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两本大书厚葬摇滚先生
作者李皖
期数2002年08期
  中国的摇滚乐迷,怕有一大半是受了王晓峰和章雷的启蒙。当年,两位先生的《对话摇滚乐》在《音像世界》上连载(一九九二——一九九五),被众人逐看的情形大概只能用洛阳纸贵来形容。《对话摇滚乐》留下了两大后遗症:一是摇滚乐迷几乎人手一份地把它当成了唱片购买指南,在各城市成吨成吨的舶来塑料垃圾中小心搜寻着它提到的作品;二是全国各打口店的老板,均把它作为进货的依据,凡《对话摇滚乐》中提到的人物,必标高价。有一则趣事是:王晓峰有一次看中了一张No Wave(无浪潮,纽约的一股摇滚思潮,依我的意见,译为“反潮流”或许更棒)的唱片,一问价,四十大元。老板还拿出《对话摇滚乐》有力地一挥:看看,上面介绍过咧。
  现在想来,《对话摇滚乐》应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西方摇滚乐的著作。在国人对摇滚乐的概念几乎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在一些写作者还只能拼凑一些资讯类小文的时候,这两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异人,竟平地拔起了一座大山。并且,摇滚乐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技术和意味,该文都涉及了。几年后,一直到二○○○年,大陆出版的有限几本摇滚介绍书籍,无论从乐识、史实还是眼界、境界,竟仍然不能望其项背于一二。后来,王晓峰成了摇滚形式主义批评的代表,其文风尖锐笔笔见血,令一些中国摇滚名流无地自容;再后来,因为出语尖刻残酷搞笑,他又成了京城著名的“愤怒乐评人”;再后来,王晓峰与戴方互换笔名,让人不知道谁是谁;再后来,王晓峰和章雷都消失了,“江湖上再难听到他们的消息”。
  早就听王晓峰说要出一本“摇滚乐辞典”,说起来还是一九九四年的事。一晃时间已过去六年,这本辞典一九九五年就进了印厂,几经毁弃,几经周折,到上了书架,竟已是世纪末。
  “辞典”两大册,八百九十九页,一百三十六万字,取名《欧美流行音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内含八百多个条目,八百余张图片,单独列出的乐队(歌手)六百多个,涉及到的唱片没法数,想必会达到万数以上吧。给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它的多,而是王晓峰的严肃态度。比如说其中的人名,全部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语、法语、葡语等“姓名译名手册”为准,地名和民族名则参照了商务印书馆的《外国地名译名手册》和《世界民族译名手册》。我自己写过书,知道这里面的艰巨和不寻常。
  《指南》是数十人分工协作的劳动,参与编译和撰稿的人员有四十六人之多,要把这些不同人的不同译笔一一进行核实和校改,所费的工夫大概要十倍于写书的时间。但它的成效是巨大的,读这两本书时,虽然人物众多、名词众多、来源众多、参与编译者众多,但我并没发现多少此页此说、彼页彼说的情形。对摇滚乐队的译名,过去望文生义、以讹传讹者太多,此书力求考据,寻其本源,由此将这几年摇滚评介中出现的大量误译一一予以纠正。比如Dire Straits不是恐怖海峡,而是窘迫;Green Day不是绿日,而是青春日;Motorhead不是摩托头,而是摩托党;Take That是接招,INXS是过度,Laibach是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德语旧名,Jethro Tull是播种机发明家的名字,Husker Du的意思是“你还记得吗”,来源于五十年代瑞典的一项赌博游戏,等等等等。仅此一项,它的成就就非常了不起。扪心自问,这样浩瀚和繁琐的工作,我自己大概就不愿意做得。所以当我读着那些正确的“小知识”时,每每是在心里感叹,王晓峰啊王晓峰,你这是杀鸡用着牛刀呢!
  我是敬重着这杀鸡用着牛刀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不知多少这样的成果。王晓峰是被我看到了,所以我还会感叹,而文化科学里大量的语言馈赠,对它们的“作者”,我们根本就意识不到,更别说找到他们的姓名。比如我就不知道和弦、音阶、音色、交响乐、潜意识、神经、象征、形式、能量、原子、元素、基因这样的词儿,它们是从哪儿来,大概你也不知道;以后我们的下一代还会像我不知道谁翻译了“可口可乐”、“脱口秀(Talk Show)”一样,不知道王晓峰发明了“嘻蹦乐”(Hip-hop)这样的神译。而如果没有这些或准确或传神的译名,我们大概都不会说话。
  这就是以严肃态度用牛刀杀鸡的意义,因为《指南》这类事物的存在,摇滚乐名词、摇滚乐队和人物的中文名称,可以更快地准确、统一、传播开来。当然我们知道,优秀语言的生成,是凭任何单人的力量都不可想像的工程,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王晓峰只是尽了他的力,当然也不会全对,不准确的地方也多着呢。比如Talking Head,就不应该是传声头像,而是脸部特写;公共形象公司(Public Imagine Ltd)这个译名,虽然字面看较准确,但对照该乐队的同名歌词,还是大众偶像公司更应题一些。
  相对于当年的《对话摇滚乐》,《指南》更注重音乐和信息,它是十年来中国对欧美流行乐——尤其是摇滚乐的知识积累,并且是一个尽求有凭有据而非道听途说的积累。如果说它集了这多年来内地对西方摇滚评介之大成,我想这评价并不过分。欣慰的同时,我也有两个不满。
