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历史挑战现实
作者
张晴
期数
2002年04期
我第一次看到蔡国强的作品是在二○○○年里昂双年展上的《文化大混浴》。走在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策划的展览空间中,就像走进了贫穷艺术式的迷魂阵,在迂回曲折中,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幔纱,在朦胧之中透见到一堆太湖石,小鸟、榕树老根以及一只新式的浴池。我深知太湖石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和美学涵义,因此深深佩服蔡国强在把中国文化精神和象征物转换成创作实践上的功夫。
今年二月一日至三月一日,蔡国强在上海举办了他的第一次国内个展。在这次展览中,创作了两件大型装置《上网》和《梦》。作品《上网》是由一艘来自泉州海边的老船骨架,在英国新古典主义的展厅中凌空倒扣过来,在船上射金箭三千支,在船身的中央挂着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观众可以在此随便上网交流,在船的远方,一只以龙华塔为造型的金属鸟笼吊在美术馆中央大厅,鸟笼中飞舞着一百只金丝鸟,在鸟笼上有一条线连接着如同捕鸟器的桅杆。在这里,鸟笼是网,渔船也是网;电脑是网,捕鸟器也是网,无论是人类和动物、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都被一一套牢。
在海边长大的蔡国强做作品会常常想起用渔船。船是流动的,交通工具是交流互动的象征,而他每次都会依据展览地点的文化、地理、历史以及时事的特定背景,谨慎且巧妙地运用不同样式的渔船作为作品的主体语言出场。
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九九五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马可·波罗遗忘的东西》,蔡国强用一条来自家乡泉州的渔船,装上一百公斤人参,在威尼斯运河中扬起风帆,缓缓驶入威尼斯,以此来纪念马可·波罗离开泉州回到威尼斯七百周年。此时此景,不仅是一条来自东方的渔船进入了西方河流,而是蔡国强以一种从容的心情对泉州人的老朋友进行迟到的回访。我们现在已无法考证蔡国强的祖先是否在七百年前用泉州的船将马可·波罗送回威尼斯,可是,当蔡国强独自站在船头进入威尼斯时,已经超越了前来送回东西的形式,也超越了来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更是超越了他自己仅仅是艺术家的身份。这条船航行在威尼斯的河流中,似乎是连接起了历史,当然也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点亮了中国文明的航标灯。
蔡国强一九九六年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雨果·巴斯奖展”(Hugo Boss Prize)创作的装置作品《龙来了!狼来了!——成吉思汗的方舟》,气势恢弘,具有苍凉的古意和不息的霸气。盖世勇猛是与成吉思汗从东方远征西方的历史相关连的。历代的英雄们总想称霸天下,打到天边方能罢休,所以古代的战争总是长途跋涉,不知要翻过多少山,锳过多少河,才能找到敌人作战。成吉思汗的士兵们是背着羊皮筏行军的,羊皮筏是黄河中的一种古老的渡河工具,制作简单,先把羊皮去毛再缝制,吹成气囊绑在柳木做成的长方骨架上,即成羊皮筏可以下水渡人,适合在多激流浅滩的江河上顺流航行或横渡,也可以绑在长木棍上组成浮桥奔腾千军万马,船体甚轻,上岸可以扛着行军,也可以成为士兵用的盛水袋,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它们成为成吉思汗大军征服世界的重要工具。蔡国强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战神的力量与所向披靡的作战工具,作为今日龙族文化再次远征的象征,而丰田发动机则代表着当今亚洲的经济力量和特征,它包含着省钱、省油、高效率。蔡国强把这两种古今的交通工具制成一条抽象的游龙,作品呈现出一股万舟强渡的气概,又有腾空飞翔的气势。蔡国强是针对美国提出的“中国威胁论”,以历史的智慧与实物来阐述对现实的态度与立场。
