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科幻作家和科幻知识
栏目我看二十一世纪
作者岩上治
期数1998年第11期
“河波罗”11号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之后,某位纯文学作家便在发言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给了科幻作家一碗饭吃。”即使是他们不这样说,大多数人也一定会有同样的想法。
这样看来,科幻的发展历史也可以说是作家的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本身的进步史。
科幻发展的初期,是一个与冒险小说没有明确区别的时代,读者的科学知识也很贫乏,所以极不科学的幻想也通过了。例如:比光的速度还要快好多倍的宇宙飞船,用水作燃料的汽车,能将生物在一瞬间变成庞然大物或缩小成昆虫大小的光线,某种药物能完全改变人的性格和相貌,还有一种能看透人体内部的药等等。
有关这些种种荒唐无稽的“发明”,作家也没有义务用科学论据一一加以说明,而只要简单地说明一下就行了。诸如:
一曰:甲博士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的。
又曰:乙国根据他们发现的秘密物质开发的。
或曰:丙教授根据从陨石中发现的地球外的元素写成的。云云。
总之,在科学知识不十分普及的时代,科学和仙术、炼丹术没有区别,科学被说成咒文(叫科学咒文),但只要贴上“新技术”这道护身符,谁都会相信它必将实现——至少在科幻小说中就存在类似的情况。
不过,在现代社会,如忽视科学常识而仅仅根据一定的假设就写小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作者所写出的新发明、新技术一旦与科学的常识相对照,如有明显的错误之处的话,编辑在审阅中就会修改。即使是已经印成铅字小版了,也会收到读者持异议的信件,不是写给编辑的就是写给作家本人的。因为科幻的读者一般知识水平较高,像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教授等等,所以对作品的要求较高(要求作者尽量不出错)。
现代美国的代表作家莱里·尼文的长篇《环形世界》一书中写了一个伟人的设想:在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相等的地方,建立一个与地球轨道直径大小相等的人工环。但有人经过仔细计算,知道了这个人工环不可能永久存在。
当作者从读者的来信知道这一情况后,为了替自己辩解,他又写了一个长篇。由此可以看出读者的科学知识实在可畏。
科学家曾经是敌视科幻的,说它是“似是而非的科学”,加以非难。与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双方能够互相让步,齐心协力进行研讨,实在是一件大喜事。
不过,有关科幻与科学知识的关系,不仅仅只是科幻小说作家,还有科幻杂志的编辑、科幻电影的制作人员、插图者,通过作品中出现的错误,就都可以找出自身所犯的错误。
无论是科幻画家还是科幻作家都应有同等的科学知识思考能力,否则,就会有众多的读者指出画家的错误,这点是不容忽视的。同一件事情,凡与科幻有关的所有介绍工具——连环画、电影、动画片、电视剧等等,都应符合科学,决不允许仅仅只停留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因为科幻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中产生出来的。
(本文作者系日本国“中国科幻研究会”会长)