是不会变的。
不可否认,信息革命的确对当代图书馆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数字时代,由于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不需要到图书馆就可以浏览万里之外图书馆的藏书资源,还可以利用各种手段从远距离直接获取资料。虚拟图书馆和日新月异的电子出版物及电子检索工具通过庞大的互联网向图书馆的读者展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越国度的全球数字图书馆的雏形。数字信息的传播有着书本信息传播所没有的优点,首先,电子出版物的广泛运用使之变为不固定资源。比如,图书馆不需要拥有该资源所有权而仅凭使用权(license)就可以向读者提供该资源的使用。此外,电子期刊和全文数据库将在某些学科领域,比如工程学、商学和医学等,基本上完全取代书本馆藏。这些领域的知识更新较快,对回溯性的文献需要相对较小。因此,数字革命也就造成学科之间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不一。有些学科的研究人员,今天已经可以摆脱图书馆而仅依赖互联网就完成交流和获取信息及研究成果。但人文学科的研究人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需把图书馆作为其最基本的研究场所。
随着图书馆网络化和资讯技术的提升,图书馆的馆藏也融于网络文化之中,使传统的图书馆藏的定义和固有特征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就美国来说,两百多年以来,美国图书馆的发展一直沿袭欧洲文化的脉络,遵从以英语为主的欧美文化体系。虽然美国是个多文化、多种族的国家,但是,主流文化的意识一直非常浓厚。这一点在图书馆的发展上尤为明显,比如说,在美国的图书馆里,亚洲、非洲、东欧和拉丁美洲的馆藏统统被称作“区域研究”馆藏,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等西欧语言的馆藏为主体馆藏。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分布在美国一百多所大学里的汉学图书馆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美国汉学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今天,美国已成为中国以外华文图书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中文图书资源七百多万册。像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西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主要研究大学的中文图书馆藏都相当优秀,在美国所谓的区域研究馆藏中,中文图书馆藏的规模是名列前茅的。随着美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所谓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对立也在不断削弱,迫使美国教育界和文化界重新调整其文化格局和文化观。电子和信息科技把分散的馆藏资源融为一体,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大环境里,反映不同文化的馆藏就不应该再有主次、优劣之分了。
电子书、数字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的出现,给我们开辟了新的知识交流空间。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它的书架可以依次排列七十多英里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书籍全部转换为电子数据,就可以把它们全部储存到一部超级电脑里。八十年代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洋洋一千五百巨册,要用一辆汽车运走。今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将此巨著存放在一百多张光碟上,用一个小手提包就可以拎走。随着文献电子化的发展,网络文化资源的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势必导致一个包含全球华文图书资源的巨大的文化库和知识库的建立。这个全球华文数字图书馆,可以把散布在全球的华文图书和其他信息资源融为一体,通过第二代互联网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音像等多种华文信息在网络上提供给读者。除此以外,全球华文数字图书馆也将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结构,通过时空坐标体系将华语信息资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跨越国度并以时空为坐标的庞大的信息资源网。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中的某一点顺利地检索到有关信息。毫无疑义,这个全球华文数字图书馆系统将与目前已初具规模的英文全球数字图书馆系统并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语言文化资源信息库。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华文世界政府及各方人士的协同努力。目前在网络的连接上,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华文图书馆早已联成一体;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地的图书馆联网也已相当完善;中国大陆的图书馆目前则还处在分散不连接的状态。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主要高校启动了全国文献保障系统计划,目的在于营造中国的数字图书馆。这也就是说,全球华文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中国给人类贡献了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些了不起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得以记录和保存文明的知识。纸本出版物形式固定,利于保存。书的形式在中国上千年中没有根本的改变,在西方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一本书可以出版上万册,而被不同的官家和私有的收藏者保存,人类的文化和知识就这样得以保存和传播。今天的电子出版物则不同,它虽然利于传播,但不定型,不固定,看得见,摸不着,而且不断变化,来得快,去得快。它的阅读要依赖计算机平台和软件。新的技术又往往淘汰已有的电子文书,使它们成为读不出来的废物。长此以往,人类的新知识和文明如何得以记录并长期保存?再过几年,作家不再有手稿,作品也无所谓版本,因为电子出版物可以随时修改。在数字时代,人们将具备在几分钟内把自己的电子文化遗产全部清洗一光的能力,远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来得方便。目前的电子出版商是各家唱各家的曲,只管出版销售不管永久保存和产品提升。现在图书馆往往有电子出版物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和保存权。现存的和将来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中有多少会被永久保存而世代相传?目前无人可知。即使有些电子出版物得以永久保存,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升级,它们有多少不会被淘汰?相比之下,现存的纸本书籍形式固定,可以保存千年而不被流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读一本上千年的古书,但却常常因为计算机格式的变化,而读不出十多年前的电子文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管计算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还是保留我们的祖宗传给我们的书籍吧。让我们永远不告别书籍!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
聂绀弩《北大荒歌》手稿
智慧的亲历
苦闷·思考·探索
一钩新月天如水
像真理一样复杂
欧文·肖和他的《富人,穷人》
大胆的立论
领导者要学会决策
《古文观止》与《才子必读古文》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