到了一九九八年由亚洲协会主办“蜕变突破”新中国艺术展(Inside Out),他的作品《草船借箭》,又是从泉州运来一具船骨架,船身上插满了三千支带有羽毛的真箭并吊在空中,这是挪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典故来引喻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亚洲崛起的现实,也是东方人的人生观和美学观。此作既是一个借古喻今的典范,又是一个历史故事与当代问题发生互动的寓言,把历史和现实的矛盾与冲突联系起来看,这就构成了对当今东西方政治经济现实的反讽和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缩影。
上面几例中的船在展览中都是正常航行的方式,可是蔡国强一直想做一个把船倒扣过来的作品,却常常由于各种缘故未能如愿。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五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的一个方案是用一艘威尼斯的船倒扣过来,吊在展厅出入口与楼梯口的连接处,控制上下楼梯的位置,观众必须从船下进馆。船上的一根绳子从展厅拉到一家居民的窗子里面,这件作品名字叫《中国馆》。当时,船都改做好了,放在一个小岛上等待进馆。可是后来出现了一个问题,白南准把自己的展厅让给了他的太太做作品,而他自己希望用蔡国强的展厅位置,策划人与蔡国强商量,这艘船能不能不放在楼梯口,搬到美术馆门口去。可是,本来的构思是倒扣的船与倾斜的楼梯形成一个无言可喻的空间关系,加上观众在此空间之中上上下下的流动,构成一个精妙的主体作品。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变换空间的。就此,一个本该诞生的作品夭折了。
还有一次是一九九六年在纽约皇后美术馆,他准备找一艘美国旧军舰,把一个昔日象征霸权主义的军舰,倒扣过来吊在展厅中,用一条绳子一边拉着鸟笼,一边拉着军舰,题为《关于二十世纪的计划——陷阱》。当时国防部给他的传真说,一艘退役军舰或鱼雷快艇出售五千至六千美元,要他去找旧军械处理部门联络,可是到那里的电脑一查,这些旧军舰早已处理掉了。最后,没有买成旧军舰,一个倒扣船的想法又没有实现。不过,蔡国强不是仅仅为了倒扣一条船而反复动用船,船的方式都是与展览的特定时空相关联的,每次都有不同的针对性,他用船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变化与深化。常常用船来做作品,不但是说明蔡国强在泉州海边长大,而且也是他漂泊四海的经历写照,更像一位风里来、雨里去的老船长与船的感情,无论把沉船挖起来,整修加固,吊上吊下,布满毒箭,还是翻来覆去,接成龙骨,嫁接发动机,穿越时空,翻腾天下,都是叙述着蔡国强内心中的壮志和智慧以及勇气。为此,船是一位游牧艺术家自传体的灵魂。
这次,当他第一次回国做个展时,终于实现了这个心愿。从《上网》的形式与语言上看,将船倒扣过来的造型是彻底改变了正常的视觉习惯,而这个造型又能使人联想到小时候玩捕鸟的捕鸟器的造型,所以构成了一个既大胆夸张又亲切生动的形式,船上的闪闪金箭象征着扩张与运动感,像只刺猬。当然,《上网》中的一条倒扣船在上海借箭不同于在纽约借箭,人们在上网的同时也被网套住了。当一座象征着上海历史的龙华塔变成了一只鸟笼,挂在象征着殖民主义的建筑——原上海跑马厅中,所形成的对比,无疑引人深思。人想捉鸟,而笼中之鸟反而成了拉线捕捉上网的人群,这既反串又关联的问题,揭示了我们在面临更新、更广阔的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观念、思想方式、日常生活已经被控制,从而失去了历史的浪漫和人性的自由。因此,《上网》看上去是有趣的,且有禅意的,可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却是尖锐及时的。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典型城市,正面临着这样的挑战和思考。
在本展中另一个大型装置作品《梦》,下面是一块红丝绸,被五只鼓风机吹拂起一幅红色的海洋,上面是用泉州民间纸扎所做的汽车、轮船、航空母舰、波音飞机、火箭飞船、洗衣机、钢琴、麦当劳标志等当今生活中常见的时尚潮流和科技象征物。此作意在表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中百姓们的普遍憧憬与向往。用纸扎灯笼的手法来源于泉州的民间风俗,每年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灯笼,到了晚上拿出来挂到大街上,供全市百姓欣赏品评。元宵节的夜晚,泉州满城都是灯笼。蔡国强从小就学会纸扎灯笼,所以一九九七年他在路易丝丹娜美术馆做个展时,把小时候做过的灯笼全部又做一遍,然后在一个船上吊起来,底下有很多安迪·奥霍的作品。同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他用《三丈塔》倾斜过来,做了火箭推上天的动作,也是使用鼓风机吹,十三面红旗作为点燃的火焰飘扬起来。本展中的《梦》再度运用这些素材,而扩大了红旗的尺度,它像一个红色波浪在展厅中浮动,又像潮水一样波澜壮阔。可是也有一种不稳定的飘摇之感,因为梦总是变幻无穷的。
