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力求创新 呼唤精品——北京、天津、湖北作者座谈会纪要
栏目简讯
作者老覃
期数1998年第1期
在中央电视台12演播室刚刚播出过中国科幻专题节目之后,在’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产生极大影响之后,北京、天津、湖北的科幻作者就中国科幻面临的繁荣发展和创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1月12日,本刊在北师大新松公寓会议室召开了京津地区作者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星河、冯志刚、梁建宏、杨宇、罗洪斌、韩建国、余雷、于向昀、陈雯、李学武、杨平、严蓬、白长根、刘宇晖、徐涛等,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翁路明、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策划部喻雁、《光明日报》记者任生心、新华出版社编辑黄绪国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本刊副主编谭楷、吴岩主持。
11月27日,本刊在武汉召开了湖北地区作者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宗峰、刘维佳、米兰、杨冬成等,会议由本刊副主编谭楷主持。
京津和湖北作者座谈会集中了中国科幻的创新问题。
老一套的电脑(或机器人),获得人工智能与情感,妄图称霸世界;老一套的核战之后生态被破坏发生的爱情悲剧,老一套的外星人入侵造成恐怖……读者对这类故事已经厌倦。谭楷说,科幻创作走向成熟的同时走向模式化。模式化正是死亡的标志。美国科幻小说大师波尔坚决反对“炒陈饭”,一再强调“真正的科幻应该保持新奇鲜活,应该不断开拓新的领地”。而最近几期《科幻世界》颇得好评的有绿杨的《黑洞之吻》和赵海虹的《桦树的眼睛》。首先在职材上,《黑洞之吻》涉猎霍金最新创建的“量子—引力”理论,而《桦树的眼睛》则写的是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样一个生物领域内的故事,都给人以新鲜感。
吴岩接着说,“老一套”从题材上讲,也许一时难以突破。美国另一位科幻大师海因莱因说,一方面,你最好有新题材新构思;另一方面,必须在老题材中开掘出新意来。
黄绪国作为新华出版社新出版的王晋康,绿杨、韩松和孙维梓科幻小说的责任编辑,非常关注中国科幻的创作。他说,中国科幻正在积蓄能量,尚未“爆炸”。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翻得最旧最破的书就是科幻书。科幻在美国已深深扎根。希望中国科幻走出少儿文学的樊篱。希望中国科幻有好的定位,有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新华出版社全力支持推出科幻的新人新作,明年还将继续出版科幻专集。
郑军作为天滓作者,既关注科幻创作,又热心创作理论。他认为,科幻作家不应轻视科普,要就近寻找题材(谭楷说,《科幻世界》向作者推荐第一推动力丛书,成都的作者几乎是人手一册)。比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细细想来,都可以作为科幻题材。
北京作者严蓬认为,不少科幻作品重复“爱情战胜一切”。有些爱情,其实是很不真实的,是滥情。这需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
北京作者杨平和星河都谈到细节描写的问题。他们认为科幻作品中具有真实感的、激动人心的细节太少了,许多细节与生活相去甚远。
科幻电影《霹雳贝贝》的导演翁路明和上影的喻雁受到科幻作者的热烈欢迎。二位电影界人士的光临意味着科幻小说与电影的握手。翁导演说:“贝贝”已满10岁了。10年来,亿万观众呼唤中国科幻电影,希望科幻作家提供情节性强、悬念强,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以便改编电影剧本。
湖北作者刘维佳说,希望加强评论,作为作者的“导航台”。
《红舞鞋》的作者米兰、《楼兰新娘》作者宗峰等科幻文学新人,以及余蕾、星河等老作者都表示,要在1998年为读者奉献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