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文学妇女在小说中的冒险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匡咏梅
期数
2002年10期
当代的小说家很难再像小说草创时代的作家那样,单纯地去讲故事,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那会被认为是重复过去。小说至今,似乎已发展到一种足以和学问相媲美的思想术,一种作家在文字中进行精神冒险的工具。区别于十九世纪善于观察现实世界并给出记录的小说家,当代的人似乎更善于“观察”历史材料,尤其是受过论文训练的高学历作家,一边搜集着写论文的材料,一边就打起把材料写成小说的主意。此类小说不乏获得文学评论界的好评。二〇〇〇年度英语文学中有好几本获奖小说就和历史材料有关。姑且举几个妇女作家的例子,因为相对于身体的行走,她们更容易在书本知识中发挥想像力。A.S.拜厄特的《传记者故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盲杀手》,苏珊·桑塔格的《在美国》,这几本书无不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她们的学问。读者观其作品,很难猜测出小说家的性别和背景,只觉得似乎好像是在和一个高明的棋手下棋,而这个棋手,喜欢滴水不漏地和读者较量知识和修养。
《传记者的故事》是典型的文人小说。作者A.S.拜厄特属于那种头脑和感性俱佳的双料人物,一只脚踏在博学的批评家的阵营,于古于今的繁复的文学现象都能讲得头头是道;另一脚则伸向体验的作家行列,纵心于故事语词中不能自拔。然而双向的储备痕迹免不了要相互穿帮,《传记者的故事》就是这么产生了。故事的主人公菲尼斯·G·南森博士(A.S.拜厄特对其不无嘲讽)虽“五短身材,外表一丝不苟”,却能在理论的灰色围墙中发现一块绿意盎然的青草地——传记研究,就一头扎了进去,准备搞出个名堂来。然而取法之路何其难也!这位博士批经阅典,翻阅各种巨著,循着研究对象的来往通信,前辈研究者的研究线索,甚至对所传对象的出生地故居等的田野考察,一路走下去。这种故事,对准备搞研究的学生来说的确是生动的教材。读者通过他的研究,看到的是由他的一举一动串起种种事实材料,也就是小说中的素材了:前辈研究者的手稿,达尔文的某个侄子写的关于优生学的理论,某个剧作家的作品等等。生动的具象材料的链接凸现出拜厄特对文学研究的熟稔程度,小说的形式本身也显示出她高明的驭弈术。材料中不乏有鲜活的爱情片段,如同石缝中散发出勃勃生命力的小花,读起来倒赏心悦目。
同样是小说,想起《鲁滨孙漂流记》,差别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读者可能会想,小说也能如此拼凑?
《盲杀手》是去年英语布克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中的故事显然和作为诗人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本人的经历毫无关联。以读者之心去揣度作者之心,想必是阿特伍德也觉得借他人的故事来表达思想要比在小说中显露自己要策略得多。通篇故事的基本结构是八十二岁的老姐姐艾丽斯回忆自己年轻时候死去的妹妹劳拉。两姐妹生在世纪之初富裕的纽扣制造商之家,从小衣食无愁,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妹妹劳拉后来成为一个小说家,但在一九四五年神秘地死去了。她留下了一本小说,名字就叫《盲杀手》,讲述了战争期间一对情人邂逅、恋爱的经过,充满氤氲暧昧的气氛。小说开始的时候,艾丽斯已经是八十二岁的老妇,家道败落,生活在贫病交加中,她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开始了她的追忆:纽扣工厂的衰落,两次大战之间的家庭生活,劳拉的死……在其中穿插了劳拉小说中的故事,使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整部小说显得分外厚实。故事本身倒也没有什么,关键在于小说中显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有学问的一面,她为了营造一种真实的气氛,在小说中大量引用了当时的报纸报道,模仿当时流行的文体,使小说有一种切近历史本身的真实感。评论界称之为“小说中的小说”,有心创作的文学青年读罢此书,不知会不会到大学的研究院去坐一阵子冷板凳,以求爆得大名。事实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确算得上那种坐“冷板凳”的人,她生于一九三九年,哈佛大学的硕士,和牛津出身的拜厄特一样,也是在大学里做了大半辈子教师。
苏珊·桑塔格的知名度比前两位要高。她有一头飘逸的美发和火焰般的激情,其理论和创作,乃至介入社会的决心,使她奔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阐发自己的思想,为各种不公正的事情打抱不平。她的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应属去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得奖作品《在美国》。小说的背景是上个世纪初的美国,写的是波兰的女演员的移民经历,身体和思想融入美国的艰苦里程和伤心失意,凡此种种,也是半真实半虚构的作品,是知识和想像力相结合的产物。令人深思的是,苏珊·桑塔格有那么丰富的学养和非凡的经历,为什么要舍弃现成的素材去写别人呢?是不是学者写小说就是要显示出其学养呢?或者她们深知评论界的游戏规则,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小说的深度广度放在第一位?凭借苏珊·桑塔格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富足,她的确能对历史小人物产生奇异的联想。波兰的女演员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而文字后所有的主题都是当代的。苏珊·桑塔格写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如何去组织材料的,无不在下意识地靠近她的思想。恰如拜厄特之热衷于传记,实在是因为往昔的一封什么情书感染了她在书本中浸染已久的头脑。这几位女冒险家多半是把写作作为对历史事件的注或者疏了,读者也许体会不到注疏使学问家产生的快感。苏珊·桑塔格倘若去写《一个人的战争》和《私人生活》,她就不是学者兼小说家的苏珊·桑塔格,或者,她那故事一样的人生有待于后来的研究家作为写小说的素材?
小说家在梦中的采风活动有一桌一椅足矣。他可以在阅读中流浪冒险,做一个精神上的“尤利西斯”,而不必像笛福那样边做生意边编故事。而且此类创作尤适合于体力欠缺的女士,对她们来说,能在小说中冒险已经足以使她们傲视历史上的冒险家了。女人写小说,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过于戏剧性,上述三位女士的作品证明,只要有知识和想像力,作家是个瘸子都没问题。
文学妇女在小说中的冒险
都市芭蕾、“社会学的想象力”及身体政治
自由主义:贵族的还是平民的?
台独运动的终结?
孙楷第先生
读毛泽东关于读哲学书的几封信
不贤识小
漫话三十年代书籍广告
望尽天涯路
张戎的《鸿:中国的三个女儿》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