蔡国强近年影响最大的作品当属他设计的“二○○一中国APEC景观焰火表演”。那个晚上使多少人为之心潮澎湃,热情激荡,由此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对蔡国强的印象就是“搞爆炸的!”本来这样说也无所谓,可是自从“九一一事件”以后,有些人在想:“这一下,蔡国强今后如何才能以艺术的方式来超越爆炸?”同时,谈论蔡国强与爆炸的关系似乎越来越谨慎了。其实,蔡国强从一九八○年代就渐渐地脱离画笔,开始借助自然的力量。他发现火药的偶然性比较大、威力大,人在点火之前虽然可以控制和预测一下效果,可是爆炸所产生的不可预知的激变图景,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原有的设想,所以,他从中认识到偶然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破与立等并存的哲学关系。在十多年的爆炸过程中,蔡国强收获最大的是一种自由意识和创新的精神,一种开放和刺激,像禅宗式的顿悟。
蔡国强自一九八五年以火药爆炸做作品以来作品,基本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大地艺术的手法,史诗般地炸出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以及神话。在“为了昨天的中国明天”展览上,他做了《和外星人对话,作品第三号》,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用四十五个大陨石坑进行爆炸,面对这瞬间的火烟,蔡国强说:“我感到完全和宇宙融为一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人类文明在那一瞬间变得那么渺小!”世间的一切矛盾与困惑在此都化作了烟云,在海市蜃楼般的烟云中,往往会被无际的自然世界以及未知领域所吸引。同时,也体会到不可复始的时间和生命的无常、人际关系的脆弱。由此,他越来越激发起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信心与激情。
第二类爆炸作品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空间、历史、文化的,这样可以在原有的人文历史或者国际政治关系与事件上提升艺术的力量与意义,令人为之动容和神往。一九九三年蔡国强从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开始向西穿过荒漠,安置了一万里的火药与导火线。黄昏时分,从嘉峪关开始,营造出一座硝烟和火焰之墙。尽管爆炸仅十五分钟,在茫茫沙漠之中,如同白驹过隙,可是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蔚为壮观的。这延长的不是长城,而是从嘉峪关游向西方世界的巨龙,因为城墙代表着切断与阻隔,而外延之龙会承载着中国精神一起飘游四海。
一九九五年,蔡国强为约翰内斯堡双年展所做的作品《有限制的暴力——彩虹》的灵感来自他在前往南非的飞机上所读的《曼德拉传》中的名言,在掌权之前主张“有限制的暴力”,在掌权之后就变成“彩虹的国家”。那么,蔡国强就在美术馆的隔壁,一家发电厂房的墙上安上了火药和导火线,在开幕式上引爆,以此来反映曼德拉的政治思想和南非的现实。人们可看出:当爆炸被暴力所利用时是一种邪恶,而爆炸被和平的希望所采用时就是一缕彩虹,南非人民希望在爆炸声中看到天边不落的彩虹。
如果说南非需要彩虹,那么美国同样也需要。一九九六年,蔡国强用传真纸用完之后的纸管,把胶带贴在底部,灌入一些鞭炮中的火药,举在手里,一点火就炸成蘑菇云状的烟雾。如果说,与外星人对话、延伸长城、建筑彩虹只能以大规模的爆炸才能切题、才能表达作品的分量的话,那么,他的《有蘑菇云的世纪——曼哈顿》即是以小中见大的手法,成为四两拨千斤的典范作品。蘑菇云象征着核武器试验和战争,而美国的核试验已有一千多次,是全世界的二分之一。蔡国强在引爆时左面面对曼哈顿双子座世贸大厦等楼群,右面面对的是自由女神像的场景。可是根本没有想到,五年后就在这个场景中发生了“九一一事件”。其实,一切核试验都包孕着战争的可能,而战争又孕育着恐怖活动的可能,所以,蔡国强以引爆蘑菇云来反讽核试验和战争以及一切恐怖活动。
