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的鲁迅古体诗
作者王斑
期数2002年04期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鲁迅比任何人都激烈地呼吁中国人冲出传统和陈规的“铁屋子”,可他本人却一再被文化、文学的主流体制重新关进陈规、神话和经典的新的铁屋子,束之高阁,摆进神坛。这真是极大的讽刺。谁想给我们一个鲁迅的新版本,新解释都会被鲁迅崇高、公众、革命、激进的身影所笼罩。这些新解释包括新近的摧毁神像的努力,力求揭示一个亲近的、有人情味的鲁迅。这些解构的努力令人精神一爽,但不免仍在不觉中暗示鲁迅高大的神像,结果还是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凡人。黑格尔曾经说过,在心腹侍从面前,没有一个主人能保持英雄的高大形象。但是,这并不说明主人不是英雄,而是因为侍从不过是——侍从。把鲁迅转变为你我一样的庸人并不能剥夺他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光环和地位。
  寇致铭的著作《作为诗人的鲁迅:其旧体诗研究》乍看起来像是西方学术界寻找鲁迅生活和作品中非政治、非经典的可爱边边角角的又一部专著。但这么说大大低估了这部独特的出色作品。在资料翔实的导言里,作者也谈到这部鲁迅旧体诗研究是想从新的、非政治非经典的角度来理解和描述鲁迅。鲁迅可以看作一位象征主义诗人,文体家,或传统格律诗人;同时,他还可以看作是一位深深沉浸于古典传统中的艺术家,但他又努力创新传统以适应现代世界的要求和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把鲁迅的旧体诗作为一项严肃精深的学术研究课题,在鲁迅研究的整体发展中,还是比较新近的事,尤其在西方汉学界。在过去二十年间,已出版了几部鲁迅旧体诗译文集子和注释。从寇致铭参考过的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长串中文、日文、英文和部分欧洲文字发表的鲁迅旧体诗研究。这些不太完整的旧诗译文,注解及分析已形成了专门的、稍具规模的研究领域,但读者仍希望看到更有深度的、融贯历史背景和文本的分析。
  寇致铭的著作重新审理了前人和现有的资料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建树。虽然寇致铭的翻译和注释都十分出色,但这部书远不是一个新的译注版本。作者潜心于鲁迅旧体诗,将其作为历史、文学、美学的文本。在此新兴的领域里,他处于领先的位置,开辟了一些新的途径。分析鲁迅旧体诗的形式和训诂方面的种种问题需要极大的功夫和想像力。辨明经典中的隐喻典故、文学源流、互文关联,加上历史人物的姓氏、时间,以及历史事件的当时情境,这些都让读者钦佩寇致铭的学术功底和造诣。笔者对寇致铭的英文译文印象极深,对他就译文为何这么翻而不那么翻的讨论觉得很有启发。在此我们有必要把诗不可译的教条搁置一边。寇的英文译文生发了原文里的隐秘的情愫、周遭的气息,以英文的现代意义烘托出古典律诗的传统表现媒介。译文不仅保持了原文的意思,还在英文的韵律音响中带出古典诗的韵味。
  更有意义的是,此书将鲁迅的旧体诗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描述分析。近年来,我们对传统与现代的课题不厌其烦地评说探讨,总的趋向是一边倒地把鲁迅看作是一个现代主义者,以五四精神或更为激进的哲理标准批判封建传统及中国现代社会。在寇致铭的描述中,传统与现代间的微妙关系变成一种流动性的往复和交织,一种辩证的互动。这提供了新的视野,同时在老问题下发掘出新材料。一方面,作者把古体诗看作是精致的文字艺术品,适于美感欣赏和美学分析;另一方面,他又超越了美学的狭窄脱俗的画框空间,走出了个体情趣和表现的范围,进一步去讨论古体诗以及因袭的传统审美范式在现代世界中的翻新和重创。遗留的传统必须经由现代的观念的加工和组合。捷克学者普实克论证了中国古体诗对鲁迅现代作品的影响。寇致铭继续这条研究线索,力求说明鲁迅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意义上的创新者,鲁迅的古诗创作的价值在于它成了“古典文字媒介走向现代语境的导体”(第5页)。在鲁迅的手中,传统诗歌形式已不是什么百世膜拜的古董,或空洞的躯壳,可扔出现代性的窗外。相反,古诗创作成为某种洞悉社会现实的坐标,揭示鲁迅苦闷和自相对立心理状态的痕迹。鲁迅利用古老的声律和格调分析,“通过寓言,意象和隐喻的多棱镜”(第5页)解剖和呈现社会现实,赋予较为永久的抒情和哲理艺术形式。这样古为今用,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意义,因为它针对的是现代世界普遍的棘手问题。很难说我们可以在鲁迅的古诗创作中抽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但鲁迅和他的同辈知识分子全副身心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挣扎突围。中国和西方的读者,至今仍然面对现代性的种种问题,而又不能割裂根深蒂固,融化在血液中的传统因袭。因此,鲁迅古体诗仍然有普遍的意义和反响。
  此书的导言,在叙述鲁迅生平、事迹和创作的概况的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同时是译者)研究鲁迅的方法。这方法十分注重文本创作时具体的历史情境,同时还包括更为实证的广泛的历史资料,用于对本文进行对话和诠释。书的导言长达五十二页,有一百一十一项注解。光是这些注解,就足于形成自成一体的分析和叙述,它们不是译文的附属。以这样翔实充足的历史证据为基础,加之具体的创作情境,使得意象、隐喻和典故的分析与实证的材料相映照,诗的含义和效果在文本与历史的互动、对话中油然而生。作为一部文学课本来讲授鲁迅的古体诗,尤其用英文讲授,这是一本难得的书。但此书的教学价值不应削弱其学术价值。除了鲁迅古体诗的译文外,本书的主要部分是详尽的注释,其中有分析,有论证和文本批评。不少注释就是文学评论的短文。
  把学术意见放在注释中,再把注释附属于译文,这样的做法显示了中国传统的渊源,对于读者来说,既是强项又是弱点。对于一般习惯于完整叙述和结构严整论证的学者和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编织鲁迅的生涯,思想和旧体诗显得不入流。这就是之所以此书乍看起来就像一本译文集,而不是学术研究。我认为作者已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完全有潜力建构一部以分析和叙述为主部的、通常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当然,细心的读者,不依靠规范的学术结构也可以从书中了解鲁迅旧体诗与历史社会的关系。只要细读书中的注释就能做到。但更为完整的叙述,更为宏观的论说,也许更能凸现传统与现代的普遍问题和纠纷,更能使一般读者了解鲁迅旧体诗在整个中国现代性追求中的位置。
  (Jon Eugene von Kowallis,The Lyrical Lu Xun:A Study of His Classical-Style Vers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6.)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