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在遗产被亮相之后
栏目田野札记
作者曾言
期数2002年06期
  这次在安徽进行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特别邀请了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师生一起进行关于“徽州地区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题研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现场调查之后,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当这些遗产被逐步亮相于世,给世人带来更多喜悦与震撼的同时,也有一丝忧虑常缠绕于心。
  近代徽籍学人许承尧在其《歙事闲谭》中引摘康熙时程且硕《春帆纪程》一文中的记述:“徽俗,士夫具室,多处于乡。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支派有谱,源流难以混淆。……乡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确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这可以被看做是对于古时马车时代徽州村落景观和社会背景的大略描述,有幸的是,这些描述中的古村落景观在如今徽州的很多地区依然可见。古村落周围美妙的自然环境,以及古村落内的古街巷、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宅、古庭院,还有古建筑中的精美雕刻和彩绘都被认为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不包括婺源(原属徽州,现已被划归江西)的徽州地区,可被称得上是古村落遗产的有近三十处村庄,建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遗存下来的古建筑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村落尚未正式对外开放,接纳游客,处在未开发或待开发的状态。
  这些古村落在未被开发之前,一直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尽管在历史上有不少大户商贾、权势名人涌现于徽州地区,但村落作为某一族姓的居住之地,村里很少见到外来的人,村中的大部分人以农耕生活为主调。如今,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徽州学知名度的提高,作为徽州文化物质性载体的众多古村落遗产也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与重视。你瞧,有来这里拍电影的导演,有承包个村子搞旅游的开发商,也有租下一栋房子做别墅的现代雅士……然而,在古村落的价值被发现的同时,在古村落的名气一步步增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其故有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消失。
  旅游,已成为为这里带来新变化的最为敏感的话题。当徽州黟县的西递与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游客数量大增,如西递的年游客量已接近二十万人,而未被划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村落中最高的年游客量也只有一点七万人,在西递、宏村,旅游产业已经代替了以耕作为主的第一产业,成为地方收入的主要来源。
  西递村成名最早,并首先“注册”了“桃花源里人家”的称号,社会上已不乏描绘西递村的图书、画册和文章。但当游客们乘着旅游大巴蜂拥而至西递村村口的停车场,停车场的周围又满是兜售旅游商品的小贩时,他们是否会意识到,此西递已非有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意境的彼西递了,因为在进入西递村这一过程中,其空间路径和方式已发生了改变,历史上的空间信息并没有最为接近原貌地保留下来。其实,现在所见的西递村古建筑群只是原西递村的中心部分。
  在古徽州村落建设选址时,每一村落都要有自己的“水口”,所谓“水口”源于一种风水之说,与村中的祠堂、庙宇同等的重要,也是村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处场所。“水口”一般选址于村落下山、下游出水的地方,通常与主村落有数百米的距离,作为村落的入口。“水口”处一般要建有一些亭台楼阁等公共性的文化建筑,配以树木园林,其功用从风水上讲是当水流出村口时,这些设施能够保住村落中的“吉祥之气”,又可以防止外来的“邪气”侵入。这一说法在现代人看来未免有迷信的成分,但从实际功能上讲,它对于村落而言可以起到防卫的作用,也可以为外来的人在进入村落之前提供一个休憩歇脚的地方,如同一个“游客接待中心(Welcome Center)。”
  西递村的“水口”并不是现在的停车场处,而是在进入西递村前的路途中,一处两山间狭窄路段过后的地方。若是游客可以在此下车步入村落,当可以体会到一个更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序列。据了解,西递村的旅游活动是由镇政府统一管理组织的,他们已经在筹措将停车场转移至老“水口”的计划。