如果说上述两类爆炸作品是蔡国强近十年来的不同风格,那么,他在面对APEC的焰火表演设计时是如此说的:“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而是一个艺术家为国家所做的一个作品,这是国家的作品——‘这是中国’。这是我第一次回国效劳,用艺术家的创意和经验,将我们共同美好的愿望实现出来。”
在APEC焰火表演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之后,蔡国强回到泉州老家,首次尝试在安徽宣纸上爆炸出APEC计划的草图,他总是通过平面作品草图的书写感来保持一个画家童年的梦想。另一方面,很多APEC的计划,如《天梯》,由于“九一一事件”的原因没有如期实现,通过草图也可以留下一些理想的记录。也只有回到画室里,在他心中大约才刚刚感到完成了心愿。我观看了他爆炸草图的全过程,其中,“巨龙”的造型是他用一条长绳,拿出昔日舞醉剑的功夫,用腕力一挥,一条长绳霎时化成一条奔腾飞舞之龙,即以此为造型,洒上火药,盖上纸板和石头后引爆,瞬间一条烟墨淋漓之龙游向天际,气韵生动。有时候人生与艺术的历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十年前,蔡国强在纸上爆炸,然后在世界各地开始了他爆炸的旅行。尽管如此,当今天再回到纸上爆炸时,他心里一定无比的欣慰。他已经告诉了人们:“这是中国!”
马克西莫夫在当代中国油画界具有祖师爷的特殊地位,一九五○年代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不但影响着中国学院教学,同时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艺术家。如果要研究当代中国美术史中的记忆和影响力,那么马克西莫夫当属一例。在本展中的一个部分是《蔡国强收藏马克西莫夫作品展》。当我重新拜读被蔡国强收藏的素描、水彩、油画作品时,心里沉甸甸的,顿时体会到重温历史的激动与感慨。其实,这些作品既与我们的记忆有关,又是我们的一个美术梦。这个美术梦在当今重新展现出来时也表达了蔡国强的兴趣所在,而且作为艺术家身份的蔡国强来策划一个收藏作品展,也造成了一种角色的颠倒与转换。蔡国强无疑想解构美术史上收藏家和被收藏者的关系,艺术家和策划人的关系,因为,蔡国强的作品也纷纷被世界各国重要博物馆所收藏,同时,他又不遗余力地收藏马克西莫夫的作品,这种关系上的颠倒与转换在未来的艺术活动中将越来越普遍与复杂,这将涉及到社会急速的变迁造成了人的身份与意志的不断变化,这种在日常中的无常变化构成了当代超日常的人生经验。这个策划的第二层意思在于提醒人们如何来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人事问题以及诸种无法言说的问题,人们会去淡化某段历史,甚至可以掩盖和篡改这段历史,但是,无法掩盖与篡改的是人的记忆与真情。马克西莫夫就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一个鲜明的例证。蔡国强认为,既然马克西莫夫对中国美术史具有不可动摇的影响力,那么不管是时过境迁,不管他日后是不是大师,总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应该强调的是一种历史的感情还在!蔡国强策划这个部分的第三层意思是,借此重温历史的小事,表达作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要具有一种宽容性,不一定要去走极端,现代艺术家也可以静下心来看看历史,重温一下现实主义艺术,许多人要想办法从里面走出来,可是又可以再回到祖师爷身边去,看一看,可能会温故而知新。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和语言,都有形成它的过去和今天以及它的未来,所以,无论是意识,还是样式都是一种历史过程,这种历史过程是割不断的。蔡国强在此作中反映出不要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过分地追求一种对立与对抗,而应该借助历史的因素在当下语境中开拓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探索的可能,同时包括要包容传统的和当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全球化的和民族性的。未来的中国艺术若能在如此包容中发展,那么,发展的路就更广阔了。
历史挑战现实
悲剧命运的发生点
中国“龙”如何变成英国的“dragon”?
编辑的苦恼
中国的跨世纪发展策略
谈《文明与野蛮》和人类学的发展
水浒的灾难
“求婚”不成,恼羞成怒?
城市建设经济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