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两个视野中的晚清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任珺
期数
2002年03期
近日书店的书架上有两本有关晚清的书,它们同出于新闻刊物的编集,但因视野的不同,为我们呈现了这段历史的不同面貌。它们分别是郑曦原编的《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和陈平原、夏晓虹编注的《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不管这里记载的是不是历史的真实,至少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当时中外人士对此的看法。这里存在着西方的文化偏见、政治意识,也存在着中国自身的愚昧。晚清这段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遭受冲击的年代,清国人复杂心性的自我表现和他者构建在这两本书中得到充分体现。是我们了解晚清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纽约时报》自十九世纪中期创刊以来,一直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它对晚清中国的持续追踪报道,构建了美国主流社会形成的“中国观”。《点石斋画报》是英人美查在沪创办的,对于“时事”之强烈关注,乃此创办的契机。虽然创刊于一八八四年,终刊一八九八年,历时不长,但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满足了当时民众了解时事的需要。
《纽约时报》对中国晚清社会的关注,是美国向东方世界探索和开拓的冲动的直接反映。美国民众正是在这些游历于中国的行政官员及新闻记者的言语中构建出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其影响远远超过学者对此的看法。不管是对中国生活习俗的描述,还是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他们都是将中国视为一个需要控制、重建的国度。文化差异产生了美国对中国的兴趣,这种兴趣转化为靠“劣势”文化的中国来获得其力量和“自我”身份,所以这种兴趣又是政治性的。因此对一个与自己显然不同的世界进行理解时,潜意识中就包含着权威裁断。将《纽约时报》一系列报道联结在一起的是一组具有内在相似性的观念和一套具有整合力的价值。这些观念和价值成为西方人看中国的特定标准。事实上,所有的文化都一直倾向于对其他文化进行彻底的皈化,不是将其他文化作为真实存在的东西而接受,而是为了接受者的利益将其作为应该存在的东西来接受。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也如此。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文化的自审也不一定客观,先前早已存在的标准在不同程度上也蒙蔽了文化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异文化的审视,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着眼点。
在一八七五年七月六日的新闻专稿《华人的生活习俗》中,把“对鸦片的麻醉作用有一种渴望”视为清国人的特征并加以描述。记者没有提及这一恶习的根源——西方对中国强行输入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导致;而是把鸦片对人麻醉的普遍性转化成清国人对其需求的特殊性,并归结于清国人的道德观和宗教信仰,以及智力水平低下等作用。其中的偏见不言而喻。不过其中对教育制度的批判,的确指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即使时之今日这种填鸭式教学也没有根除,实在值得国人深思。
《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副刊,其价值取向和对事件的态度与《申报》类同。主要由“奇闻”、“果报”、“新知”、“时事”四者,共同构成。接受对象偏向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创办人美查任用的是中国职员,面向的是中国读者,所以,在选材和文章的整体思想上,迥异于《纽约时报》。如果说《纽约时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猎奇的心理,那么《点石斋画报》大篇幅介绍“新知”也同样出于此目的。又因其读者群是大众,所以文字、图像有时过于夸张。如《飞舟穷北》一文中述:“美国芝加俄地方有名匠造飞舟一艘,多其帆,如鸟革状。能载二百人凌空使驭,将往穷北极,以广眼界。演试之日,有在山顶寓目者,犹须仰首以观,则其飞之高可知矣。”事实上,薛福成在光绪十六年的《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已道出英人与美人拟合制飞船,但仍未成功之事。一般人当然不知道,对“新知”的渴求,成为他们阅读画报的动力之一,也是画报卖点之一。“新知”的介绍,反映出西学东渐风气的盛行,无论是对知识界,还是对普通民众来说都是求知的诱惑。“奇闻”、“果报”的内容也是为了迎合大众趣味而设的,类似于今日的花边新闻。对于时事,陈平原先生已指出其介绍常有严重的缺失。对战争的报道常“不报忧”,因此有很多失实的地方。如“牙山大胜”中称“我军以少胜多伤亡无几,而倭兵已死伤过半矣”。《纽约时报》在一八九四年九月六日《清帝下达宣战诏,日清海陆大会战》中稍微提及了日清陆战中的牙山战役。述:“日本人在牙山的战斗同样取得了胜利,清国人损失惨重,尽管确切数字还不知道。”由此可见《点石斋画报》的失误有多大。
谈及《点石斋画报》的形式,它并非首创,以图配文的形式把知识传播于文化素质较低的民众。从其受欢迎的程度来看,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中可以借鉴的一面。西方人曾批评清国人让儿童在未能理解的情况下,朗读背诵经典著作。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以前私塾教学的内容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以致对国学的忽略在儿童知识建构中十分普遍。以图配文,让儿童感兴趣并且理解内涵,是普及国学的很好方法。这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保存。台湾蔡志忠先生很早就把漫画与古典名著结合在一起,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我们现在重新回到晚清时代,《点石斋画报》的作用和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现代传媒的存在,为我们了解历史的真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纽约时报》及《点石斋画报》的整理即为证。
两个视野中的晚清
仰止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序幕》
读周刊的阶层
从比琳达的虚荣消费说开去
诗的呼唤
中国家具史的一页篇章
从边远到边缘
闲览琐掇
研究希腊哲学的楷模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