  就现有状况而言,虽不乏“有见识者”自发地保护着自身生活的旧式宅楼,但从宏观上看,对于遗产保护意识的建立,还多是一种“自上而下”、“自专业人士到非专业人士”的工作。台湾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的夏铸九教授讲,只有将民众对于自身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保护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让村民们能够自觉保护遗产,最为直接的是要让他们看到,遗产的价值能够给自己带来收入上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开发旅游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比较可行的手段。但如何开发、如何管理、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对遗产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又是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调查中发现,村民对于遗产与旅游关系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更多想的是能趁着旅游来挣上一笔。
  在古村落中,高大密闭的山墙是构成古村落街巷空间的重要元素,主要的游线组织往往要穿越这些具有特色的街巷。有故事的是,住在山墙里面的村民在听到外面游客的脚步声后,未免心动,他们会一夜之间在密闭的山墙上凿出几个“门洞洞”,然后摆上小摊,做起生意。这山墙原本是防火防盗的功能,怎么可以随便开洞;古时被称为儒商的徽商们生意做在外乡,而自己的住处却甚是讲究,中规中矩,以求吉祥,打死也不会在自家的山墙上开个洞呀!当地负责遗产保护的一位同志说起这事情来就摇头,每次去封洞,都要费尽口舌,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尽管在不厌其烦地和开洞户讲述这样的道理:开洞带来的危害不但破坏了你家祖上的遗产,而且洞开多了以后游客就不会来了,但只是看中了既得利益的开洞户根本想不通,有些人还有自己的理由:“为什么那些以前有门的户(指游线中经过的一部分有宅门的住家)就可以在门内做生意,我们没门的户就不能开个门也做生意?”这话倒也不是全无道理。当然,提高村民的基本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但作为古村落文化遗产的旅游组织,从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出发,游线上需要安排一些什么样的项目?如何使旅游的组织与收入分配对于当事的所有村民而言,具有更多的公正性?如何制定严格的遗产保护法规并有效地执行?都是有待改善的工作。然而,这些问题在现有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存在着操作上的难度。
  游客人群也是旅游活动中对遗产产生影响的一个因素。在距西递村不远的南屏村,有一建于清代当地人称做“小洋楼”的保护建筑,其第四层为一木构亭阁,如今竟然满布游人涂写和刻画的姓名和题字,乱涂乱刻者中竟然也有不少是来自高等院校的学生!另外,大牌导演们的光临,对于徽州的众多村落而言是最为见效的广告。在有人不知宏村是哪里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说那是《卧虎藏龙》开篇中周润发牵马走进的那座村庄。名人与媒体确实为这些古村落增添了不少鲜活的吸引力,让村民看到了自身环境的价值,提高了这里的名气,带动了这里的经济。但是,从遗产保护的角度上看,作为外景场地的选址处,某些电影拍摄的过程,也会对本应受保护的对象产生另外一些作用。
  《菊豆》的拍摄现场之一“老杨家染坊”本为南屏村叶氏家族的宗祠,名为“叙秩堂”,如今在当地买到的一本介绍南屏的小册子中却这样写道:“当年,(叙秩堂)大门及厅内还有‘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等匾额。如今这些虽已荡然无存,但是作为轰动影坛的《菊豆》主要拍摄场地,叙秩堂又以它新的风姿出现在世人面前。……今天,当你步入南屏村时,叙秩堂依然保持着拍摄《菊豆》时的原貌。‘老杨家染坊’的横匾高悬叙秩堂大门上方;菊豆晒布的台架高高耸立在天井中央,探出身子伸向天空;染池还是当年的染池,绞车也还是那把绞车,游客到此亦可追寻张艺谋导演当年的风采,遐思巩俐扮演菊豆的倩影。”不知游客看过这段后会感受如何?尽管我可以接受在厅堂内保留拍摄时的一些可移动道具和剧照的做法,但我在感到上述文字未免滑稽的同时也有这样的疑问:第一,这座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的“叶氏宗祠”成为了“永久性”的“老杨家染坊”是否合适?作为遗产,是否真实地保留了初始的历史信息?第二,染池是在原有的正厅堂中挖凿出来的,但在真实生活中有谁会把作坊车间放在祠堂内的厅堂里?当年在这里可不是染池呀!作为一个旅游的卖点,在现阶段,名人明星或许要比二百年的历史更为走俏,但宣传不应以改变遗产古有的形态为前提。
  如果说染池一事只是在很小的一个局部对“遗产”进行了一个不成功的小手术,那么另一出戏在拍摄中却做出了不可理喻的行为。徽州有一呈坎古村,据说其命名也是由风水择地而得,村中保留了大量的明代古建筑,确为不可多得的文物遗产。其中最为壮丽的一组古建筑是位于村落北口、占地五亩、有三千三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由于历史上罗东舒的特殊地位,该祠内出现了只有孔庙才可以有的棂星门、拜台及后寝房中用的十一开间的型制,屋梁上的彩画为四方连续图案,相传为波斯的图案式样,其价值被众多专家学者所称赞,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称之为“江南第一祠”,为国宝级文物。但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徽州古建筑素为粉墙黛瓦,而偏偏这座“东舒祠”的里外墙面却泛着红色,甚为独特抢眼。后来得知,这是我们的一位名导演,在拍摄一部电影时,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进行的一个“创意”,将原来的粉墙涂为了红色,听说那部电影中的明星在呈坎拍了三天戏。真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语句来评判这位名导的举措,这是否与开门洞的、刻画“到此一游”的属于同一种类?如果说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可以根据编导个人的喜好做一些夸张和想像,诸如可以让秦始皇有些怪癖变态什么的,但作为被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实体,这是整个人类和子孙万代的财富,又怎么可以任性地涂改呢?