  一个是《指南》的信息化。按理想的编法,目前的内容不是占九百页,三五百页足矣,而且可以更有力、更传神、更清晰,这是该书最令人不满的地方。《指南》的泡沫性内容太多,有用的见解太少。不是说充了水,而是它的很多内容,在音乐的认识上无意义,就像商业化的音乐出版对很多艺人的吹嘘和宣传毫无意义一样,那些鸡毛蒜皮、分分合合与音乐实在隔得太远,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信息的泡沫。音乐辞典最需要的,是对音乐的传神描绘,和对音乐人的精神特征、艺术特征提纲挈领的把握,《指南》辑录了大量乐队和个人的履历,但在音乐的辨识、概括和评价上没有追求,或者是还没有力量如此吧。所以这样的情况就时时发生了:读完某乐队某个词条两三千文,除了该乐队何时成立,哪些人参加,中间又有什么人出入,哪一年推出哪部作品,市场成绩俗还是不俗之外,这乐队到底有什么特点,它作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在流行音乐版图中处在怎样的位置等等,我们竟然一无所知。当然,这并不是每一个辞条的情况,但却是相当辞条的情况。如果未来还有机会重修,我希望每一辞条的体例是这样:一章音乐评介,关于音乐、歌词、地位的概括、分析和评价;一章作品列表,包括名称、出版年代、销量、荣誉;一个括弧,注明生卒或聚散的年代。这样,《指南》中的现有内容,可在信息毫不损失的情况下篇幅浓缩一半,空出的位置,或让给摇滚乐史评唱主角,或增加更多的乐队条目。欧美音乐人物何止数千?对一本音乐辞典或百科全书的期求,是尽量能查到我们碰到的每一个人物,显然,《指南》还不能满足这个显然是超越了目前认识水平的期待。
  另一个不满,是《指南》的前瞻性的短缺。流行乐的发展太快了,一本九百页的指南,怎样才可能是最好的,我想,对新的聆听、新的大势能有所指引,应该是最好的。九十年代后,流行音乐有新的发展,它的最敏锐、最活跃的领域,越来越向电子、噪音、舞曲和世界音乐倾斜,听众的兴趣中心也在向这些方面聚集,而《指南》在这些方面的介绍是最弱的,即使有所涉及,也远远不能与实际中的重要性和丰富性相当;编者的关注重点,以及由此创建的结构布局,仍停留在八十年代的视角,对应于那个时代的音乐格局:它在重金属、灵魂乐、传统摇滚乐上布兵较重,在电子音乐、世界音乐、工业噪音、前卫音乐上下力太轻,而这恰恰是新的听众最希望查询的内容,作为一本工具书,这是大忌。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这并非编者失察,而是一本久拖未决的书籍所必然带来的问题。我想像了王晓峰和章雷的处境,然后发现,这主编者显然已经以最敏感的处理,给予全书以最聪明的补救。全书最出彩的,是数十条颇为详尽的流派、运动、潮流辞条,它们使这本百科全书在信息密度上大大地加宽和加厚了。迄今为止,这些运动或者潮流的辞条,在详实、权威、全面的程度上甚至超过不少中文专题文章,正是通过非洲音乐、另类摇滚、不列颠流行乐、独立厂牌、世界音乐、新时代音乐这些辞条,《指南》也在一定程度上握住了欧美流行音乐的现在和未来。而更早时期的流派、音乐名词、唱片公司辞条,则补充了中国乐评在美国黑人音乐和摇滚前代史上的不足,或描画了我们不明白的过去,或补充了一些我们经常忽略、但在音乐的发展史上绝对是重要的若干音乐线索、历史经脉,如纽约当地现象、嘟喔普、英国民歌摇滚、少女演唱组、硬核与鞭笞、器乐曲、爵士摇滚、洛杉矶诸乐队、英国电台、美国电视节目等等,不一而足。在开发中国乐评的大量盲点上,《指南》居功至高,虽然它的这些辞条来源于欧美已有的工具书,但仍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晓峰和章雷绝对不俗的视野和乐识。
  自从《对话摇滚乐》问世后,时间才过去了不到十年。《对话摇滚乐》洛阳纸贵的年代,是摇滚乐作品甚至摇滚乐信息极度匮乏因而也极度珍贵的年代,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几年,我们就从一穷二白一步跨进了信息超度过剩的商业资讯时代。想想吧,互联网上随便键入一行小字就可以搜索出数以万字的资讯信息;想想吧,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比如我,唱片收藏在几年光景里增加了四千张。还可能有当年的激动吗?还可能有狂扑到一页书上狂扑到打口带里的人群吗?更要命的是,艺术的商业化生产,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使唱片、书籍每日巨量产出,最可怕的还不是它让你永远不能穷尽的数量,而是伪感情伪音乐的产出数十倍于真实作品生成的那种速度级差。商业倾销所产生的强制消费狂潮,不仅使艺术稀释,使意识形态变得淡薄,更使严肃的艺术、严肃的思考、对深刻事物的关心失去了人气,渐渐走向人类视野的边缘。
  所以,《指南》这样一本远比当年丰富十倍的著作,却不能像《对话摇滚乐》那样被人逐看,而是注定了走向冷清。所以,它不像是对这些年中国摇滚乐阅读热潮的推动和发展,倒更像是对这一过程终于走到末路的一个葬礼。所以我说,“两本大书厚葬了摇滚先生”。其实,中国对摇滚乐的评价和认识,压根儿还不算开始,压根儿还枉称破题,做的少着呢!但已有了休克、休眠、死亡的迹象。对王晓峰来说,两本大书已足够丰厚,无疑算是厚礼;对中国人来说,对摇滚乐这一值得深入认识、值得长久倾听——就像“五四”以来倾听外国文学一样的对象,现有的文字太可怜,区区两本《指南》,只能算是薄葬而已。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