  也许在这里应该提一下一位叫安思远(很遗憾,没有得到他的英文原名)的美国人,他本来是出于对明式家具的喜爱来徽州寻古,发现了呈坎之后兴奋不已,两次捐资对这座“东舒祠”进行修缮。当时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由于那时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较低,当安思远提出想提供修缮的资金时,反而把我们的人搞得不知所措了,以为这里会不会有些别的什么意图,不然怎么会“白”给你钱?
  与工艺品或字画一类的文物不同,古村落建筑遗产除了文物的价值外,更有它作为住宅的实用功能,是需要有人生活的场所,它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存,与人们的生活需求有着很大的联系。古村落遗产可以继续存在的动因之一,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需要继续拥有这一形式的住房。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徽州地区原来经济略弱的黟县等地区,在古村落的完整性上更为突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这些村落原先仅以农业为主,耕地有限,收入不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村内的人口多年保持不变,各户村民收入较低,再建房屋的需求较少。而在一些交通较为便达、可经营的产业种类较多、经济较好的村镇中,新建建筑也多,马赛克贴面的多层平屋顶住宅也就渐渐替代了原来粉墙黛瓦的传统低层住宅。不建传统式住宅的原因也很简单,比如说现在生产用于传统坡顶的“青瓦”的成本已经提高,木材的成本也在提高,新建的房屋当然是用成本较低的水泥结构的多。在此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部分古村落遗产所以能保存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这些地区经济的不够发达、交通不便和人口增长缓慢有关。
  在采访中问起那里的人喜欢住什么样的房子时,他们回答说,老年人出于生活习性,一般还是喜欢住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里;而年轻人却大多喜欢新的水泥房子,最起码水泥房子里没有老鼠,当然,老房子中的采光条件、卫生和厨房设施条件也无法和新房相比。其实这对于保护古村落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旦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了的年轻人逐步搬迁到新房或有改造老房的强烈欲望后,传统的古建筑如何保养和维护、如何得以继续地保存?一些县镇的领导对我们讲,他们现在所采取的是几乎不近人情的做法,即为了保护住这些古建筑遗产,严格控制村民们改造或建新房。但他们也觉得这并非是长久之计。比如说西递,旅游开放已经使村民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村落内的人口会不断地增加、经济条件会不断地改善,生活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再加上传统古建住宅年久失修,空洞和强制性的保护便会丧失实际的意义,令政府的压力增大。
  将古村落遗产亮相于社会,以获得来自多方面的关注与援助,获得更好的保护,从长远上看,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参与者与当事人的素质、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与措施、发动村民自发保护遗产的积极性都是有待一步步深化的事情。特别是媒体和文化工作者,要帮着呼吁,至少也要起个好的带头作用呀。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自下而上”、“自普通百姓到专家”的保护意识与保护行为被系统地建立起来。
  (《歙事闲谭》(上下),许承尧撰,李明回、彭超、张爱琴校点,黄山书社二○○一年版,68.80元。《徽州学概论》,姚邦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年版,30.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